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融合中提升应急能力
2015-02-07郭少年
警民融合中提升应急能力
郭少年
武警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天津300000
摘要:习主席关于强军目标的重要论述,对军校学员军事素质基础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强军目标为统领,审视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军事素质基础、怎样培养军事素质基础的问题,必须系统完善军事素质基础构成要素、全面升级军事素质基础课程体系、创新优化军事素质基础培养模式。
关键词:强军目标;军事索质基础;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E251
作者简介:郭少年(1971-),男,湖北安陆人,本科,武警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讲师。
一、坚持以强军目标为引领,系统完善军事素质基础的构成要素
仗怎样打,军事人才就怎样训。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应用,未来战争环境变得非常错综复杂,战场变地更加激烈残酷,这是对军人的军事素质提出严峻的挑战。要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训练,突出使命课题训练,根据结合总部《关于军队院校指挥生长干部“合训分流”实施意见》,本人认为军事素质基础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熟练的军事基本技能、渊博的军事基础理论、稳定的心理素质,健壮的身体素质。
(一)扎实的思想政治素质
听党指挥,确保学员理想信念坚定、听党指挥,提高自觉性。将强化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根基。
(二)丰富的军事基础理论
在了解掌握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军事谋略等军事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刻苦认真学习研究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和军事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头脑,开阔视野,为掌握军事专业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娴熟的军事基本技能
把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技能、单兵战斗和生存技能、履行指挥基本技能当作军人职业的基本条件,当作是军人的看家本领,从而带领官兵圆满完成作战、执勤、训练、维稳反恐和抢险救灾等艰巨任务。
(四)强健的身体素质
很大一部分部队驻扎在边疆地带,对军官自身的身体素质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在信息化战场上,对战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战争进程加快、战场空间扩展、战场环境恶劣、打击精度提高等等。院校和部队开展的生存训练和综合型演练,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员对各种恶劣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五)稳定的心理素质
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心理战己成为信息战的一种非常独特的作战样式,要以人类的心理为战场,全力破坏对方的正常心理状态,有计划地采用各种手段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直至不战而胜,激励部属,寓“心战”于“兵战”,使之保持高昂的士气。
二、按照强军目标要求,全面升级军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聚焦强军目标要求,按照大课程观的思路,构建“强军之魂”课程体系+“强军之要”课程体系+“强军之基”课程体系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军队是国家安稳的第一保障,只有拥有一只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才能保障国家安全。“强军之魂”课程体系,我军要履行好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着眼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构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最根本要铸牢学员听党指挥、特别是提高学员举旗铸魂的能力,以及渗透在各专业课程中的党的创新理论专题构成的课程体系;“强军之要”课程体系,围绕提高学员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构设出军事基础理论、军事基本技能、军事体能、构成的课程体系;“强军之基”课程体系,瞄准培养学员军事职业素养和军人具备的独特品质,构设出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工作、作风养成等非正式课程构成的课程体制,把人才培养归纳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全过程。
(二)调整教学内容体系
“强军之魂”类课程教学内容,由创理想信念、宗质意识、新理论、党史军史、党性修养等组成;围绕三个课程模块,分类型设置综合优化的教学内容。“强军之要”类课程教学内容,由军事基础理论、军事体能、心理训练、组织指挥能力和军事基本技能等组成;“强军之基”类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军人特殊职业素养、军事职业意志品质、日常养成的生活习惯等,使学员始终保持军人职业本色和形成个性化职业风格。
三、确保强军目标落到实处,创新优化军事素质基础培养模式
(一)科学打造教员队伍
建立教员队伍的流动制度,保持发展动力。发挥榜样作用带动整体建设,特别培养“标杆”教员;保持发展活力,不断改善教员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如建立定期代职制度、教员与学员队干部岗位轮换交流制度等等。
(二)科学搭建教学训练平台
在军事技能教育教学训练中,提高学员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加大教学法比重;在进行军事理论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分量;增大课程教学的实践比重,增大难度和强度,并实践教学中贴近实战贴近部队设置科目,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培养和锻炼学员。
(三)加强学员队伍的管理教育
抓好“模拟连”代职制度。学员队干部、学员大队应加大力度对学员军事素质方面的指导,手把手教方法,传授经验。利用寒假暑假全面锻炼学员,组织学员到部队进行座谈交流、参观见学、体验生活、代职实习。
(四)科学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遵循学员军事素质基础规律,引进全程淘汰机制,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新生不予注册,将学员是否达标纳入学籍管理中,毕业前不达标的不允许毕业。构建从一到四年级的军事基本技能和军事体能考核内容和标准。
[参考文献]
[1]董小兵. 围绕强军目标创新政工人才培养模式[J].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3.
[2]杜婕. 按照党的创新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军校环境文化育人功能[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