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文姜祠与文姜关系考

2015-02-07朱阿丽石学军郝翠荣

管子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博山左传夫人

朱阿丽,石学军,郝翠荣,宋 超

(1.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255049;2.山东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山东 淄博255049;3.山东理工大学 组织部,山东 淄博255049)

颜文姜祠,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相传古代妇女颜文姜为冲喜而嫁到博山郭姓人家。“寅时娶进颜家女,卯时死了郭家郎。”多病的郭家儿子还是死了,婆婆将失子之痛撒在新妇颜文姜身上,百般刁难。但颜文姜却识大体,上侍候公婆,下照顾小姑子,并且常年累月担着婆婆给的两只尖底的木筲,去十几里外的山上为全家人挑泉水喝。这孝行感动了上苍,神仙太白金星送她一根神鞭,放在水缸,提一下,缸内自有清泉水汩汩流出。却没想到趁她回娘家,好奇的小姑拔出马鞭,酿成水灾。文姜跳入大水中用生命镇住洪水,救出全村人。涌出的泉水便成为了今天的孝妇河。后人为纪念孝妇颜文姜,在泉头建造颜文姜祠。

当地人每年一度的盛大颜文姜生日庙会是博山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影响了方圆几百里的百姓。可以说以孝文化为核心的纪念颜文姜活动,孕育了博山乃至整个鲁中地区的文化基因和风土人情,对这里民众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姜祠打造了博山人特有的重情重义、推崇孝道、吃苦隐忍的厚重文化风貌、伦理精神和人文气质。由庙会活动和其他传统节日共同衍生了当地农、工、商、文并举的社会结构,对当地建筑、陶瓷、琉璃绘画艺术,饮食、服饰文化均有深远影响。

当今世界,科技高度发达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但由于工业化和市场化导致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身心高度紧张与疲惫;诸多犯罪现象的猖獗;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危机;以及由信仰危机带来的普遍的心灵空虚和娱乐泛滥等等,使得现代人类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民族精神的胎记,是民族价值观和民族智慧的结晶。习近平同志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促进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孝妇颜文姜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研究关注博山颜文姜文化圈的学者为数不多,周光华的《孝文化及颜文姜祠索探》[4];陈杰的《颜文姜庙会信仰文化圈研究》[5]《颜文姜庙会研究》[6];建文的《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颜文姜祠》[7];于斐、姚原野的《浅析博山的孝文化的发展及其现实》[8];刘明的《博山孝妇故事探源》[9]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颜文姜文化圈进行了具体历史的考察,深入研究了颜文姜神话传说的历史以及传统“孝道”观念在民间的发展变化,探究了蕴涵在颜文姜传说故事之中的思想文化意义。王嫫娴在《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公共生活的构建》[10]一文中研究了围绕颜文姜信仰展开的各类活动,和由此构建的村落的公共生活,研究了当代乡土社会构建积极的公共生活的可能与潜力。博山区当地政府也着力打造孝文化品牌,“华夏孝乡”成为鲁中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2007年第一届“中国(淄博·博山)孝文化旅游节”在颜文姜祠脚下隆重开幕。

2.另一个文姜——齐国公主文姜相关研究。与历史人物文姜相关的研究文献有三类,一类是从《诗经》角度试图再现还原文姜,一类研究依据《左传》文献中的相关资料研究文姜;邵立志的《文姜本事考》[11]、宋佳陆的《〈左传〉中文姜和夏姬的人物形象》[12]等研究表明,《左传》与《春秋》关于文姜的文献描述是大不同的。《左传》曲解了《春秋》。这些关于文姜的研究仅限于文姜本人历史或伪历史研究,没有推及颜文姜。以上研究都没有深层次研究从历史人物文姜到颜文姜祠孝文化圈演变产生的历史性、政治性背景。没有涉及文化自觉内在机理研究。

二、真实历史人物“文姜”和“颜文姜祠”的关系

1.对颜文姜的历史考证:孝妇颜文姜只是一个传说

古籍中,关于颜文姜孝妇故事的文字,最早的出现在晋朝人郭缘生的《续述征记》:“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缉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及时出,而搜其室,试发其笼,泉随喷,涌流飘居宇,顾命笼水。”这段文字中的孝妇,既无名亦无姓,但它至少表明:孝妇颜文姜的形象附和于文姜祠,是在晋代以后的事。公元560—567年,顾野王的《舆地志》始有“颜文姜事姑感得灵泉生于室内”的记载。至此,齐孝妇才使用:颜文姜这个名字。唐代李冗《独异志》记载:“淄川有女曰颜文姜,事姑孝。谨樵薪之外,远汲山泉,以供姑饮。一旦缉笼之下,涌泉清冷可爱,时谓之颜娘泉。”

后人谈起孝妇河与颜文姜时引用最多的是《齐乘》的记载:“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

因此关于颜文姜出处,当地民俗学者曾推断她是周末人或晋朝人或南北朝人。

值得注意的是,《续述征记》是一本志怪小说,是不能当史料的,之后其他人以《续述征记》为原始资料,不能作为颜文姜出处的科学依据。事实上,所有地方志的记载中,没有谁把颜文姜当做历史人物。可见,孝妇颜文姜只是一个传说,而且类似的传说不仅在博山出现,几千里外的山西晋祠也出现过。

但我们注意到:这些关于颜文姜生平的表述以及民间传说一致的地方,是普遍认可颜文姜是齐国人,齐有孝妇。这倒恰恰符合真实的历史人物,齐国公主——文姜的身份。

但我们在所有关于颜文姜的文字考证中发现,各类文献研究中都没有把颜文姜与当地赫赫有名的真实历史人物的齐国公主文姜加以联系,更不要说研究了。关注颜文姜而不去理会与她同名、同地的历史风云人物文姜,这本身就令人生疑。事实上,回顾整个颜文姜历史传说脉络,我们也没有找到这位对齐鲁历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并与博山及其颜文姜庙具有史实性交集的,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齐国公主、鲁桓公夫人文姜的身影。

历史刻意或无意之间回避了这位历史名媛的深刻社会原因是什么?这正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文化自觉。那么这种文化自觉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作用机理、传统文化形成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这正是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文化自觉的观念最早由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3]232换一句话说,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创建、自我觉醒,自我反省。随着时间流逝,历史人物灰飞烟灭,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却流传下来,并且在文化选择创新和自我修复过程中寻找着文化成长的新的土壤。如果我们的推测和考证属实,那颜文姜祠文化圈的历史形成过程,就非常明显的呈现出民众社会这种文化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特色。在我们查阅历史人物文姜的相关文献时,发现很多与文姜有关的历史传说的疑点,邵立志、宋佳陆、方文等研究表明,传说中的文姜与历史上真实的文姜相去甚远,历史上的真实文姜,权倾朝野,高贵干练,颇受鲁国人拥戴。而传说中的文姜是不洁甚至是污秽的。文姜形象扭曲与《左传》作者对《春秋》无意的误解或有意的曲解相关。我们推断,因为误解,博山颜文姜祠文化在传承选择过程中刻意回避了真实的历史人物文姜,而将孝妇这一更能代表民众价值取向的女性附会在文姜身上并加以神话。

2.文姜与博山以及颜文姜祠的关系

文姜是谁:齐国公主,春秋时代齐僖公的次女,与她的姐姐齐宣姜,同为绝色美人。后嫁于鲁国君主鲁桓公,鲁桓公死后辅佐年仅12岁的幼子鲁庄公,频繁出访周边各国,使得衰微的鲁国迅速成为当时的经济军事强国,在诸国战争中屡屡得胜,并且在长勺挫败了霸主齐桓公的进攻。文姜掌握政权之时鲁国威望大幅提高。文姜在掌权的30多年的时间内在缓解齐鲁矛盾、提高鲁国地位、齐鲁争强、协调齐鲁关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文姜公主是春秋时期文韬武略的一代女中英杰,鲁国历史上赫赫威名的一代女外交家、政治家。

从文姜谥号也可以证实这一点,谥号是盖棺论定之语,文姜之“文”是她的谥号。依《谥法》而言:“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无论依从哪一条,“文”都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颜文姜祠在历史上极有可能是文姜夫人的行宫,之后成为后人祭奠她的祠堂。原因有三:其一,文姜是齐国公主,嫁到鲁国,为鲁桓公夫人。出于政治目的,经常往返鲁国国都和齐国国都,博山是当年齐鲁两国往来的必经之地,并位于连接两国的古线路中间位置,在此建立文姜歇脚行宫极其可能。其二,据记载,博山地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马径邑,称做“弇中”,“弇”字,音通“颜”,有狭长之意。弇中,意为狭道,这也符合博山城穿行于群山怀抱,蜿蜒狭长的地理特征。按照古代文字习惯,“颜文姜”,当指“弇”(颜)那个地方的文姜(祠)。是权倾一时的文姜夫人,众多祠堂中的一所。其三,史料表明,文姜是一位极具有政治视野的女性政治家,贵为鲁国一国之母,权倾朝野,当时的鲁国人对她的敬重有加,《春秋》多次著述文姜时都尊称为夫人或小君。她在行宫居住期间,恩施周围百姓,因此受到百姓神话般的膜拜,也是极为可能的。神话有功德之人,是中国民间文化特点之一。

3.此文姜为何不是彼文姜?是无意的讹传还是历史刻意回避?

然而,历史上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姜,却是她的美艳和乱伦,“文姜,为齐僖公女、齐襄公与齐桓公妹、鲁桓公夫人、鲁庄公母 。因与其兄齐襄公私通而有淫名,并直接导致其夫鲁桓公之死,于齐言之则有丑名,于鲁言之则有罪名”[14]。这样的文字,放在现在也足以让人大跌眼镜。现在在网上搜文姜,得到的大量文姜资料,依然是文姜与淫荡行径的各种传闻。我们不禁要诘问?文姜如有淫行怎么可能得到“文”这个如此之高的美谥?

是历史误会了《春秋》还是误会了《左传》?是事实还是讹传?讹传始于何时?何人?何因?已经有多位学者在文章中做过探索。邵立志、宋佳陆,方文等学者研究表明,《左传》与《春秋》关于文姜的文献描述是大不同的,《左传》曲解了《春秋》,或者后人曲解了《左传》[15]。总之以讹化讹,到《史记》对文姜的描述,已经从一代女政治家沦为不堪的乱伦淫妇。

请看《春秋》中与文姜相关的描述,本来是这样的:

《桓公六年》:“九月丁卯 ,子同生。”

《桓公十八年》:“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丁酉,公之丧至自齐……冬十有二月已丑,葬我君桓公。”

《庄公元年》:“三月 ,夫人孙于齐。”

《庄公二年》:“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庄公四年》:“四年春王二月 ,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庄公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庄公七年》:“七年春 ,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庄公十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

《庄公十九年》:“夫人姜氏如莒。”

《庄公二十年》:“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庄公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庄公二十二年》:“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概括上述《春秋经》关于文姜的记载,我们可以读出这样一些信息:

第一,《春秋经》并无片言只语提到文姜淫乱。传《春秋经》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但后世认为孔子只是修编了《春秋》,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可见当时的文姜还没有被历史所扭曲。

第二,文姜在鲁国还始终受到国人尊敬,从第二次记载文姜起就称之为夫人,葬称小君,死则称薨等:表明鲁国或孔子一直对文姜没有丝毫贬损之意,而是奉为诸侯夫人,或者国君看待。杨伯峻注:《隐公二年》“夫人子氏薨”,曰:“诸侯之死曰薨,诸侯之夫人或母夫人死亦曰薨。《春秋》记载鲁公或鲁夫人之死,除隐三年‘君氏卒’及哀十二年‘孟子卒’等特殊情况外,皆用‘薨’字,记其他诸侯之死,则用‘卒’。”[16]21此外文姜与齐侯会面时,用“会”或“享”来记述,杨伯峻在注左传时注解:“‘会’和‘享’是诸侯君王之间才有的礼节。”[17]

此外,《榖梁传》《公羊传》与《左传》同为《春秋》三传,为什么同时代的《公羊传》和《榖梁传》不说文姜淫乱,只有《左传》说文姜淫乱?可见即便在同时代这两部书的作者也是不认同《左传》的观点的。晋人范宁在十三经《春秋榖梁传》序言之中评价《春秋》三传时认为:“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指出《左传》的特点是记事丰富、文辞优美,但以讲述鬼神之事为主,偏于预言祸福旦夕。因此取悦俗众、失实演绎的成分也较普遍,因此最不可信的;但因文字优美,反而流传影响最远。

以下列举《左传》几次曲解或附会《春秋》的地方:

1.《春秋经·庄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在《左传》注解就写为:“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奸也”。本无事,左传却平添了“书,奸也”。不知道作者依据是什么?(也有学者注解这里的“奸”通“干”,指文姜干预鲁国朝政)[18]。如果可以解释通的话,那就是历史在讹传讹了,否则我们真要为文人笔下之恶毒而喟叹了。

2.《左传·桓公六年》:“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

在《左传·桓公六年》作者完善了郑国公子忽的历史故事。这里第一次出现文姜:郑公子忽救齐,“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于是有人就毫无根据地推测,公子忽拒文姜,是因为听闻文姜与兄有染。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过了几年,“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这时候文姜已经嫁与鲁桓公,郑公子忽第二次拒绝的齐公主不可能也与其兄有染吧?两次固辞,只能说明郑公子缺乏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和齐国公主的作风没有半点关系。

3.《左传》记载,文姜与鲁桓公之子——鲁庄公曾先后两次为齐国君主婚。鲁庄公是鲁国较有所作为的国君,在位32年之久。他即位后,第二年就为王姬嫁齐襄王主婚,又伙同齐伐卫,而且这期间鲁国长期与齐保持良好关系,直到齐襄王在内乱中被弑。如果他与齐襄有杀父之仇,他怎么能去为齐襄王主婚,并与齐国修好如此之久?

4.鲁庄公十五年,文姜去齐国,这时齐襄王已死7年,这时候文姜去齐国,不是出于政治目的,难道还是冒着天下之大不韪、行千里路去哀悼情人亡兄?文姜不仅如齐,一次如齐师,还在齐襄公死后两次如莒①见《左传》原文:《庄公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庄公二十年》:“二十年春 ,王二月 ,夫人姜氏如莒。”《庄公十九年》:“夫人姜氏如莒。”,而这些只能是文姜利用自己是齐国公主这一特殊身份,进行政治斡旋,和所谓的“淫乱”没有半毛钱关系。

文姜与其兄齐襄公淫乱之说,始于《左传》,原因有二:第一,《左传》时,儒家礼法基本形成,《左传》解经突出一个“礼”,礼是判断一切是非成败的标准,而“非礼”行为的谶言几乎贯穿了《左转》,不合乎礼仪的行为,必然指向不幸的结局。“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左传·桓公十八年》)就是说:鲁桓公带夫人出访是无礼的,所以才会客死他乡,人生和国运的成败兴旺,与崇尚礼仪规则有很大关系的。这样把礼放在的人生、国运的高度,目的是让人们克己复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二,《左传》是男权时代的产物。以女人是祸水这种观念来审视文姜与齐襄之事,再加上鲁桓公意外死于出访齐国期间,《左传》就开始无限夸大和意淫文姜与其兄的关系:“公会齐侯于泺,遂使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左传·桓公十八年》)以隆礼仪治人情为己任的《史记·齐世家》更是几近夸张地写道:“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僖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故尝”二字,将两人的“不伦”关系提前到文姜出嫁前。只是依据何在?

以《左传》《史记》之历史影响,文姜算是被彻底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了。

三、从文姜公主到颜文姜孝妇传说的历史演绎过程及其深刻原因

1.文姜夫人祠何以演变成孝妇颜文姜祠?无论历史的刻意还是无意,丑化的文姜形象已经不可能再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女神。寻找一个可以为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普遍接受认可的女神形象作为替代和精神家园的依托。颜文姜这一孝妇形象,就理当其然地附着为文姜庙的神尊。这是因为,忠孝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核心,传统中国是一个伦理的政治社会,伦理和政治,高度一致。家国一体,家是国的细胞和基础,国是家的延展,由家及国,国的一整套伦理道德蕴含在家当中,把家族血缘关系推而广之,即可上升到国的高度。《论语·学而》指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就把建立在家基础的“孝”推而广之,上升到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这种家国一体化的政治,正如在评价中国文化时,梁漱溟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孝道奠基中国社会,‘孝’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罗马、希腊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19]封建统治者正是看到了基于血缘关系的“孝”有助于权威的建立和封建统治的稳定,才大力提倡孝道,弘扬孝文化。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同样的传说,不仅在颜文姜祠的神话传承中越来越生动,在山西太原以西的著名景点晋祠,女神水母娘娘的传说,也附会了相关的孝妇故事,并且与颜文姜孝妇传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除了孝妇名字换成为柳春英,其他情节如出一辙。基于此,我们不难推导出结论:博山颜文姜祠孝文化在传承选择过程中,刻意回避了与它关系密切的历史真实人物文姜。当然这回避,是有意义的,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人文、伦理价值趋向,是社会文化深刻地自我反省、自我抉择、自我创新的运作结果,这恰恰是文化自觉选择发挥作用的机理所在。

2.颜文姜信仰,是大众心理诉求。作为苦难中的百姓,急需要神祗信仰温暖精神家园,生活安逸时代的百姓,又需要一尊神祗来娱乐自己空虚的灵魂。博山区群山环绕,相对外界较为封闭,外界文化抵达不易,文姜祠信仰正好填补了当地百姓的精神诉求。于是围绕颜文姜祠的各种文化活动经久不衰,在历史上延绵起伏。公元1666年,清顺治末年,康熙五年地方士绅孙廷铨、赵班玺牵头主持的重修文姜祠时,得到了地方士绅以及民众的大力支持,“凡邑居之老幼歌咏神休,而乐其有是举也,亦靡不欢呼,踊跃以赴之,于是前宫后寝、台观门屏悉从改作,更凿山石,规拓其垣,宇而壮又过之一圆”①《山东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九下《艺文志》十九记下《重修颜文姜祠记》。。

3.国家权力干预是颜文姜祠孝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国家干预引导,是文化自觉选择的重要因素。传说中的孝妇“颜文姜”是不是真实历史人物“文姜”?政府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而将本来没名没姓的孝妇身份附会于文姜祠,目的在于将“孝”列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教化万民的为政之道,克坚神器,并要求所有人“入则孝,出则悌”。在家孝敬父母,为国效忠君王。而这一作法也得以回避了在《史记》和《左传》中对历史人物文姜“淫乱”的记载,从而起到了正民风、树典范的作用。地方政府还直接参与或直接组织了颜文姜祠数次修缮、翻修。第一次是北宋咸平六年淄州大区长知州兼管勾主持对颜文姜词的重修。第二次在北宋熙宁年间;第三次修缮元代蒙古太宗。尽管当时山东一带饱受战争蹂躏,是金、蒙古、南宋三方混战的战场,蒙古太宗仍于七年(1235)重修了颜文姜祠(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三)。第四次明万历二十六年的重修,这一次重修直接由颜神镇大法官捕盗通判郝大猷曾和他的继任范一儒主持(郝大猷《重修顺德夫人祠记》);第五次清顺治末年到康熙五年地方士绅孙廷铨、赵班玺主持的重修。第六次是近代。九十年代以来博山区文物管理所,遵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启动颜文姜祠扩建工程”目的是打造孝文化品牌,弘扬华夏孝文化。作为国家权力的地方政府对民间祭祀的有效干预,可见一斑。文姜庙也经过清代和近现代的修缮,成为了当地孝文化圈的中心。历代政府不仅从组织上、物质上鼎力支持孝妇颜文姜祠的修缮,还从政治上予以颜文姜的神性权威性的确定。宋神宗曾下诏:“特封顺德夫人,仍赐灵泉庙为额”以诏书的形式肯定了这一信仰的合法性。元代,颜文姜被册封为“卫国夫人”。可以说以颜文姜祠为中心的孝文化圈具有浓重的官方色彩,无处不在地彰显国家权力对民间祭祀的引导干预,并十分有效地树立了颜文姜这样一个封建孝道的典型,用以维护和凝聚社会秩序。

四、历史反思

历史文化是人创造的,人的本性中猥亵低俗也透过历史的纸背,反映出人精神层面的公正或晦暗。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时,对孝道的思考不能建立在虚妄的传说中,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20]正视历史人物,用现代女性话语权表述平等男女观念,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只有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历史,反思历史,才能在此基础上夯实我们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性科学性的把握,也才能真正重新建构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化。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2012-11-08).htt p://www.xj.xinhuanet.co m/2012-11/19/c_113722546.ht m.

[2]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关键是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落实[DB/OL].(2014—03—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13/c_119742927.ht m.

[3]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DB/OL].(2014-02-25).http://news.xinhuanet.co 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 m

[4]周光华.孝文化及颜文姜祠索探.管子学刊[J].2003,(2).

[5]陈杰.颜文姜庙会信仰文化圈研究[C]//民族遗产(第三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6]陈杰.颜文姜庙会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10.

[7]建文.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颜文姜祠[J].城建档案.2007,(3).

[8]于斐,姚原野.浅析博山的孝文化的发展及其现实原野[J].科技资讯.2007,(17).

[9]刘明.博山孝妇故事探源[J].民俗研究,2003,(1).

[10]王嫫娴.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公共生活的构建——基于鲁中地区颜文姜信仰活动的考察[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1]邵立志.文姜本事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12,(32).

[12]宋佳陆.《左传》中文姜和夏姬的人物形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5).

[1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M]//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14]高方.《左传》“丽人谱”之文姜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5]方文.文姜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1).

[1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7]刘金荣.“文姜之乱”献疑[J].浙江社会科学,2009,(5).

[18]杨朝明.“文姜之乱”异议[J].管子学刊,1994,(1).

[19]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2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DB/OL].(2013—12—3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 m.

猜你喜欢

博山左传夫人
博山琉璃研究综述
夫人与婆子
金博山冠饰探析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潇水夫人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