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共生
2015-02-07陈学明黄力之吴新文
陈学明 黄力之 吴新文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共生
陈学明 黄力之 吴新文
正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最近特别强调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在有些人看来,这似乎是中国共产党要放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认祖归宗”的一个信号。其实,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马克思主义集西方文明之大成,又在苏俄和中国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差异性更有亲和性,正是两者在中国大地上的互补共生,才最终形成了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国传统文化固然不能成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但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资源、工具或营养,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构成要素。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吸纳与利用
迄今为止,有三种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西欧马克思主义,列宁和斯大林等创立、发展的苏俄马克思主义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创立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者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其中每一种马克思主义都结合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其实早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中国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吸纳、改造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在此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游离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外,而成为其不可分割的内在部分。
(一)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
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都已经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若干要素融合在一起,必须有选择地把西欧马克思主义或苏俄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但是在毛泽东看来,李大钊、陈独秀这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先驱总体上仍然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持有一种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观点。
毛泽东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改变这种状况,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方法研究、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发现可资利用的方面。这种方法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吸纳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论立场。
(二)马克思主义吸纳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方法
让我们以“实事求是”为例说明毛泽东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实事求是”一词,原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记载的是汉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因此,实事求是的原意是治学严谨,根据事实材料,求其真本和真相。唐朝颜师古对“实事求是”的解释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后来顾炎武、章学诚、曾国藩等人对此都有进一步发挥,而毛泽东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实事求是作出了全新的、创造性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通过这一改造,毛泽东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事求是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纳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方法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的“材料”以马克思主义的“形式”。
第三种做法是颠覆传统认知,把原先被边缘化的事件、人物和流派放到中心位置而加以强调,甚至有时做一些“翻案”文章,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意蕴。
第四种做法是总体继承,即在总体上肯定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肯定中华民族的特点、意志和能力,肯定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家国天下情怀的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指导中国这个“旧邦”实现现代化的“新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在吸纳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式上都有不同。其实这只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变化所作的策略上的调整,而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总体战略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是把欧洲的或苏俄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照抄照搬到中国来,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道路或模式的理论概括,是他们为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根据世界大势和中国的具体情况作出的新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在经过长时间摸索并经历了许多挫折后作出的自觉选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进而实现迅猛发展和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它不仅为中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确立了安身立命之本,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对实现人类解放也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主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由于中国革命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把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社会迅速组织起来,建立现代国家,而中华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作用有限,所以无法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核心思想,而只能充当配角,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和资源,发挥一定的作用。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行了,在西方文明面前节节败退,所以才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成为指导思想,是因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制度体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纲常名教依托于有形的社会经济制度,如果这种制度相对稳固,即使有其他观念挑战已有的纲常名教,也无大碍,但一旦社会经济制度改变甚至被摧毁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就失去了依凭。近代以来,传统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早就分崩离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也随之来临。
而当代中国离传统的乡土中国已经越来越远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多元文化和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的“不归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制度依托更显得薄弱了。在这种情况下谈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地位无异于痴人说梦。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只能扮演构成性的角色而非决定性角色了。
从国际层面而言,目前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境况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所处的境况极为相似,社会主义中国还处于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导的世界之中,面临着险恶的地缘政治环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遏制中国的战略已经形成并开始实施。中国要迎头赶上,必须走出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才能彻底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特别是需要保持强大的国家能力和社会整合能力,以应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高压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应对西方就会重蹈晚清的覆辙,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仍有其历史必然性。
(二)中国应对并吸纳西方文明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把西方文明的逻辑推到了极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西方文明的核心精神是对象化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西方对象化思维的体现。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把生产方式作为“物”来看待,并把其看做决定人类历史演进的“经济基础”,这实际上把西方的对象化思维推到了极致。
第二,西方文明强调斗争,充满着战斗、扩张的精神,这是西方文明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讲暴力革命和“最后的斗争”,把西方文明的斗争精神也发挥到极致。
第三,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以个人主义为主导,而马克思主义也把个人主义的逻辑推到了极致。因为马克思主义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有这么一句话,即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四,西方人从古希腊开始就讲“共同体”,强调组织生活和团体生活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真正的共同体” “自由人的联合体”,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形成的共产党,可以说是最坚强的组织。它通过铁的纪律和高度的忠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将组织的力量渗透到最基层,把西方人的团体生活推到了极致。
从总体上而言,西方文明的核心在于柏拉图主义与犹太基督教传统的联合体,即哲学与宗教的共谋关系、理性与权威的平衡关系。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西方的科学与民主都是从这种机制中发展而来的。而马克思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宏大的替代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的哲学(科学)宗教(意识形态)复合体,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的现代完成或终结。
作为西方文明的“完成”或“终结”,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某种文明史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居高临下地看待西方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就占据了人类文明的一个制高点。另外,马克思主义为非西方文明学习、认识和应对西方文明,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非西方文明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学习西方、对抗西方、赶超西方的超常规发展之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中国确实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中国传统文化固然不能成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但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资源、工具或营养,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构成要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更加重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更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他还说,这个结论,“是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是已经被事实证明了的历史。”他提出,“宣传阐述中国特色”就是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讲话中更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中国的重大意义时,甚至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称为“看家本领”,要求中国人民,特别是党的干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加以学习,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一样,对实现“中国梦”同样不可或缺。关键在于,不能把这两大思想资源视为互不影响“独立地”起作用的。当务之急是把这两大思想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一种新的思想文化。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是这种当代中国的新的思想文化。其主要途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主要适应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不可能也不应当简单地把其移植到今天,用来作为今天指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思想资源。因此,还必须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其进行科学的“改造”“扬弃”。而在这样做的时候应当由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今天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能否真正实现“中国梦”,能否真正在民族解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民族振兴,全部取决于此。
(本文系《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大疑问》选载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