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意象捕捉的作用

2015-02-06于运涛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中职语文

于运涛

摘 要:欣赏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寓意,离不开意象这个载体,让中职的学生具备阅读、鉴赏诗歌,是一个中职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诗歌教学;意象扑捉

根据教育部2009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中,共有四个单元安排古今诗歌。虽说篇幅不多,但诗歌教学仍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阅读,鉴赏诗歌,是现代中职生必备的语文素质。

古人作诗,讲究“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傲立苍穹,伫足凝眸,借助诗歌这一文学形式来阐发心灵,得意时流殇曲水,不得志时寄情山水,寻求安慰。这些诗情画意的表达是通过意象这个载体完成的。在诗歌中,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着诗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寄寓着诗人曲折深幽的情趣意志。因此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一、透过意象看画面

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只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再按作者的情感流露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组成一幅幅画面,从而身临其境,理解诗意。

例如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诗中“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联想,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晰的采莲图,透过这幅采莲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又如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从这幅图可见那漫润其中的作者的喜悦之情。

再如《再别康桥》中的西天云彩,夕阳金柳,波光艳影,软泥青荇,深潭清泉,高空彩虹,满船星辉,笙箫夏虫这一连串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画面,给人以清新优美的感觉。诗中节节都有意象,处处由景观,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兴,情意盎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一遍遍诵读后找出诗中的意象,再将这些意象组成一幅幅画面,随着诗人的脚步漫游画中,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对母校依依惜别的心情。

二、透过意象解诗意

诗歌语言凝练而含蓄丰富,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过:“写诗,也就是踩镭。采一克要一年的劳动。你筋疲力尽为了一个字需要开采几千吨字矿。”可见,诗歌语言比散文的语言更集中更纯粹。它常常将几十个字甚至几百个字高度浓缩为一个字、两个字,透过这一两个字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往往不能很到位,这时,就需要借助意象来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刻含义。

以陶潜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赏识家都赞为千古妙句,究竟妙在何处?传统的分析方法难尽其妙,如果进入意象的文化层次,可能会真正感触:古人采菊是为了饮酒,而远处的南山,也常常是长寿的象征,当诗人的视线由近处的菊花无意间面向远处的南山时,两个间隔着巨大空间的景物,在延年益寿这个意义上也就不期而遇了。相遇的瞬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客相溶,天人合一。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叹为观止。

再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为例,一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如果简单地给学生讲解成:“苍鹰在空中飞,鱼在清水中游”就实在是有悖于作者的原意表达。因此要借助“鹰、鱼”等意象,借助“击、翔”等动词,展示一幅世间万物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画面,从而理解主人公积极进取的心态。

诗歌中由不少句子是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常常作为写实的景物以不经意的客观状态出现于诗词中,但是它们暗中却有浓郁的情味。比如:《孔雀东南飞》“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朽木,严霜结庭兰”,表面看这是渲染焦刘殉情前肃杀冷酷的氛围,实际上诗人还以寒风断树,眼霜袭兰这两组意象来象征封建家长制迫害青年男女的淫威。如果我们忽视这一点,对诗意的理解肯定要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对于这样一些意象,必须相机点拨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体悟诗词的真意。因此,诗的解读离不开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象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透过意象才能理解诗歌的深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首先了解常见意象的深刻含义,如: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鸿雁芳草象征离情别绪,凭栏登高象征凭吊怀古、思乡怀人等,对理解诗意大有裨益。

三、透过意象悟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诗人根据各种社会生活现象或自然现象集中、概括、创造出来的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它以人物形象为主,同时包括各种各样独具形态的事物和千差万别的情绪状态。形象在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中具有重要地位,没有形象,就没有诗歌;不能阐释形象,就不能准确的鉴赏诗歌。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在头脑中再现作者诗中所重要表达出来的形象。

抒情诗,如《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句,借柳絮的飘零个浮萍的漂泊,这一组意象,感悟惨淡之景,抒亡国之悲,从而展示了落拓羁绊的爱国诗人的形象。

写景诗,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由鲜花、细碟、娇莺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透过诗中的这些意象,呈现出的不仅是表层的“景”的形象又有更深层的“人”的形象,即:江畔独步寻花的诗人悠闲自得的模样。

诗歌的意象在是诗歌中可营造氛围,可借景抒情,可塑造背景或环境,可塑造意境,可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可奠定诗歌情感表达的基调,可以景衬境,可以景衬情。所以,在欣赏诗歌中只有积极扑捉意象,才能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意;在诗歌欣赏中抓住了意象,也就是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只要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有积极作用,学会扑捉诗歌中的意象,就学会了诗歌,这是让我们的学生掌握了赏析诗歌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朱自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昧》陈铭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陶文鹏 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4]《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王泽龙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中职语文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