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思考

2015-02-06崔冬梅

教育界·下旬 2014年11期

崔冬梅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统计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构建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是改善高校统计工作现状、提高统计工作效率的根本途径。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本文在探讨了高校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对系统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构建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统计 统计信息系统 统计指标体系

一、建立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一)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统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然而统计工作的质量并没有因此得到本质上的改善和提升。高校的统计工作水平整体偏低,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主要表现为统计工作手段落后、缺乏系统性、信息失真及信息交换困难、统计人员工作繁烦琐、工作效率低下、人员流动性大等。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制约高校统计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各部门统计数据各自为政、相互矛盾。第二,高校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低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基本上是以纯手工为主,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水平都较低。第三,整个高校的统计工作缺乏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各级报表的统计指标口径不一致,难以实现对接,统计工作难以对高校内部管理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支持。

(二)构建和完善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

改善高校统计工作的现状,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高校统计工作发展的问题,建立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是解决高校统计工作现存问题的根本途径。

1.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各个部门的资源共享,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交流,从而可以保证各部门获取到完全一致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数据“打架”的问题。

2.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传递、加工整理及数据分析的一体化,提高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统计工作进行重复性劳动的难题,从而大大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3.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各级报表指标口径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利用信息系统的非结构化查询功能,即可根据各级主管部门的需要实时生成满足条件的报表,使统计工作人员从“应付”统计报表的重复性的、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统计分析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高校统计工作的内部管理职能。

二、构建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重点与难点

(一)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

1.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基础数据库是整个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实现数据查询和生成统计报表的基础。结合高校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特点,基础数据库可以分为学生信息库、教师信息库、科研信息库和办学条件信息库等等。基础数据库设立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的采集与数据汇总的自动化,从而减少人工直接录入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数据查询信息系统的开发。数据信息查询功能的实现是整个统计信息系统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查询信息系统不应单纯提供结构化的查询,而要能够根据统计报表任务或者高校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实现非结构化查询,根据查询目的生成跨指标体系、跨表式的以图形或者报表形式显示的查询结果。

(二)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构建的难点

1.设计标准化的统计指标体系。高校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同时兼顾高校自身管理工作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和上级主管部门统计报表工作的需要。参考教育部对高校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方法,统计指标的设计可以分为统计数据信息指标和统计评价指标两大类。统计指标的适当选取是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关键问题,统计指标的含义、口径和计算方法必须要与国家教育部和统计局的官方标准相一致。标准化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统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非结构化查询功能的前提条件。

2.真正实现数据管理的网络化。高校的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面,需要对校、院、系、室等多个层次的多项工作进行管理与协调。统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必须对此进行充分考虑。首先要构建统计工作组织架构,对各部门进行分层次分级别管理。同时,为了实现信息在各部门的流通、共享与实时查询,必须实现数据管理工作的网络化。高校的统计网络设计按级别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校办综合统计,第二层是行政部门及各学院统计,第三层是基层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主要由基层部门来完成。统计工作从上到下逐层进行布置,数据信息从下到上逐层进行汇总呈报,这样各层次的各部门都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真正实现数据的采集、整理及呈报工作的网络化,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从而大大提高高校统计工作的效率。

三、建立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几点建议

构建高校统计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事前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建设方案。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尤其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对统计指标进行降维分解

在大数据时代,统计数据库更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数据类型的复杂多样性和数据的高维性等。大量的统计数据超越了传统的二维表模式,存储、读取和处理都将面临困难。这时我们需要借助于标准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并根据实际需要将统计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对高维数据进行降维分解处理。统计数据降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这些方法各自有其优点和缺点,尤其聚类分析不适用于大样本条件。因此在实践当中要结合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降维方法,尽可能减少原始信息的损失量。

(二)实现统计信息系统与主管部门的数据对接

高校的统计工作既要满足本校日常管理及战略决策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报表需要,统计信息既为本单位提供决策支持,也要为上级主管部门制定宏观教育政策提供依据。统计信息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教育部、统计局等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指标接轨问题,系统必须能够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报表要求进行非结构化查询,并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生成指标口径一致、符合报表要求的数据信息,进而从根本上摆脱几近纯手工的统计报表方式。

(三)实现基础数据库的实时更新与维护

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是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而及时性又是准确性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实时更新与维护至关重要。基础数据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基本上是由基层部门来完成,由综合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基础数据库的实时更新与维护离不开高校统计工作的网络化运行和管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一旦校内的人、财、物等任何数据信息发生变更时,基层部门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核准、更新与维护,各级领导和部门必须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将责任切实落实到人,确保基础数据库正常运行和实时更新。

四、结语

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理解和参与,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系统的开发除要遵循一般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和方法外,还必须结合统计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系统的实用性,解决好系统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统计信息系统真正成为提高高校统计工作效率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敏.对统计信息系统网络建设方案的建议[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6(4):29-34.

[2]肖菲.新形势下高校统计工作的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朱飞,汤红.高校统计网络建设探析[J].科技信息,2010(4):627-628.

[4]杨晓北.教育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J].管理信息系统,2001.

[5]何晖,齐绍平.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校统计理念与体系创新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