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读导写
2015-02-08步玉杰
文/步玉杰
(作者单位:南江县南江镇九义学校)
浅谈以读导写
文/步玉杰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学习写作,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历来是令学生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一点是学生读写脱节,不能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要克服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减轻他们学习写作的难度,我们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让同学们明白,在读别人的文章时,应怎样读,从哪些方面向别人学习,积累自己写作的经验。
指导学生读中学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把课文备成单纯的文学作品欣赏课,还要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和写作技巧,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但仅此一点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具有向别人学习写作的意识,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关键在于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让同学们觉得我也能写,增强写作的信心。同时让同学们明白,从哪些方面向别人学习,使同学们阅读时有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收到实效。
在阅读别人的文章时,从哪些方面向别人学习呢?下面我根据自己指导写作的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借鉴别人的材料,通过阅读,把别人的材料转化为自己的材料。这一点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他们的观察能力还很有限,不能从自己的生活中发掘写作的素材,写作尚处于模仿阶段,因此,借鉴别人的材料是降低写作难度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对同学们说过:“我们的写作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直接材料,另一类是来源于书本或其它方面的间接材料。”借鉴别人的材料应属于后一类材料的积累。但这种应防止学生翻书照着抄,要让他们根据原文的材料,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叙述。
二、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对事物用心观察而写出来的,没有仔细的观察,也就不能写出好文章。《蟋蟀的住宅》一文,作者通过对蟋蟀的住宅进行仔细、耐心、全面地观察,写出了这篇好文章。我们应在这些课文的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全面、有序、仔细、持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三、学习作者分析事物,揭示事物实质的方法。一篇文章总有作者的立意(即写作目的),我们应通过作者描述的人、事、景、物,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学习作者分析事物,揭示事物实质的方法。如《换碗》一文,作者由家里的大土碗换成细瓷碗的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小中见大的方法值得学习。同时也要启发同学们对生活中的现象要深入的思考,不仅要了解它的现象,而且要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揭示现象的本质。
四、学习作者重点描述的技巧。一篇文章作者会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对内容进行有重点的描述,我们不仅要让同学们能明白把与文章中心紧密联系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写,还要指导他们学习作者把重点内容描述得具体、生动、形象。写人的文章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写景的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进行具体描写;叙事的文章通过对事件的哪一部分进行重点叙述,来揭示事物的意义。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掌握一定的重点描述的技巧。
五、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小语中的不少文章不仅内容丰富,有感染力,而且形式优美。《桂林山水》一文就是一例,它语言优美,采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陶醉。它结构精巧,总分总的描述让人觉得桂林山水相依,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我们应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技巧,积累谋篇布局的方法。
六、指导学生读中学写,还必须让学生做到读中有学,读中有比。即把自己写过的文章与阅读中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同时还可让学生在阅读时想想假如是我写这个文章会怎样写,这样写同原文相比有什么好处或不足。这样才能使学生写自己生活中的材料,文章能写出新意。
写作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将不断地探索。
(作者单位:南江县南江镇九义学校)
G623.2
:A
:2095-9214(2015)03-0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