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博8年写出3000余篇网络时评阎兆伟:走红全国网络的“魅力博主”
2015-02-06
文 本刊记者孙大光
开博8年写出3000余篇网络时评阎兆伟:走红全国网络的“魅力博主”
文 本刊记者孙大光
时下,在网上开博的人不少了,但通过开博能获得如下殊荣的人能有几人呢:2008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魅力男博”;2009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优秀博客”;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社会责任博客”;2010至2014年,连续5年被法制网评为“十大优秀博主”;被新华网评为2013年度“十大网友”;他还是湖南“华声在线”评论员。他在网上开博的总点击量已经超过1.5亿。得知沈阳出了这样一位写时评的全国网络“大腕”,于是就有了记者的下面采访——
28年前,他还是新闻战线的一个新兵;28年后,一部20多万字的《网络时评理论与实践》摆在了我面前——阎兆伟,这位走红网络的“魅力男博”,“开博”8年,他的3000篇以独特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又以极其个性化的语言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的时评文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初出茅庐
上世纪80年代末,而立之年的阎兆伟有幸成为他向往已久的辽宁某新闻媒体中的新兵。他并非“科班出身”,这是自身的弱点,但他有一股子倔强劲儿,他坚信“勤能补拙”。刚“入行”的他非常勤奋,经常深入社会基层进行采访,立志当一名好记者。在当记者的过程中,他总能写出在读者中引起关注和轰动的新闻。其中有数篇他采写的新闻发表后,在报纸上引起大讨论。这种“鼓励”使他在工作中形成了“良性循环”,没过几年他就成了报社的骨干记者。
十年的记者生涯,给他后来的新闻工作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益处,那就是锻炼了他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在写新闻报道过程中时刻考虑读者的感受。
网上开博事出有因
随着当记者的磨练,使他有机会涉猎各种新闻体裁——消息、言论、通讯等等。尤其他写的言论,总能“揪住”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析,而且评论文章个性鲜明、短小精悍,一针见血。2006年初,报社领导为他“量体裁衣”,在新闻版上开设一个“不得不说”的时评专栏。每周两篇,“紧扣时事,写天下事,评天下人”。那一年,“不得不说”成了报纸的一个“亮点”,常常是电话不断,好评信件不断。有位70多岁家住开原市的老读者竟然拿着他剪裁的“不得不说”的“精装本”来见他“十分敬佩的作者”。
然而,“不得不说”时评栏目开办一年零一个月,突然被叫停。没想到,有一篇“敏感”的时评引起省有关部门甚至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他最茫然的时候,他在网络上找到了“慰藉”。
他2006年年底开始在人民网“强国博客”上开博,走上了一条艰苦但却给他带来了无限精神享受的“博客之路”。凭着2007年141篇博文的“垫底”,2008年205篇博文的“筹备”,终于得到了“强国”的承认:其中一篇博文被人民网评为2008年“十大博文”之一;他也被评为人民网2008年“十大魅力男博”。
“名博”背后的故事
他说:“开始写时评时,的确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以我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能否写出高质量的时评,不止在写,同时也要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还要爱憎分明,表里如一,勇于担当,发奋努力,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辛苦……”
基于这样的认识,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新闻,寻找评论点;每天上床休息前也是从电脑上退出。
他开始写博客“命中率”并不很高,于是,他认真琢磨,学习那些经常在网站上发表高论的作者,研究和比对他们所写的内容与自己写的有什么不同。“认真学习他人的长处是自我进步的最佳方法”。同时他也把自己写杂文“底子”揉入时评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评”风格。
比如,他过去写言论都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品头论足”,而他现在写网络时评就是以公民的身份、带着感情与网民“同呼吸”,写出来的文章角度“刁”,观点新奇,有血有肉,再加上形象活跃的语言引起网友的关注。如他的成名之作《蚌埠国土局的吃法与李源潮的说法》、《美女主播给陈绍基当情妇后有多牛?》等几篇反腐败内容的时评,当时就被多家网站转载,点击量将近40万次。时评文章能有如此高的点击量,作者的“内功”不可小视。
有网友称他的时评“切中时弊,一针见血,文字辛辣,寓意深刻”。
他是性情中人,典型的东北大汉,骨子里流淌着爱憎分明的血液,因此写出的时评也有股“辣味”。“头三脚”踢开了,阎兆伟的时评如“雨后春笋”在网站上频频亮相,一发不可收拾……
毋容置疑,他写时评起点颇高,视野也宽。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他抢在第一时间发表了《中央为何鼓励省“一竿子插到县”?》的时评。该文由于比较透彻理解和解析了中央的意图,立即被多家官网转载,点击量超过30万。网友的高点击量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励,于是,那些年他平均每天1篇时评,多时一天写3篇,同时也在人民网时评专栏中出尽了风头。2009年他被人民网评为“10大优秀博客”之一。同年,他应南方某省会城市市委的邀请,参加了“博客专家”笔会。这次笔会共邀请40名“博客专家”,他是东北唯一一位。阎兆伟坦率地对记者说:“当我写的博客有了点名气后,我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名博”并非名人
他继续对记者说:“我写的时评虽然在网上出了名,但‘名博’并非名人,对此不能混淆了。”工作之余他写出大量博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喜欢、热爱、勤奋,把博客当成日记来写,当成一种乐趣,更当成一种社会责任。
从开博到在网上崭露头角,仅仅两年,他的博客的点击量就超过了专家和社会名流。他评价自己是“无名的记者,有名的博客”,其原因是网络为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他的“嗅觉灵敏”,在写时评前清楚什么新闻可以当成时评的“靶子”,什么时评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2014年3月24日,中组部突然将三峡集团的一二把手换下,引起世人的猜测。他敏锐地抓住这一新闻写出《中央为啥动三峡集团“双将”》的时评,联系中央巡视组在三峡集团内部进行的巡视,尖锐地指出“不管你官多大,职务多高,只要腐败了必须拿下”。这种大胆“预测”和“敲击”,立即让读者豁然开朗,引起极大的共鸣,点击量超过33万多人次,跟帖几百条。类似这种反响强烈的时评在他发表的博文中不胜枚举。
常写博文的网友都知道,所谓时评就是每天有影响和震撼力的新闻刚在网站上亮相,写手们就“蜂拥而上”,“借题发挥”,大发议论,谁发挥的好,谁写的时评就会被网站采用。但同一篇或者几篇新闻被众多写手“抢去研究”,还要马上写出评论,最终被网站采用才算成功,毫无疑问,这是综合实力的比拼。他就是在这样高强度的激烈竞争中“杀出重围”、“脱颖而出”的,其重要原因就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他很看重官网简历给他的“名博”称号,因为那是网络“市场”上拼搏出来的货真价实的荣誉,但他坚决表示自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写时评要动情
在与他交谈写时评的经历时,他曾提到“写时评作者要动情”,引起记者的注意。平时,他在写时评时总想着读者是否喜欢作者的语言风格?内容能否让读者动情?于是,他在写之前就先找出“动情点” 。作者动情了写出的文章才有可能让读者动情。前几年,针对有些公务员公款打高尔夫的社会现象,他经过认真分析和梳理后,写出一篇有理有据、论证严谨、语言犀利的时评《“高尔夫”不该是公务员享受的》。时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许多有气的读者“撒了气”,这就是阎兆伟“动情”时挥笔写出的一篇佳作。有位老干部打来电话说:“你的文章能治病!”
2007年3月16日,当时的温家宝总理在会见记者时曾动情地说,政府的一切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他还对怎么样当好人民的公仆做了精辟论述,可谓情真意切,令在场的人们为之动容。阎兆伟看过这则新闻也为之动情,马上写了《感悟温总理“公仆精神”》的时评,字字含情,句句深意,作者与读者“交相呼应”,短短几天,点击量飙升到18万多。
8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期间2008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魅力男博”;2009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优秀博客”;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社会责任博客”;2010至2014年,连续5年被法制网评为“十大优秀博主”;被新华网评为2013年度“十大网友”。8年时间,他在人民网等各大网站上发表时评3000多篇,实属罕见。去年,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撰写成一本研究如何写好网络时评的理论书籍并出版发行。网络时评名人写有关方面的专著,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他的理想很“简单”
其实,成为“网络高手”只是他的一种愿望,但不是他的理想。说起来他还真有几分新闻人的“天真”,遇到同行采访他才说出心里话。刚当记者那些年,他立志要“扶盲人过河,替哑巴说话”。他也确实“搀扶”过“盲人”涉水,当过“哑巴”的传声筒……也因此获过奖,取得过荣誉。但是,“盲人”、“哑巴”仍不见少。这也是他经常陷入沉思的问题。网络出名后,他对自己的理想也做了“微调”。他立志要像啄木鸟那样为我们国家这颗大树“捉虫”,像“传声筒”那样为弘扬正能量呼吁。他就是想通过网络时评为社会文明进步助力。
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