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
2015-12-05王景景
文/王景景
1.引言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只要个体发生关系,便会出现信任问题。人际信任存在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是个体对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观上的相信态度。J.Rotter提出“人际信任”,仅指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信任而不包括对事件的信任[1]。杨中芳等认为,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的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2]。人际信任可以减少处于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由于时空分离所造成的距离感,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3]。
大学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其合作、和谐人际关系,它的发展预示着人际关系的成熟。本研究用实证调查的方法来研究低年级大学生人际信任,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
采用ITS人际信任量表[4],该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25个项目,包括特殊信任因子和普遍信任因子。随机抽取某高校大一大二学生267人,回收有效问卷254份,有效率95.13%,数据用SPSS17.0处理。
3.结果与讨论
3.1 人际信任现状
与ITS的常模比较发现,从整体上看低年级大学生人际信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该校信任氛围良好,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展开,使大一新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使大二学生更好的融于大学生活。
3.2 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
表1 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人际信任、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的差异性分析
数据表明,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在人际信任和特殊信任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只在普遍信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人际信任总分未显示性别差异,与胡利人等的研究一致,提示人际信任度可能与性别无关[5]。
3.3 人际信任的年级差异
表2 低年级大学生人际信任、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的年级差异
结果表明,大一大二学生在人际信任和普遍信任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只在特殊信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学生特殊信任均分显著大于大一学生。
大一学生处于一个新环境中,他们更倾向于认同、信赖新同学或老师,摆脱旧有观念,适应新环境,这可能使特殊信任开始下降。到了大二,随着大学生活时间的增加、环境的熟悉,他们不再盲目的认同,开始慎重考虑家庭成员的建议,因此,大二年级特殊信任开始超过大一年级。
3.4 人际信任的生源地差异
表3 低年级大学生人际信任、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的生源地差异
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低年级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和普遍信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学生的人际信任总分和普遍信任均高于农村学生。原因可能是城市和农村生活环境完全不一,在城市求学时,农村学生可能会感到无助、孤独,难以融入周围的环境,并倾向于认为他人不信任自己,更容易出现适应困难,交往活动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无法建立普遍信任。
3.5 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在ITS各因子上的交互作用
表4 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在ITS各因子上的交互作用 (F)
在人际信任总分和特殊信任因子上,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多种因素造成了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在实验中多采用一些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但现实中很难做到严格控制,因此有必要讨论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之间的交互作用对ITS各因子影响的显著性。
[1]Rotter,J.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35(4):651-665
[2]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32(2):1-21
[3]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300-303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G].1999:180-182
[5]胡利人.人际信任量表在医学院生中的试测报告.广东医学院学报,1996,14(3):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