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光耀政论分析“亚洲式民主”在亚洲国家的可行性
2015-02-07刘舒羽
从李光耀政论分析“亚洲式民主”在亚洲国家的可行性
刘舒羽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本文采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编辑整理、由联邦出版社出版的《李光耀40年政论选》一书作为依据,试图以李光耀在20世纪50至90年代期间发表的演讲与访问稿选为基础,具体分析其关于新加坡民主人权及政治文化方面的言论,总结出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现行“亚洲式民主”的特点,最后指出这种思想在亚洲实行的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李光耀政论;亚洲式民主;威权主义;儒家思想;东南亚国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08
新加坡的政治制度在二战后成为世界政治的焦点。自人民行动党上台以后,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带领下日趋形成了一个温和的威权主义政体,以一党独裁的形式引导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用领袖个人的行动主张指引社会方方面面。在西方自由民主日益面临民主性衰退的情况下,这种威权家长制的社会由于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世界必须重新审视民主的定义。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由于李光耀的得力领导,新加坡社会的安定、社会福利的配给和官僚体系的廉洁方面也做到了世界先进。威权主义政体似乎融合了西方工业社会的经济发达、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熟福利制度以及亚洲特有的“家中心”社会理念而成为了“最成功的民主模型”。由此,在40余年的政治生涯中,令李光耀闻名于世的就是他对这种“新加坡式民主”的推崇,和另一位推崇东亚特有的民主制度的领导人——前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一起,二人成为威权主义“亚洲式民主”的代言人。
不过从李光耀有关民主与政府的言论中可以看出,这种“亚洲式民主”,或者说新加坡模式的民主有其特定的实行环境,只有在新加坡这个地缘政治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都很特殊的国家才能有效实施;同时从李光耀谈论亚洲政体政治与民主关系的言论分析可以得出,李光耀对于亚洲其他国家所欠缺的实行“亚洲式民主”的条件并不熟悉;在谈论到亚洲人民需求时,李光耀则有自主寻求认知相符的特征,以上三点结合导致在当前,“亚洲式民主”的普遍运用可行性较低。
一、决定亚洲式民主形成的条件
新加坡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是塑造其政治体制的决定性因素,这点李光耀本人并没有提出,但实际上,他有关新加坡政治制度的言论都具有环境前提,在研究他的政治理念前,我们需要总结出塑造亚洲式民主的环境特点。新加坡政治实践虽然只有半个世纪,但目前人民行动党的统治已被证明具有合法性,符合新加坡的地理、人文与历史环境。在谈到新加坡政治实践时,李光耀多次提及新加坡特殊的社会环境,足以证明环境因素对于统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新加坡拥有四种不同语言的报纸,正是对其多元民族社会的反映,也成为了新加坡缓解族际矛盾的渠道之一。新加坡狭小的国土面积致使其城市化程度极高,缺乏变化缓慢的农村地区,因此任何国家政策在出台前都要经过严格的考量。因为缺乏农村缓冲及试验地带,错误的政策一旦实行将引发严重的后果。
以上政治环境咋看之下并无特点,但一个扼守海上交通贸易要道的面积狭小的新兴国家要保持政治经济独立和社会稳定,一个英明的领袖及能够包揽各种社会事务的大政府是必不可少的;和东南亚地区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的狭小面积和转口贸易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急需一个平和的自由贸易环境,因此需要做出一定的民主让步以保持西方国家的不干涉;同世界上其他面积同样狭小的国家相比,新加坡又是个多元种族的新兴国家,因此需要以国家合作主义进行必须的社会整合,这几乎必然导致强人政治和威权主义的诞生,也足以证明以上政治环境特点是亚洲式民主的充要条件。
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民主情况
李光耀之所以将新加坡的民主模式冠以“亚洲式民主”之称,是因为他认为这种制度将是东亚各国普遍采取的民主形式。在《李光耀40年政论选》第六部分中,李光耀多次谈到东南亚各国的民主发展情况。在谈到民主制度建立时他多次提到日本、印度、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前两国他认为民主制度“成熟但极具亚洲特色”,后三国则是说明西方自由民主制与东南亚传统族群政治冲突的典型案例。李光耀的确看到了两种政治文化冲突带来的民主性衰退问题,但他的讲话重点在于指出西方民主制度的非普世性,而并没有看到“亚洲式民主”在遇到东南亚政治时同样不具备普世性。
(一)对于东南亚许多国家来说,国内民族分布呈均衡状态,没有具有人口比例优势的主要民族。比如印尼最大民族爪哇族占人口45%,马来西亚的马来族占51%,其他国家如缅甸、菲律宾和老挝的主要民族也没有超过70%,只有泰国的泰人和越南的越人超过总人口的70%。缺乏强势民族意味着民族和种族间矛盾明显,民主的实行受制于族际冲突和族群政治。
(二)不像新加坡,东南亚其他国家均拥有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这是民主力量分散和民主程度衰减的重点地区。
(三)非常重要的的是,儒家思想在东南亚各国没有社会基础。东南亚各国均拥有自己的主流宗教,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均有一定势力;而华人社会在这里也属于小众群体,无力影响社会主流思想。拥有各自信仰的民族之间在议会内形成族群政府,议会外则是族群政党斗争,整个社会被各种政治单元划分开来并彼此矛盾重重。
因此,虽然在东亚地区内存在日本与韩国这样以家长制和国家至上主义为特征的民主发达国家可以作为“亚洲式民主”模式的代表,但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形成这种政治制度的社会基础。民族势力太过分散、以族群为单位的不成熟政治、没有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儒家思想无法立足的多元宗教等等原因导致东亚大部分国家仍然处于民主化初级阶段,移植西方的民主政治正与当地传统政治因素妥协调整,双方的政治地位还未被明确,而不是进化到建立东亚特色模式“亚洲式民主”的程度。
三、李光耀的非理性认知相符
除此之外,从其言论中可以发现,李光耀在解释“亚洲式民主”的合法性上似乎有非理性认知相符的倾向。关于这点的证据也许并不充分,但结合当今中国国内情况来看,威权主义政体领导人一旦具有这种倾向,其后继影响将是巨大而持久的。
所谓“非理性认知相符”是指领导人如果对某事物预先拥有某种印象,那么其后在面对关于此事的大量信息时,他她将只注意支持自己原先观点的信息而忽略对观点不利的信息。《李光耀40年政论选》第六部分在谈到政府对于民众影响时,李光耀坚信亚洲人民所需的就是一个强力而职责宽泛的大政府。篇幅所限是一方面原因,但此文中他确实没有给出“亚洲人民为什么需要大政府”的历史和文化原因,相反只是将这点作为确凿的论据而不是论点。在一文中李光耀做出了一些解释:他以禁烟运动为例,说明亚洲人民习惯等待政府给出解决方案而不是自己主动结成团体去争取,这个李光耀认为的“政治纲领”在民众眼里就是独裁和官僚统治的危险信号,对于日益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前面的普通民众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以上分析表明,在某种程度上李光耀有认知相符的表现。他以“亚洲人民本能的需要大政府”为前提,说明建立威权主义和推行“亚洲式民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忽视掉可能存在的民众对于政府的真实看法。在新加坡国内这种倾向的影响确实不大,但若要将“亚洲式民主”定义为亚洲共同模式,就不得不考虑这一倾向在东亚其他与新加坡有很大差别的国家的实际情况了。
四、总结
从对《李光耀40年政论选》部分篇章的分析来看,亚洲政治强人李光耀提出的“亚洲式民主”目前在新加坡国内实施顺利,但李光耀本人并未认识到这种民主制度很难在亚洲各国通用。不仅因为其实施需要具备大部分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无法提供的地缘、文化和经济条件;同时“亚洲式民主”的政治纲领儒家文化在中国这个地区大国内缺乏受众;再次李光耀本人对于民主的认知具有一定非理性认知相符的特征,没有仔细认读亚洲社会对“民主”的识别度,因此可以判断“亚洲式民主”实际可行性较低的事实。
[参考文献]
[1]吴辉.“亚洲式民主”:功能及其限度[J].东南亚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