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络中[遨游]
2015-02-06唐春翔
文 唐春翔
我在网络中[遨游]
文 唐春翔
人作为社会动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只要生存,每个人就有一种本能,即不愿孤独,渴望摆脱孤独。有一思想的知己,高兴的时候相互告知以分享幸福之欢欣,烦恼时相互倾诉以寻求心灵之慰藉,应该是人生一大乐趣,此乃人之共同渴望。然而,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差异、环境差异、观念差异,以及其他种种差异,决定了这种共同的渴望几乎无法实现。谁不向往美好,心中萌生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之追求,而利益、环境和观念则把一个又一个的渴望毫不留情地斩杀殆尽,最后只剩下躺在床上病入膏肓无可奈何等待死神降临可怜的躯壳。古人叹曰:“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中。”迄今为止这是我知道的最深刻最精辟的概括之一。如同马克思座右铭“怀疑一切”一样,卢梭的这句话使我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大彻大悟。不仅是哲理的思索,生活本身使我感同身受。“枷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和每个人的头脑。在人与人的接触与交往中,似乎体现得更直接、更鲜明、更典型、更透彻,这大概是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可以集中反映社会关系之本质,这个本质形成的枷锁,和这个枷锁对每一个人的限制与束缚。有时我就思索:把每个人束缚起来的“枷锁”是什么?它之表现形式当然多种多样,但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造就一个又一个的“枷锁”。当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欢快奔跑之时,当你感到生活愉快之时,其实你们之间就存在着鸿沟,这鸿沟有可能是不可逾越的,只不过瞬间还显现不出来,而在某一阶段上则会表现出来。自由的理想与不自由的人,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羁绊——此乃永存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笔者在论坛上发表的文章曾有众多的支持者,他们曾经为我的文章欢呼,曾经把发自肺腑的赞扬与评价给予我,那时我以为发现了新大陆,欢欣得就像刚刚踏步迈进新世界的孩童。这个时候,我以为遇到了思想的知音,为此而高兴,而欢欣。不为那渺小的现实利益而驱使,让圣洁的思想把你与我联系起来,多么纯洁,多么美好啊。
网络的兴起拉近了笔者和你们的距离,也不能不受现实之影响和制约。特权、地位、名声、身份等等,这些世俗的东西在网络上表现得那么强烈,那么顽固,那么深入人之观念与灵魂。最显著的特征是:当我在论坛对杂文界、时评界有影响的人物毫无顾忌地展开批评时,那些与这个圈子有联系的人纷纷与我脱离联系,或反目为仇造谣污蔑,而某种人的变化较之现实中的卑鄙无耻还要厉害若干倍,不禁令我目瞪口呆,深感世态炎凉。被现实利益所影响所制约的观念使人在某一环境中成为一独特之人,而在另一环境中成为另一独特之人。于是,我发现网络并不比现实美好;于是,我重新回归到原来状态;于是,我之心灵在激烈动荡后逐渐平静;于是,我产生了表现网络生活的设想。我曾经陷入网络而不能自拔,现在我则要求自己以一种新的心态重新审视网络,研究网络,表现网络。
网络,生活典型化的一种反映,或典型化的一种生活(一定程度上的抽象化反映),当然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说它典型化,是说现实生活中人们表现自己时,一般情况下是自然而然的,本能的;在网络上表现自己,则需要通过思维的过滤和筛选,因此具有较高的理性思考。上网的人通过文字组成的词句表现自己,由文字组成的词句乃思想——或简单或深刻的思想——这就需要经过头脑思维。如果说现实生活中的人属于客观状态中的事物,而在网络上就多了一些主观性,而这种主观性概括和浓缩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定位。譬如,现实生活中骂人可能是脱口而出,基本不经过理性思维过程,感性而已;网络上骂人则是通过文字表现的,而通过文字表现的骂人是需要经过思维过程的,一般来说是清醒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