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病毒联合抗结核药物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中应用分析

2015-02-07贾中毅473000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28期
关键词:双重抗结核抗病毒

贾中毅473000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

抗病毒联合抗结核药物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中应用分析

贾中毅
473000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

目的:探讨抗病毒联合抗结核药物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32例,采用AZT+NVP+DDI抗病毒方案治疗及2H 3R 3Z3E3/7H 3R 3抗结核方案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23 例HIV/AIDS/TB双重感染患中,15例临床治愈,5例完成1个疗程,3例胸片提示病灶吸收好转继续服药。治疗6个月、9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该抗结核抗病毒双重抗感染治疗方案,可达到有效控制结核病,提高HIV患者免疫力。

H IV/AIDS;肺TB;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结核治疗方案;双重治疗方案

据报道,HIV/AIDS患者的结核病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30倍,而它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验、治疗方案的应用及愈后均与一般的肺结核患者不同。肺结核又是HIV/AIDS患者中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是引起AIDS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所以对于TB/HIV/AIDS患者应用双重抗感染治疗是必要的。我院承担南阳市宛城区艾滋病防治项目,从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HIV/AIDS的患者中筛查出感染肺结核患者23例,均应用抗结核及抗病毒双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在南阳市宛城区的HIV/AIDS患者中筛查出肺结核患者23例。

方法:①对23例TB/HIV/AIDS观察对象,进行HIV感染途径等流行病学史调查,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HIV确诊实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验等,HIV/AIDS的诊断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HIV/AIDS确诊标准;肺结核病诊断包括临床症状、痰结核抗酸杆菌、胸部X线、肺部CT断层扫描等。②治疗:对23例TB/HIV/AIDS均采用抗结核及抗病毒双重抗感染方案治疗。抗结核治疗采用2H3R3Z3E3/7H3R3,该方案由市疾控中心结防科指导宛城区结防科制定;抗病毒采用AZT+NVP+DDI方案治疗;均为国家免费发放药品,统一发放到各乡镇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由该治疗机构统一进行治疗和管理。③治疗后6个月、9个月复查CD4+T淋巴细胞计数。

结果

一般状况:23例HIV/AIDS合并肺TB感染患者中,男17例,女6例;年龄32~61岁,平均39岁;21例农民,12例同村居民,2例工作人员,其中1例乡镇卫生院检验人员。23例中,低热20例,咳嗽咳痰17例,咯血4例,痰中带血丝5例;体格检查淋巴结肿大3例,贫血5例,皮疹(或皮肤瘙痒)12例。

疗效:23例患者经抗病毒抗结核双重抗感染治疗6个月后,15例临床治愈,5例完成疗程,3例胸片病灶吸收好转,继续服药。

抗病毒抗结核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9个月CD4+T淋巴细胞计数: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及9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见表1。

讨论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它高度选择地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全身免疫功能严重破坏,而肺部感染是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如CD4≤200/mm3,可出现全身系统的结核病损害,与单纯结核病比较,肺外结核发生率明显增高。HIV/AIDS/TB患者的X线表现亦不同于单纯性肺结核患者,空洞并不多见[2]。23例中出现肺外结核10例,有胸膜炎1例,影像学表现一般呈现均匀一致的絮状阴影,且以中下肺野常见,缺少一般肺结核渗出、增生、钙化混合存在的“多形态”特征性表现,累及双肺者多;其中5例无肺结核影像表现,且PPD实验阴性率达49%,说明在判断HIV/AIDS/TB双重感染时,PPD实验阴性率不能排除感染结核菌的可能[3]。

该23例病例中应用抗病毒治疗方案(AIT+NNP+DDI)联合抗结核治疗方案(ZH3R3Z3E3/7H3R3)进行治疗,15例临床治愈率达65.2%,说明该双重抗感染治疗方案可行,疗效显著。又经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见CD4+T淋巴细胞数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说明抗病毒治疗能够提高HIV/AIDS及肺TB患者的免疫力,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愈后及延缓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肺结核主要是通过飞沫、空气等传播,所以对于该类患者最好是隔离治疗,遵循抗结核治疗原则早期、规律、联合、适量、全程督导。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CD4+T淋巴细胞。让患者及患者家属充分认识该病的危害性,提高治疗依从性。因此及时发现HIV/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并给予正规治疗,已成为控制结核病工作中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抗病毒与抗结核双重抗感染方案在该类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疗效不错,值得推广应用。

表1 抗病毒抗结核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9个月CD4+T淋巴细胞计数(±s)

表1 抗病毒抗结核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9个月CD4+T淋巴细胞计数(±s)

注:P<0.05。

时间 治疗前 治疗后6个月 115.73±68.92 188.23±119.25 9个月 256.74±89.05 282.44±138.02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194-196.

[2] 何礼贤.免疫损害患者并发肺结核的若干临床问题[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6,19 (1):5-6.

[3] 刘存旭.艾滋病继发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5):786-787.

表2 下颌牙发生釉质脱矿情况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参考文献

[1] 蔡烟岫,鲁晓燕.剖宫产产钳应用368例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12(5):615.

[2] 张华,陈碧霞,鲍如蓉,等.剖宫产术中单叶产钳的应用体会[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 9(28):792-793.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anti-virus combined with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com p licated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Jia Zhongyi
The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HospitalofWancheng District,Nanyang City 473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anti-virus combined with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Methods:32 patients with AIDS combined with tuberculosiswere selected.They were given AZT+NVP+DDIantiviral regimen and 2H3R3Z3E3/7H3R3 regimen for tuberculosis treatment.We compared the treatmenteffect.Results:In 23 casesofHIV/AIDS/TB double infections,15 caseswere clinically cured;5 cases completed one course;chest X-ray of3 cases showed focuswasabsorbed and they continued to takemedicine.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the CD4+T lymphocyte countat6monthsand 9months after treatment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5).Conclusion:The dual anti infection treatment program of anti tuberculosis and anti-viru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uberculosis and improve the immunity ofHIV patients.

HIV/AIDS;Pulmonary tuberculosis;Antiviral therapy program;Anti tuberculosis treatment program;Double treatmentprogram

10.3969/j.issn.1007-614x.2015.28.29

猜你喜欢

双重抗结核抗病毒
自然与成长的双重变奏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
抗病毒药今天忘吃了,明天要多吃一片吗?
对抗病毒之歌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主要高危人群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