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网络中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研究

2015-02-06杨震

法制博览 2015年30期
关键词:个人信息保护社交网络大学生

社交网络中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研究*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杨震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文章对社交网络中重要群体之一——自我意识较薄弱但使用频率高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社交网络中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发现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时存在信息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泄露几率较高等问题。文章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法律保护体系,提高大学生个人信息自我保护意识措施来保障社交网络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

中图分类号:TP309

一、引言

如今,社交网络风靡于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交网络运营商技术滞后及用户安全意识的不足,使得社交网络用户信息泄露问题日益严重。

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快、沟通交流频繁,很快成为社交网络的主要用户,但是大学生社会经验少、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容易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高发人群。因此研究社交网络大学生信息保护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为了研究他们在使用社交网络时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并从法律和大学生用户两个层面角度出发,探讨社交网络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措施。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51份,有效率为98.69%,有效率能够满足研究及分析需求,调查数据采用分析软件处理。

二、研究现状

网络个人信息是指在网络上可以判断用户身份的个人资料和网络活动记录的集合,包括个人公开信息、个人隐私。社交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是指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性问题的保护。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要先于国内,在1890年,“哈佛法学评论”提出的“隐私权”论文,开启了后世对于隐私权的讨论。1997年期间,克林顿政府公布了《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框架》报告中就已经把网络隐私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提了出来。国外对整体公民的信息泄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外,还针对某一群体进行调查,例如美国的《survey of online harassment at a university campus》研究是针对在校大学生信息保护的现状进行的,主要从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大学生信息泄露的途径、信息开程度以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信息泄露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网上个人信息泄露及解决措施。

比较而言,国内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研究要落后于国外,我国对于社交网络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研究大多数从法律或技术方面出发,从用户整体角度分析我国社交网络信息保护问题,很少像国外那样具体研究到某一个特殊群体。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隐私权也无明确定义,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仅有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在有效解决问题上还存在不足,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处于较低标准。

三、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

在线调查的151名大学生中使用最多的社交网络分别是QQ(94.04%)、微信(68.21%)、微博(35.1%)、人人(17.22%)。大学生在使用这些社交网络时,经常发布动态、说说日志和上传分享照片。基于调查数据,笔者对QQ、微信、微博涉及用户个人信息内容的功能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用户可能在用户注册、权限设置、信息发布、第三方应用授权方面发生个人信息泄露。

例如直接注册时,用户获得账号要填写手机号码、注册邮箱、昵称、居住地、家乡、生日、兴趣爱好、职业、学校等信息;如果用户第三方转入或者共享账号登录社交网络,还需要完善个人资料才能登录。可见用户要获取账号,必须要提供给社交网络大量个人资料。针对用户填写的情况可分为不完整个人资料、完整个人资料两类,完整的个人资料为信息泄露埋下隐患。

在权限设置用户常用社交网站提供选项是:所有人可见、只有我的好友可见、指定的人可见、只自己可见,它可划分为“公开”、“半公开”、“不公开”。在用户未设置情况下系统大多数默认设置为对所有人可见、对好友可见,用户使用时不知道系统默认设置,发布的信息可能会发生泄露。社交网络为用户提供设置方面主要包括:个人主页、个人资料、好友申请、访问权限、浏览权限、搜索等,唯一例外的时留言权限选项,有些只有特殊权限用户可以设置。用户发布信息时,可以看出用户的状态、个人习惯、用户性格、喜恶或观点,对用户发布信息进行统计可以收集到用户个人信息,另外用户在发布消息时涉及位置坐标、天气等地理信息可能暴露用户行动轨迹,可能会被他人非法收集来跟踪用户获取情报。

第三方程序的转入,社交网络作为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多丰富功能,但是第三方程序不是官方自主开发的,用户未授权的情况下非法第三方应用可能非法窃取在线用户信息,并利用系统漏洞植入木马病毒,利用独立IP地址追踪用户行踪,可见第三方程序可能泄露个人信息。

四、社交网络中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现状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交流多,在课余时间社交网络成为他们重要的交流方式。调查中涉及的151名大学生,有130人(86%)每天都使用社交网路,其中使用时间占一半的人数占36.42%,可见大学生用户对社交网络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在调查中还发现151名大学生中,有128名大学生(84.77%)重视账号安全性,有117名大学生(77.48%)重视用户信息保密性,在实际中由于运营商对用户更多的是账号安全性、使用功能提示,在用户个人信息保护、隐私安全注意方面宣传较少,从而导致大学生信息安全保护意识相比较不高。而与上述形成对比的是,在回答“使用社交网络时你阅读隐私条款吗”,只有8人选择了阅读隐私条款。可见,大学生信息自我保护意识与他们对信息安全保护认识上存在落差。

社交网站上用户中填写的个人信息和上传头像,8.34%的用户表示是真实资料,更有许多大学生在社交网路上选择实名制登记;空间或者个人主页的公开方式上23.84%的用户选择为所有人,另外还有56.95%的人对好友公开。当有情绪或者身边发生事件,大学生喜欢发布动态记录生活,并且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在社交网络中发布的照片、状态、日志、动态的37.09%完全真实,54.97%大部分真实。联系人管理上基本上都是同学朋友和家人,来自联系人的信息在不确定真伪情况下59%的大学生盲目的选择如实回答,来自于陌生人的提问,更有7.28%的人选择如实回答。当发现第三方程序时,在没有确定安全性条件下好奇心强大学生习惯于授权登录和非法链接,用户资料常常由于用户疏忽或是系统漏洞而被他人获取,从而对用户造成某种伤害。如果社交网络权限向过多的人开放,内容过多的发布传播,第三方过多的授权就可能会导致用户信息由隐私性转为公开性,难免发生个人信息泄露被非法收集利用。笔者分析信息泄露的用户,发现他们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普遍较长,每天他们都登录社交网络进行动态更新,还经常发布信息与好友互动,可见权限大多设置为所有人状态;填写个人的资料几乎完善,经常使用第三方应用与链接第三方网站。

由以上可得出大学生在长期使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够,提高大学生信息保护意识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大学生信息安全保护对策

社交网络用户信息的安全是社交网络蓬勃发展的前提,为保障社交网络的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法律保护体系,提高大学生个人信息自我保护意识。

(一)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法律保护体系

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较起步晚、法律法规基础薄弱,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立法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尚在制定中,公民的保护散见于宪法、民法、刑诉法、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之中。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网络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可大致分成两种模式:①欧盟立法规制模式: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来确定网络信息保护各项基本原则与各项具体法律规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救济措施。这一模式使网络运营商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更加规范,让用户个人信息得到更多保护。然而,采用这种模式无疑会增加信息产业的成本,影响信息网络产业利益和网络的发展。②美国行业自律模式:依靠网络运营商的自我约束和行业协会的监督,制定单行法律来规范政府机构的行为,通过协调寻找平衡来实现保护。行业自律模式调动了行业发展的积极性,但如果缺乏有力措施和保障手段,就难以成效。

法律是信息保护的基础,为适应社交网络的发展,我国应制定适合国情的法律体系。第一,制定专门的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仅有个人信息保护的一般法律是不够的,还应制定专门法律详细说明用户权利内容;还要规定当事人权利遭受侵害时的经济措施、当事人违法法律法规应承担的后果;还应根据我国国情,注重规定权利主体的义务、收集人义务,包括收集信息告知用户的义务,信息使用的限制和信息安全的保证。第二,明确隐私权法律地位。立法机关在未来的法律法规上要明确隐私权的地位、内涵、外延及侵权的责任形式,要对法律中不适时的条文进行修正完善法律规定,使它们满足需求。第三,政府积极引导行业自律。把不同的社交网站可信度进行分级,组建保护联盟促进运营商主动保护用户技术的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个人信息自我保护意识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除外部因素影响外大学生信息保护意识不足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的保护个人信息,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提高社交网络中用户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技能。

因此,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时首先要对社交网络情况有全面的了解,了解运营商安全级别、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能力、收集信息的目的等,另外在注册前要认真阅读运营商隐私保护条款;注册时不要过度追求个人信息完善,权限设置要谨慎,发布个人信息时要深思熟虑,不要频繁发布信息,发布信息时要尽量少暴露地理信息,少发个人常在场所的照片,最好不要与其他用户分享大量照片视频;使用社交网络要注意信息提醒、使用前阅读安全指南,对涉及用户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的信息要有最高级的保密措施;用户还要充分了解社交网站隐私功能,对涉及个人信息的地方进行权限设置;联系人不管是谁,用户都不要对联系人的信息盲目信任;另外要谨慎使用第三方程序,禁止Cookies应用,网页浏览完后及时清除Cookies,平时要更新杀毒软件做好杀毒、防木马等工作。

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防范信息泄露,还要增强自己道德素养,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1]辛文娟.彭李余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隐私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对重庆市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国出版,2013(10).

[2]朱晨菊,黄奇,朱庆华.社交网站个人隐私曝露现状分析[J].情报科学,2014(1).

[3]罗力.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2(14).

[4]吕益林.吴子贵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探析[J].情报杂志,2004(7).

猜你喜欢

个人信息保护社交网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如何做好法律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
我国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综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