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继愈与《孙子兵法》哲学思想研究

2015-02-07姚振文

孙子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兵学哲学思想孙子兵法

□ 姚振文

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他主张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强调中国佛教和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并力图将二者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这是其对中国哲学思想做出的巨大贡献。就孙子研究而言,任先生著述和文章不是太多,但作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眼光是敏锐而长远的,尤其是在孙子哲学思想研究领域,他的观点和主张实际上对后来的研究起了先导和奠基的作用。

一、开启了《孙子》哲学思想研究的先端

《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现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但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的《孙子》却被旧哲学史家长期摈斥于哲学的殿堂之外。即使到了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先生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也仍然认为兵家著述是哲学以外的东西,书中没有涉及《孙子》。

建国以后,孙子研究迎来它的黄金时代,孙子的哲学思想才开始引起学界的重视。首开这一端绪的是任继愈先生。1954年4月21日,任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的因素》一文,认为《孙子兵法》是“长期被埋没了的宝藏”,呼吁“在中国哲学史中应当给《孙子兵法》以一定的地位”。他说:“孙子兵法所讲的不是关于战争的制度、措施,它提出了如何认识战争发展的规律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来控制战争发展的方向,它讲的是战略思想和原则。所以也具有哲学的意义。”〔1〕可以说,这是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对《孙子》进行的比较中肯的分析。

此后,许多学者也开始对孙子哲学思想进行关注和研究。

1957年8月,关锋的《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研究》 一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是第一部专门讨论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的专著。其主要内容由孙子其人与孙子其书、孙子军事哲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孙子军事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孙子军事哲学中包含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思想等部分组成。全书对孙子哲学思想挖掘较深,概括也较全面,应该算是这方面研究成果的代表作。

1961年8月3~4日,《文汇报》又连载了郭化若先生为即将出版的《十一家注孙子》一书所写的序言,题为《论孙子的军事思想与哲学思想》。此文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与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认为《孙子》的哲学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基础,其哲学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唯物论战争观和原始的军事辩证法。

继而,很多学者的著作中也开始增辟介绍《孙子》哲学思想的篇章。如1962年出版的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就以《〈孙子〉中的辩证法思想》为题对其进行了专节论述。任继愈先生在196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也将《孙子兵法》的辩证法思想专列一章,其地位与孔、墨、老、庄等相侔。二者有所不同的是,冯友兰先生仍然认为孙子的辩证法思想只是局限于军事领域,“没有从哲学的世界观高度,来观察整个世界”〔2〕197~201。而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孙子兵法》中“素朴的唯物主义和原始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内容超出了战争这一种社会现象的范围,在认识论、方法论上也具有一般的哲学意义”。〔3〕144

至此,《孙子》在中国哲学史的地位不仅得以确立,而且还有了研究的新趋向。1984年,李泽厚先生发表《孙老韩合说》一文,进一步提出,“无论从思想的逻辑过程还是社会发展过程,由兵家到道家到法家再到道法家,是一根很有意义的思想线索”〔4〕41~52;何炳棣先生更有《中国思想史上一项基本性的翻案:〈老子辩证思维〉缘于〈孙子兵法〉的论证》〔5〕1~35一文,突出强调了孙子哲学思想的地位。李零先生对此评价说,“《老子》受《孙子》影响,《易传》受《老子》影响,只是假说,未必被普遍接受,也很难被证明,但在以往的研究中,这是最高屋建瓴、洞察隐微,启发我们做深入思考的卓见”。〔6〕4

二、抓住了《孙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精要

研究《孙子》的哲学思想,把握其核心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的认为孙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有的认为是朴素的唯物论;也有的认为是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在笔者看来,任先生是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的,因为他在1954年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以及在2003年7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有关孙子哲学思想的专题论述,都是以《孙子兵法》的辩证法思想为题,其用意不言自明。而且从《光明日报》一文的内容构成上看,也明显是以孙子的辩证法思想为主线的,即“孙子兵法在哲学史中的地位、从事物的互相关系中全面地看问题、质量互相转变的初步认识、矛盾对立势力的互相转化、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关系”。应该说,这样的认识和分析可谓是抓住了孙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精要,同时,它也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孙子兵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逻辑的。

长于辩证思维本来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到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7〕337

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那么,“道”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道出了真谛:“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构成了一幅中国特有的宇宙生成图。意即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整个世界的形成,便是阴阳二性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的结果。阴阳之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辩证思想也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本质特征。

从孙子兵学思想的整体内容看,孙子无疑是继承了先秦时期辩证思维的优良传统,并以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作为构建他的兵学体系框架的逻辑起点。《孙子兵法》全书运用诸如彼己、胜败、治乱、众寡、专分、虚实、奇正、勇怯、强弱、文武、刚柔、赏罚、利害、全破、存亡、生死、攻守、进退、安危、阴阳、寒暑、远近、险易、宽狭、劳佚、饥饱、贵贱、上下、内外、分合、动静、取予、喜怒、愠悦等等对立统一的概念多达一百余个,运用这些概念作辩证的判断与论述多达二百余次。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从更广泛的哲学领域看,孙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既源于传统而又高于传统。与《易经》相比,它明显地呈现出体系化、系统化的趋向,这是对传统辩证思维的深化与发展。与《老子》相比,它充分注意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其立论基点集中在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问题上。因此,孙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对传统辩证思维的继承与发展,这也是后世之所以将其作为哲学著作来读或者将其视为军事哲学源头之作的根本原因所在。

现代著名孙子研究专家吴如嵩教授曾谈到:“中国古代兵法,自孙子奠基以后,大都循着孙子的足迹,走在概念的辩证法这条路上。”〔8〕36赵国华在其专著《中国兵学史》中认为:“《孙子》理论的核心,在于朴素辩证法思想。”〔9〕47台湾已故学者钮先钟教授在《孙子三论》中也总结说:“孙子有其哲学基础似乎早已成为定论,但值得研究的则为其哲学基础究竟是什么?我国学者虽然对于这个问题写了不少的文章,其异口同声所发表的总结论又可以说是完全一致,那可以用杨炳安的话为代表:‘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基础之上。’”〔10〕217

三、全面而又适度地把握了《孙子》哲学思想的内容体系

哲学应用于军事领域可以有多种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概括地说,它既可以是本体论性质的,即把战争看做一种实体,考察其存在的各种一般性质(或称一般规律);也可以是认识论性质的,即从主客体关系上考察战争认识和实践的一般关系;还可以是对其核心内容部分,即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推广应用。对于 《孙子兵法》来说,以上三个部分的内容兼有,而且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需要从整体把握。时下,人们对孙子哲学思想的评述,正是由于没有从上述三个视角切入,所以研究的思路不是很清楚,认识也不是很到位,很多人只是泛泛地论述《孙子》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内容,其主题或只言及某一侧面,或者流于表面,或者用现代思维模式诠释古人。这是不能抓住孙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本质特点的。

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仔细阅读任先生的著述和文章中的有关内容,深刻领会任先生把握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如果说任先生在《光明日报》的文章是突出了《孙子》哲学思想的地位和辩证法思想这一理论核心,那么,他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的孙子哲学思想专题,则是全面而又适度地把握了《孙子》哲学思想的整体体系。

关于《孙子》中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任先生谈到:“孙子兵法对于战争的素朴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现在它从客观现实的情况去考虑战争的胜败,而不是从主观的空想出发”〔3〕139;“《兵法》很重视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条件具备了,才能有可胜的把握”〔3〕140;“由于它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败,取决于决定胜败的客观条件,它反对宗教神秘主义的战争指导思想”〔3〕140。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孙子》是以明确的主体活动和利害为目的的,它注重的是对战争中主客体关系的考察,是一种战争知行观。

关于《孙子》中的辩证法思想,任先生在该书中谈到:“孙子兵法不但初步看到战争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依附关系,还深刻认识到战争中的一些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3〕141;“孙子兵法认为战争和其他事物一样,无时不在推移变化中”〔3〕142;“孙子兵法还从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对矛盾做出分析,根据敌人的特点,甚至利用敌人的优点造成它的弱点”。〔3〕143这部分内容的论述,任先生在强调孙子辩证法思想的同时,也注重了其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结合,如“孙子兵法的知彼知己的原则,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如实反映现实的精神,也体现了从矛盾双方的特点去认识事物的辩证法思想。”〔3〕143其他一些内容,如对质量互变、透过现象看本质、重点论等孙子哲学思想的论述,任先生也贯穿了这样的思路。

最后,任先生结合了战争的本体论思想,对孙子的哲学思想作出了整体的评价:“尽管它讲的是战争的规律,没有提高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仅仅从它揭示的战争的一般规律可看出,它运用辩证法思想和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是在哲学世界观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它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深化。”〔3〕144

关于《孙子》哲学思想的局限性,任先生在本书中也进行了适度而合理的阐述。如关于孙子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他没有过分地拔高:“《孙子兵法》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仍然是素朴的、原始的。”〔3〕144“就以战争本身而论,当时生产规模、战争武器的简单,使它的辩证法的运用也还不很全面。它偏重于战争的速决,但不能科学地理解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上的速决之间的辩证关系。”〔3〕144对于孙子的战争观问题,任先生也实事求是地作出了分析:“它虽然看到战争与经济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但不可能分清战争和经济、政治究竟是什么关系。它提出了战争行动的一般规律,而不可能认识战争的性质有进步与反动的区别,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3〕144对于《孙子》中有关将帅作用和人民群众作用的内容,任先生的评价应该说也基本上是正确的:“虽然讲了战役、战术规律的运用,但不能认识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因而暴露了它的愚兵政策。”“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它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而过分强调了将帅的指挥作用。”〔3〕144这些内容,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后人对孙子哲学思想局限性的评价,很多文章都是顺着任先生的思路展开论述的,有的能够作出新的阐释,但也有的往往不能如任先生那样把握好分寸,致使在评价中有失客观和产生片面。如,有的认为《孙子兵法》中的历史观是唯心的;有的认为孙子的“知”是直观的机械的;有的强调孙子的辩证法思想有循环论和绝对化的因素;有的则指责孙子的实践观不包括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在内,其根本着眼点仍是新兴地主阶级的阶级利益。很明显,这些都有从现代人的视角苛求古人之嫌。

四、其有关孙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对《孙子》现代价值的发掘和利用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孙子兵学本身就是应用之学,《孙子》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只有在现实应用中才能发展孙子兵学,才能为孙子研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然而,如何应用孙子兵法?现实中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就军事领域而言,面对新军事革命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问题,诸如“非线式作战、非接触作战、非对称作战”等内容,孙子的军事思想很明显已经不能适应。我们可以从《孙子》中寻求有益的启示,但它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那种语录式的简单类比的方法是肤浅的、不可取的。

就非军事领域而言,许多人把《孙子》应用降到很低的层次上,将其与一些生活上、官场上的琐碎之事联系起来,甚至将其与夫妻关系联系在一起,把这部兵学圣典搞得庸俗不堪。有的人一提《孙子》就大谈所谓“谋略制胜”,片面理解孙子的“兵以诈立”思想。有些出版物甚至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对“借刀杀人”、“ 笑里藏刀”、“美人计”等一些诡诈手段津津乐道。其实,这是明显的重术轻道,它只能导致孙子研究的庸俗化,导致孙子兵法应用生命力的枯竭。

当然,上述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出在应用研究本身,而是应用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孙子》为什么具有普适性的指导价值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为什么能够超越时空、超越军事领域而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体育、医学等各个领域?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取决于孙子思想的哲理性,取决于孙子思考战争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取决于孙子军事思维的卓越特质。

黄朴民先生曾经提出:“《孙子兵法》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思想方法论,具体地说,它全书上下渗透着一种朴素辩证的思维理性,提出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矛盾观,并以它们为指导,去认识与解决有关的战争问题。这正是《孙子兵法》充满活力、长领风骚的原因之所在。”〔11〕35的确,孙子深刻的哲理理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仅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分清主次,把握分寸,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提供了指导和借鉴,而且能够从心智上启迪人们的智慧,满足人们高层次身心发展和锻炼的需要,它能于“简单”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揭示更多深刻的理念和思想,为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探索空间,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和运用的东西。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孙子》哲学思想研究在孙子兵法现代应用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就领悟了任先生对于孙子哲学思想研究的首启之功对后世挖掘和利用《孙子》的现代价值有着何等深远的影响!

〔1〕任继愈.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的因素〔N〕光明日报,1954-04-21(1).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李泽厚.孙、老、韩合说〔J〕哲学研究.1984(4).

〔5〕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6〕李零.兵以诈立—我读孙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8〕吴如嵩.徜徉兵学长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9〕赵国华.中国兵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0〕钮先钟.孙子三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黄朴民.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与文化启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6).

猜你喜欢

兵学哲学思想孙子兵法
兵学商用人物
——刘家文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孙子兵法》组歌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 孙子兵学与建军之路征文”启事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大全》开始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