APP下载

情境教育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应用

2015-02-09左振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诚信教育创新应用

情境教育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应用

左振

(济宁医学院 学生工作处,山东 日照276826)

摘要: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的重视程度不够、内容系统性不强和外部环境不佳等困境呼唤诚信教育创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现实意义重大。情境教育应用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依据,为其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情境教育倡导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和以“情”为纽带,将情境教育模式运用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能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整合诚信教育的力量,从而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育;诚信教育;创新应用

收稿日期:2015-01-28

作者简介:左振(1978-),男(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3555/j.cnki.c.m.e.2015.03.021

中图分类号:G641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其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同时,诚信教育的效果也不理想。如何对大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诚信教育,增强诚信教育的效果,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1大学生诚信教育面对的困境

第一,大学生诚信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全国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总体来讲,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无论是在社会、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得不到足够重视。社会中的诚信教育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没能有效地实现高校开展的诚信教育与社会的诚信教育对接,导致大学生养成的诚信行为习惯不能长期持久[1]。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的领导体制和评价机制没有理顺和健全,诚信教育工作自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教育与管理脱节,重专业知识轻道德教育,重学术骨干培养轻德育队伍建设,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轻道德素质提高的现象。

对学生家长而言,“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时至今日仍在影响家长的思想,学习成绩决定学生的前途,加上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家长更看中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诚信素养形成则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素质。家长及学生本人重视知识的获取,专业素质的提高,就业是否理想等,对诚信教育认同和重视不够[1]。因此,无论是社会、高校还是家庭,三者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同和重视程度都不够,缺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认识,在高校诚信教育的体制上没有形成基本的保障体系,无法形成诚信教育的合力,导致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严峻,教育效果不佳。

第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系统性不强。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目前遇到的重要问题是无法明确界定诚信教育的内容,诚信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却往往和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发展迅速,但诚信教育的内容却无法紧紧跟随时代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课本上的诚信教育内容传统陈旧,教条化状态明显,且教师的理论讲解生硬晦涩,这些都无法适应当前大学生追求新鲜潮流的身心发展特点,导致诚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教育效果不佳。

学校在对诚信教育内容的把握上,常出现只教不育的现象,较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大学生人格的提升,对他们应如何做诚信的人缺乏起码的关注,导致在大学生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产生。教学方法也存在问题,高校诚信教育的方法往往是灌输式的,照本宣科,以管代教,流于形式,缺乏灵活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对于教师而言,诚信教育应包含哪些内容,采取何种方法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也是极大的挑战,很多教师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这可能是高校没有诚信教育的相关统编教材,高校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地根据诚信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等造成的。高校要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真实有效性,应增强诚信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真正让大学生觉得诚信可近可信可行。

第三,大学生诚信教育外部环境不佳。大学校园并不是一个与外部环境隔离的小世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外部环境存在不少消极因素,社会上存在许多诚信失范的行为和现象。例如经济上假冒伪劣产品、政治上权钱交易、文化上抄袭剽窃等时有发生,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行为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高校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效果。社会诚信外部环境的恶化,使得一些人把对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了达到目的弃良心和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

大学生生活在高校,受高校环境的影响深,高校里存在的不诚信现象成为促使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因素。当前有些高校存在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作风,尤其存在于学校的各类评估中;有些高校教师在学术上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出现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和教师的这些不正之风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无法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还降低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加大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难度。

2将情境教育应用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依据

第一,情境教育应用的理论依据。情景特有的具体可感性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能激发人的某些情感。因此情境包括能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境教育正是利用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人格素养的全面提高。对现实生活中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根据社会实践的观点作出了精辟的阐述:“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从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近代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性得到重视,情感在个体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开始受到世人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些比较深刻的认识。例如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认知发展教育理论和以卢梭为代表的情感发展教育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既相互抗争又相互汲取,为后人的情感教育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

情境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其利用教育者创设教育情景,在精心设计的教育氛围中,让受教育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这种移情的作用更容易让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受教育者在整个情景教育的过程中,会跟随教师的引导产生积极的情绪,并把这种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态度和情绪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自己所产生的情感也会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从而产生心理共鸣,形成和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完善和提升自己的人格。

第二,情境教育应用的历史依据。情境教育应用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有其历史依据,我国古代便有情境教学。追根溯源,情境教学其实在我国古代便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主张“相机教学”,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时期的情境教学案例。其实孔子的“相机教学”中的“相机”就是抓住时机,创设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情境对话碰撞中感悟道理。孔子的教育理念大部分记录在《论语》中,仔细翻阅《论语》会发现,书中不乏他的“相机教学”的实录。他强调“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他所强调的“愤”和“悱”的情境都是一种教学情境,在“愤”和“悱”的情境中,启发诱导学生,建立激发学生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育自创立以来,逐渐应用于各类教学实践。1978年以后,教育者们开始对情景教学展开实践探索和大量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吉林。李吉林从她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出一系列情景教育的经验,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极具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为我国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做出了极大贡献。目前我国情景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大多是采用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这是我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式之一。此外,有不少专家和学者积极开展情境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情境教育理论,对我国素质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践过程中采用情境教育,培育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有巨大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情境教育应用的现实依据。把情境教育应用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其现实依据,这不仅是因为情景教育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在各类教学中都取得教学实效,还因为在现实教学中,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效果不佳,如果不创新应用情境教育,依旧无法改变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学校一般不会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实施诚信教育,而大多是将其纳入思想品德课中,其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外部的教育环境都需要继续探讨。特别是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落后和教育环境欠佳的现象,这要求在实施诚信教育时要采用情境教育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实施情境教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通过以文设景、以景触情、借情抒情和借情发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开发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而且提高了教育效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运用情境实施的教育,看得到想得到,不是空洞的说教。情境教育法有力地促进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情境教育法要求教育者应用多方面的知识,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关注点进行教学,用的是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法。这样在现实教学中设置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教学内容,使学生个个都开口,人人都参与,发挥自我潜能,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情境教育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以“美”为境界,提供诚信教育的契机。李吉林强调“美”对于情境的重要作用,她在其著作《情境教育三部曲》中反复强调“美能冶情,美能育德”。她从社会现状入手,从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分析中引出审美情趣和美德的重要性。她强调:“人才的最高层次,是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与创造精神的一体化”[4]。李吉林的见解和蔡元培当初提出来的“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了美育对于人才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审美教育往往不受重视,甚至只字不提,审美教育的缺失,致使许多学生审美感受迟钝,对诚信的好品质不看重。以“美”为境界,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一切美的东西,注重对学生追求“美”的事物的熏陶,促使学生从中感知美的表象,理解美的实质,表达美的感受。在获得审美愉悦感的同时激发追求美的欲望,陶冶追求美的情操,激活追求诚信美德的思维。在审美活动中获取的情感愉悦还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会由于对美的追求,自觉做有诚信的人,同时感染身边的人追求诚信这一“美”的品质。

以“美”为境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无论是学校的教书、管理、服务,家庭父母亲的言传身教、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小事,都要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契机。把诚信教育落实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创新诚信教育手段,真正体现教书育诚信、管理育诚信、服务育诚信,人人参与诚信教育活动中,达到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全方位进行的目的。

第二,以“思”为核心,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李吉林在情境教育的论述中反对“注入式+谈话+单项训练的教学”,认为它的整齐划一和强制灌输从根本上遏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倡在“美、智、趣”的优化情境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1]。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也是适用的,如果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具体的思想热点问题选择不同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应变性,教育同样达不到效果。因此,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时,要注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思”为核心,同时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很多,涵盖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奖助贷、日常学习和生活、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等。具体来说,诚信教育应注重忠诚正直、道德责任、规则法制、爱岗敬业等几个内容的教育。不管是哪个方面的内容,都要注重“思”为核心,引领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从细节中获取和巩固诚信教育内容。对教育者来讲,运用情景教育法来实施诚信教育,切记“假大空”,而是要创设具有真切感的情境,切实引起学生们的思考,且激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兼容深度和广度,在这个过程中汲取诚信教育内容。

情境教育所创设的思维空间十分宽阔和自由,学生在情境中能自由发散思维,驰骋想象力,在观察中发现,在发散中求异,在情境中体验,通过自由探索和体验,在情境中得到诚信教育,诚信教育的效果也能从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三,以“情”为纽带,整合诚信教育力量。大学生诚信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单靠高校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足,社会和家庭同样不能忽视。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对其诚信意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故应优化社会、高校和家庭环境,营造人人讲诚信的健康氛围。社会、高校和家庭等教育力量的整合,使人们都从不同方面关心和支持诚信教育,那么大学生诚信教育才能有所成效。李吉林在其著作《情境教育三部曲》中提出,实施情境教育要以“情”为纽带,“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情深”才能“境活”,情境教育才能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情感对于情境教育来说极其重要,故诚信教育的各方面力量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融入。实施诚信教育时应用情境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营造诚信的氛围,与学生情感互动交融,各方各面都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把诚信理念贯穿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引导每个社会成员坦诚为人,踏实做事,共同遵守诚信原则。诚信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社会和学校责任重大,同时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必不可少。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家长应以“情”为纽带,注重在日常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家长在孩子的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诚信教育创新应用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开展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浸润儿童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