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5-02-09张岂之
张岂之
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好时机
今年五四青年节,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指出:“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同志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他这样阐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同志上述讲话给我们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启示:应引导大学生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将在我国各类学校(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加以落实。
依据以上情况,我认为可以做出这样的概括: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进行19年,现在到了深化发展的时期。
二、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问题的几个论点
今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举行的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上的讲演,说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他的影响。他读过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著作,使他加深了关于思想对人类进步所起重大作用的理解,丰富了他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认识。习近平主席在讲演中还提到,法国蒙田等12位作家的著作使他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法国米勒等6位艺术家的画作提升了他的艺术鉴赏力;法国的歌剧、芭蕾舞、建筑、体育、美食、时尚、电影等在中国也有广泛的吸引力。
习近平同志在上述讲演中问:“了解法兰西文化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他这样回答:“使我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更好地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习近平主席在三月份访欧期间还谈到中华文化对于人类的贡献。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演中,指出:“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马可·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
中华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不限于一些器物和技术发明,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即精神的影响。对此,习近平主席在访欧的讲话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他说:“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我们在国内读到
这个讲话,感到振奋。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是中华原创性文化形成和成熟的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学派,有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逻辑学家)、法家、道家,还有农家、杂家、纵横家(外交家),小说家(街头巷尾讲述故事的人。关于“小说家”,东汉时有人不赞成将它列为“家”,而主张用“兵家”来代替),共十家,号称“百家”。百家争鸣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巨大成就,中华的一些文化经典,如《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也产生在这个时期内。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文化传承的基因。
习近平主席3月份访问欧洲四国时,强调人类的文明是平等的。他说:“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的最大障碍。”又说:“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就都要珍惜。”这些话针对性很强,我们中国人对此体会得最深。当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受到列强欺凌,在文化上有些西方人用所谓“欧洲中心论”来否定中华文化的价值,把他们的文化看成是人类的“终极真理”,要中国走西方的道路,由此在中国引发了民族虚无主义,造成很大危害。习近平主席的论述说明:我们应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坚实的自觉与自信,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坚守中华文化这个根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
今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价值观,都有其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加深对于这个“根基”的理解,将此引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构筑这个“根基”,这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精神的“根基”问题,在十七大已经提出。十七报告大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2006年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讲演,其中说:“现时代中国强调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上引论述中“世界文化激荡”,我们也要加以深思。
中国新闻网于今年5月6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国家安全报告》(2014年)。其中提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1)西方国家民主输出对中国政治思想构成威胁。(2)西方国家文化霸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威胁,(3)宗教渗透对中国社会主义信仰认同构成威胁。
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等方面的威胁,我们必须在精神和意识形态方面十分关注我们自己的精神“根基”。
面对如此的“世界文化激荡”,怎样估计我国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十分肯定、明确的回答:“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这个评价客观公正,符合实际。不仅是对我国大学生,而且也是对在高等教育界工作人员的肯定。由此我们会更加感到,在大学生心中牢固地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十分重要。
四、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建议
《指导纲要》对我国各类学校如何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了具体指导。比如,关于高中阶段学习的内容,文件这样规定:“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这里,“篇幅较长”似乎很难作为一种标准。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下转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