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搬家》美术教学案例分析
2015-02-08陈思敏
文/陈思敏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蚂蚁搬家》美术教学案例分析
文/陈思敏
本节课属于湘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蚂蚁搬家的教学过程,教师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心智,启迪智慧,提高审美趣味。美术教育在完善人的思想品质、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并不弱于说教,这是因为美术充分的运用了视觉的手段,把难以言传的东西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
蚂蚁搬家;情感升华;创造思维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湘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
课题的知识结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造型游戏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蚂蚁的想象、创作、表演与展示。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很喜欢小昆虫。但因为他们还不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生活经验,所以必须通过对知识层层递进,由浅到深,不易过难,使得小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认识、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运用绘画形式进行创造表现。②方法与过程:认识、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运用绘画形式进行创造表现。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相互友爱、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对蚂蚁外形特征的观察,比如:身体的结构、形象、足的位置及蚂蚁行走、觅食、或合作的动态。难点:蚂蚁搬家过程中拟人化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表现蚂蚁搬家的生活情景。
五、教学设计思路
总体设计思路:情境激趣→探究动态→感悟探究→参与演示→学生创作→互相评价
六、教法与学法教法
以讨论法为主,配合参加法、观察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法: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文化、审美情境中,积极参与进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教具:多媒体课件、场景道具、画纸、奖励星、评价表。学具:油画棒、卡纸、水彩笔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30秒)
[师生互动]通过看一段有关小蚂蚁的视频(虫虫总动员),引出新课题。
[提出问题]小蚂蚁是如何搬运东西的呢?
(二)新课教学:(12分30秒)
[提出问题]蚁的触角是怎样的呢?外形是什么样的?
生活在什么地方呢?在搬什么?(想一想)
分两小组进行演示。(演一演)
①听,什么声音?天气怎样?②小蚂蚁们在干什么?
动画演示蚂蚁搬家的情景,引导观察:小蚂蚁在搬什么?怎样搬?
[师生互动]学生和老师一起深情并茂的演小蚂蚁是怎么搬运东西的。
[师生分析]看了这两个小组的表演,请说说你得到什么启发,或提出什么问题?(动一动)
通过这两个的环节学习,学生对蚂蚁的外形特征,活动方式都有了更进一步认识,这样再进行创作。
[师生互动](评一评)
①允许学生互相参观,充分进行活动、观赏、借鉴、评析、尽情表现。请每组小组组长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工的?怎样合作的?②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星星,贴在认为画得最好、最有创意的小蚂蚁旁边,找出对方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相互评价,交流,教师及时进行鼓励。
(三)课堂小结(1分钟)
①抓住蚂蚁的基本特征动态,创造性地表现蚂蚁搬家的生活情景。
②感悟蚂蚁团结合作、热爱生活的精神。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一)“趣”贯穿于教学始终
眼睛是学生的窗户,是传达信息、感受信息的重要媒介,并可从中获得丰富的见识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对象的兴趣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观察。《虫虫总动员》视频正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评价交流、升华情感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或针对自己与他人的创作情况、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与人合作的精神,通过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式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讲出并不断更正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美术活动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及时梳理自己的情感,建构起新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时时增强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并长久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美术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事物动态的一种敏感、一种自发的生命体验,美术课堂对人的这一“感觉”或“感性”的培养便能使学生领悟到生活的唯一意义,对生命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湘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教材
[2]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高明.《美术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G622.0
:A
:2095-9214(2015)03-00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