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南部高原藏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模式研究

2015-02-06张小红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居民

张小红

一、引言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关注当地居民的原生态文化,给当地社区提供收益及社会、经济参与机会。尽管各地生态旅游实践中社区参与方式不同,但都涉及政府、当地社区、旅游企业等多个利益主体,差异在于各利益主体在模式中地位和作用不同,从而影响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实践的有效性。由于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将社区纳入生态旅游参与主体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

本文从强调社区参与的角度,以青海南部高原藏区生态旅游为案例,来构建本区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带(或景区)和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模式。

二、有关生态旅游与社区关系的文献研究

(一)生态旅游

在第一届国际生态旅游研讨会上,Wood(2001)针对旅游供需双方提出的生态旅游六要素已达成共识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维持当地居民的良好生活环境;通过解说获得认知的经历;无论对旅游者或是旅游业而言,任何行为都必须是负责任的;小规模企业,主要针对少数群体经营;对不可再生资源要求最低限度的消耗。

从供需双方入手,以价值准则和道德原则为导向,将环境、社会、经济问题所引起的兴趣聚焦,将对自然的承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②充分考虑旅游者、开发商和当地社区等生态旅游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通过建立一系列生态旅游的目标、原则、操作规范、管理方式和评估认证体系,达到正面效用最大化和负面影响最小化,从而实现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者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是非消耗性的,③生态旅游要关心一个地区的植物、动物、生态系统和居住在周围的人的需求、文化及其与土地的关系,④通过景点保护和当地居民经济受益的手段造福当地。

(二)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的关系

1、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

Robert H.Horwich(1993)等在伯里兹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案例研究中指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是可持续的,它必须考虑社区的参与,将当地居民当作合作者,保证居民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参与,并使居民在景区保护和社区发展中获利,同时强调当地居民必须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只有通过支持社区的发展,才能实现对野地以及整个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护。⑤让当地社区受益是生态旅游有别与其它旅游形式的核心内涵之一。

首先,社区参与有助于原生文化资源的保护。Scheyvens(1999)认为社区通过参与生态旅游可以获得心理赋权,即通过外界对当地文化、自然资源和传统知识的独特性和价值认可,增强社区成员自尊、自信和文化自豪感。⑥激发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自觉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其次,社区参与有利于游客获得更为真实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强调体验真实的自然环境和当地文化。只有社区参与,才能通过当地居民的服务、生产、生活等活动,展现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并通过他们对本地环境的熟知和感悟,形成生动有趣、个性化的解译过程,向游客提供真实和富有价值的生态旅游体验。⑦

最后,社区参与可以确保目的地居民享有经济利益。生态旅游的经济目标不仅要满足企业的盈利目的,还要造福于当地社区。但实践中,“生态”一词很多时候被当作一种营销手段。那些以利润最大化和自利为主导思想的企业,为了吸引旅游者,给旅游贴上了“生态”的标签,但并不可能真正将环境保护和当地收益放在首位。⑧

2、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

为了强调当地利益,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CBET)孕育而生。CBET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社区拥有社区受益;生态可持续;小规模、低影响;解说原真性。⑨CBET被认为是更接近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是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的实现形式,是保护和发展一体化项目(ICDP)的基本组成部分,⑩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资源可持续性、防止经济漏损和保护当地传统文化。

尽管上述研究在理论上对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真正意义上CBET成功案例并不多,对社区参与的案例研究有待深入。为此,本文选取青海南部高原藏区社区,作为参与生态旅游较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构建适合本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模式。

三、青海南部高原藏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青海南部高原藏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但其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开发失当,会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恢复过程十分缓慢且难度极大,并直接影响到栖息于此的藏羚羊、黑颈鹤等具有世界意义的国家级濒危物种的生存。

同时,青海南部高原藏区是青海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据青海省民政厅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共有16个县,其中7个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另有7个县是省级扶贫重点县。贫困县数占全省贫困县总数的56%;贫困户4.9万户,贫困人口25.4万,分别占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总户数的31.88%和45.44%。

因此,鼓励和引导社区参与旅游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对资源和环境价值的认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传统农林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和掠夺性利用,促进传统文化保护。

(二)可行性

1、政府日益重视生态和民生问题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政府日益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目前已在三江源地区设立了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隆宝滩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其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国家计划投资75亿元,用7年时间实施中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这是西部大开发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标志性工程,其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在青海乃至全国的生态建设史上前所未有。2004年7月开始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实行生态移民工程。计划搬迁安置核心区生态移民2066户,11000人。截至2005年底,三江源地区已搬迁安置生态移民1765户,11373人。这一工程对于减轻草场压力,遏制生态恶化,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起到很好的作用,但移民后续产业培育和移民发展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贫困“三农”等民生问题,致力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代表人民最根本利益的发展方向,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利于国计民生的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非常关心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是否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参与自然生态保护和缓解当地的贫困。在实地考察和与当地政府、旅游等相关部门的座谈中,许多领导都对此表示关注,提出希望。

2、社区本身构成旅游吸引物

三江源地区独特的民居、宗教建筑、民族服饰、唐卡、传统手工艺、歌舞、格萨尔说唱艺术、习俗礼仪等都是社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载体,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社区本身构成旅游吸引物。

3、社区居民有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意愿

为了解三江源地区居民对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态度和行为,课题组对三江源地区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000份居民调查问卷,分别投放在三江源地区16个县,经筛选获得有效问卷888份,回收率达89%。

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主要收集社区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社会属性;二是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及对旅游开发的态度;三是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意向及参与方式。为了便于量化评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设计问卷项,要求被调查者用1-5个级别来表明自己的感知和态度。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即中立无意见或无法判断;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被调查者的基本背景调查包含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层次、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居民,随机性较强,保证了分析结论的可靠性。调查对象中女性比例较小,一个原因是当地部分女性因为文化水平和特定生活环境限制不能理解问卷的内容;另一个原因是男女都在场的情况下均为男性回答问卷。当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汉、藏、蒙古、回、土等民族,但以藏族为主体,占被调查者的近80%。有少部分居民不懂汉语,大部分居民不懂英语。问卷中45岁以上的居民样本比例较小,其原因在于年纪较大的藏族居民一般不太会说或听不懂汉语。另外,被调查对象初中及初中以下教育程度者所占样本比例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居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当地居民人均年收入较低,2000元以下的为主体,占60.1%;1000元以下的占34.3%(多数为贫困人口);还有不少居民人均年收入少于5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地较为贫困。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参与生态旅游持乐观态度,大多愿意为旅游发展出让土地和保护资源环境。在参与旅游开发的具体项目和内容选择上,愿意参与旅游决策和规划的居民比例不如参与就业和自主经营的比例,可见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受经济利益驱动明显。在社区居民参与的命题中赞成率最高的是愿意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当地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较高,认识到环境和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参与环境和资源管理不需要居民自己投资,参与面也非常广泛,故赞成率最高。另外,教育培训选项平均分和支持率都很高,说明社区居民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望强烈。

在“您能够为旅游开发提供什么项目或服务”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歌舞民俗表演、小商品经营、餐饮原料,景区管理和饭店服务选项最少。这表明,当地居民受自身知识和能力所限比较倾向于以已有的资源和传统为基础的工作和自主经营与旅游开发相关的行业,而非在旅游部门中就业。

在“家中是否有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的问卷分析中发现,回答“是”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2.27%,这说明已有部分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但参与程度还较低,在“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分析中,发现与旅游不相关的行业的家庭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

四、研究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式

(一)勒巴沟社区参与模式

1、参与现状。据调查,勒巴沟的居民不到20户,主要以放牧为生,主要是藏族,该景区还没有正式的开发和开放,目前居民的参与模式比较传统,采取轮流式的参与模式:每户一周轮流守门,不管是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不难看出,有的居民刚好赶上好季节,门票的收入就比较高,有的居民的门票收入就比较低。由此看出,这种简单的轮流式的参与模式存在引起收入分配不均匀,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游客的不友好等一系列的问题。

2、资源参与模式。勒巴沟现属于乡(镇)集体主管、社区居民轮流照看。由于大多数景区地处居民个人所有的草场,或到达景区的道路需通过个人所有的草场,所以政府部门应在将居民利益损失降到最小的基础上,同居民进行协商,将这些资源进行资产评价,或折价入股,或给予相应的补偿,让社区居民能够享受到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

勒巴沟纯属于原生态的资源,仍保持着独特的藏族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尤其是勒巴沟的玛尼石文化风味特别浓厚。因此,当地政府应该非常重视这块净土给当地带来的经济利益,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设立专门的门票售票点,从当地的社区居民中培训一些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帐房原有风貌,改建一些帐房或民居内部设施的家具、装饰、生活用品时体现出藏民族特色。也可以改装成小型的账房旅馆,功能上以住宿为主,兼顾娱乐、餐饮,游客可以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同放牧来体验真正意义上的藏族文化。这样,社区居民既能参与到旅游中,同时也满足了游客的旅游目的。

藏民族大多都是能歌善舞,可以聘请一些能歌善舞的、熟悉当地自然环境、熟知民族文化的居民进行培训,成为社区环境和文化的保护员和宣传员,以此来增强社区和游客的环境、文化保护意识。

3、成立政府引导下的村委会。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成立该社区的村委会,选出居民最信任的人来担任村长,村长和村民协助政府一起来进行生态旅游管理。每年的景区收入40%分发给当地的居民,按照每户资源参与的多少来进行分配;25%用于对景区的维护;30%的资金用于景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工资;5%的资金奖励在一年当中对景区的环境保护作出榜样居民。鼓励当地居民不仅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来,而且参与生态旅游的保护中来,为勒巴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4、引进成熟的旅游企业。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村委会选择同机制成熟的旅游企业合作,进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宣传和经营管理的指导培训,引领当地居民能够更好的发展。

5、引入非政府组织。近几年,玉树处在重建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非政府组织自愿加入到重建的过程中,借此机会吸引非政府组织参加到勒巴沟的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来,更好的为当地的居民进行积极的激励作用。

(二)文成公主庙社区参与模式

1、参与现状。文成公主庙是属于宗教寺庙的社区参与,属于比较特殊的社区,据调查发现,目前寺庙主要收入来源是游客填的香钱,景区不收门票,该景区的社区主要是景区的和尚,所以这是一个特殊的宗教社区,社区和景区是紧密相连的,密不可分。该景区在2008年完成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09-2025)》中处于金三角的地带,今后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显的,而今,据庙里的和尚介绍,政府想进行管理和经营,设立门票的收入点,旁边建设旅游纪念品的商店等,这一举措严重影响了政府和寺庙之间的和谐。

2、参与模式。政府应该支持宗教文化的发展。本来该景区的文化价值很高,庙里的和尚自建庙以来一直是不靠门票的收入来养活寺庙,而且在没有政府的支持下发展的很顺利,如果政府的过度干预就会阻止好多游客前来烧香拜佛,导致景区和尚和政府的不和谐,最终影响当地文化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有耐心的跟庙里的和尚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最终达到一种互惠互利的效果。

3、资源的整合模式。据调查发现,文成公主庙和勒巴沟刚好是相连的,因此可以大胆的设想把两个景区进行整合打包向外界推介,也可以做成大环线的生态旅游,景区的道路也正在修建的过程中,大大的增加了景区的可进入性,把勒巴沟做为景区的入口,文成公主庙做为景区的出口,勒巴沟的居民和文成公主庙的和尚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只要从勒巴沟进入的游客必定要通过文成公主庙,这样不仅保留了文成公主庙多年以来不收取门票的习惯,而且增加了文成公主庙游客的进入量,何乐而不为呢?

4、请省内外的旅游专家学者和旅游企业来帮助和指导。要想实现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光靠社区居民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可以通过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聘请一些省内外的专家学者,生态旅游规划的企业参与到其中,主要指导和帮助当地居民能够更快的参加到生态旅游的保护和发展中。比如,培训居民的参与意识、管理等。最终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寨玛尼石城社区参与模式

1、参与现状。嘉那玛尼石城,是一座圣城,是一个佛教精神的道场,藏地文化的奇迹,在这个神奇的地方,藏民族与石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特色、特殊地区和民族,给人的感觉非常神奇。据调查发现,在玛尼堆周围,当地居民出售手工凿刻的玛尼石,供游人祭拜。如今,凿刻玛尼石已成为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之一。还有部分居民在玛尼石城周围开一些小商店,当地拥有世界上很罕见的资源,但是当地的居民仍没有摆脱贫困的困扰。

2、参与的模式。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面对如此高规模、高品质的生态旅游资源,政府更应该关注当地发展,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找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方法和策略。据调查,这些高品质的资源是让游客免费欣赏,让人觉得有点遗憾。因此,政府能否引导社区在该景区设立门票收入点,当地人免费进入,省内外的游客凭票进入游览,景区的管理和经营全权交给当地的居民。门票的收入一部分让当地的居民受益,一部分用于景区的管理和保护。

3、成立新寨村委会。新寨共有30多户居民,应该成立一个村委会,选出村长和村支书,今后发展成以新寨村委会为核心的社区参与模式,由村长来负责安排景区的管理与经营,村长和村支书共同决定每年的利益分成,在政府的引导下,该村的居民应该积极参与到景区的管理、经营和保护中来,大家共同受益。

4、引导居民参与到玛尼石的制作。景区内由村委会负责建立专门的玛尼石制作坊,免费让游客参观,安排讲解员进行制作工艺的讲解,当然也可以不同的价位卖给游客,引导更多的艺人们参与到景区的发展中来。不难看出,这种制作工艺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和游览。

5、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是影响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只有健全的参与机制才能使社区居民的参与从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保证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古寺社区参与模式

1、参与现状。据调查发现,结古寺是属于一个社区养寺的典型宗教社区,这也是区别与其他地区的一大特点,民族地区社区文化特色是宗教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大“卖点”,在这个地方有一种叫“先有寺后有镇”说法,这也说明有了结古寺之后才有结古镇的。现今,结古寺中的僧人大多数来自结古镇的藏族家庭,目前现状是一种典型的社区养寺的模式。由于目前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理论尚未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以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制度缺陷,导致社区参与旅游规划举步维艰。另外,民族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对旅游业的发展及运行规律了解不多,参与能力相对较弱。

2、参与模式。成立由社区和寺庙僧人组成的寺管会。专门成立由社区和寺庙阿卡组成的寺管会,选出寺管会的会长,结古寺的管理由寺管会来负责安排,结古寺的门票收入由寺管会来决定分配。

3、教育和培训社区积极的参与意识。通过教育与培训让社区居民更深入地了解佛教生态旅游的内涵以及发展潜力,提高居民对佛教生态旅游的认识,从源头上剔除一些损害旅游区景观或者旅游区生态的旅游意向活动,为佛教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宗教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鼓励寺庙僧人实现寺养寺的发展趋势。对于多年以来社区养寺的这种状态,应该换个思路来更好的发展宗教生态旅游,实现寺养寺的目标,鼓励寺庙的阿卡外出学习或讲学,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外宣传宗教文化,另外,还可以通过收取门票来维护和贴补寺庙。让社区的居民也参与到寺庙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中来,真正实现社区和寺庙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五)尕尔寺社区参与模式

1、参与现状。尕尔寺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社区只有10来户人家,属于边远的贫困藏区,居民主要以挖虫草和放牧为生,寺里的僧人基本上来自寺院附件的村子,是一个“寺养寺”的寺院,目前通往尕尔寺的交通主要是砂石路,交通不是很通畅,所以可进入性比较差,严重影响了尕尔寺的藏传文化的发展。玉树地震期间,尕尔寺附件的小学受到地震的影响,所以该寺现今用于小学教育基地,不难看出这里的僧人和藏民族以“普渡众生”为宗旨。

2、参与模式。寺院主导型的社区参与。目前该寺院是属于“寺养寺”的景区,因此,该景区可以构建寺院主导型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主要以寺院的僧人为核心进行经营和管理,社区居民积极支持当地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政府引导下创建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园。据调查,在尕尔寺附近的草场有一家民俗风情园,经营形式很单一,没有形成规模。因此,该风情园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尽早修建通往尕尔寺的交通,政府可以出力支持社区居民积极的进行民俗风情园的建设,以此来展示尕尔寺的宗教文化和当地的民俗民风,比如,在风情园中游客不仅可以品尝藏族的饮食—奶茶、糌粑等,而且可以体验和参与藏族的锅庄等。同时,也能很好的展示藏族的账房文化和宗教文化,从而达到宗教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资源组合模式。调查发现,已规划的尕尔寺峡谷景区,包括巴龙沟、尕尔寺、白扎盐场以及邻近道路的白扎林场部分地区,尕尔寺峡谷景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尕尔寺峡谷(巴龙沟)、白扎林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东仓碉楼和东日村、白扎盐场为主体的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类似尕尔寺的宗教类旅游资源和以石羊、马鸡等为代表的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因此,笔者大胆的设想该景区以尕尔寺为核心的资源组合模式,既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富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对外界可以进行捆绑式的营销方式,能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五、小结

保持原汁原味是宗教生态旅游的灵魂。游客要游览的是原汁原味的宗教文化设施,要感受原汁原味的佛教仪式。因此,只有原汁原味,才配用来保护和开发,只有保持原汁原味,宗教生态旅游才有活力和精神支柱。

宗教生态旅游区是与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区域,它更强调当地居民的利益,因此当地社区是佛宗教生态旅游开发中最为主要与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实现社区参与,合理维护当地居民利益,成为实现宗教生态旅游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章立足于青南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特殊性,通过对以往生态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进行分析,提出其社区参与的类型与参与模式。

注释:

①Wood M E.Ecotourism[M].Ann Arbor Science Publishers Inc,2001:9-15。

②Westem D.Defining Ecotourism,in Ecotourism:A Cuale for Plannersand Managersedited by K. L ingderg and D.E Hawkins North Bennington,VT:TheEcotourism Society 1993.7-11。

③Ziffer K. Ecolourism: The Uneasy A lliance, in Conservational Intermational[G].Washington,D. C:Ems young working Paperson Ecotourism, 1989.1-36。

④W allace G N,Pierce S M.An evaluation of ecotourism in Am azonas,Brazi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4):843-873。

⑤成竹.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04(10):39-42。

⑥Scheyvens R. Ecotourism and the Ernpowrerment of Local-Communities[J].Tourism Managerment 1999, 20:245-249。

⑦David Werver,杨桂华,等译.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⑧宋瑞.生态旅游:多日标多主体的共生[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⑨邓冰,吴必虎.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6(4):84-88。

⑩刘静艳,韦玉春等.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J],旅游科学,2008。

[1]Wood M E.Ecotourism[M].Ann ArborSciencePublishers Inc,2001:9-15.

[2]Westem D.Defining Ecotourism,in Ecotourism:A Cual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 edited by K.L ingderg and D.E Hawkins North Bennington,VT:The Ecotourism Society 1993.7-11.

[3] Ziffer K.Ecolourism:The Uneasy A lliance,in Conservational Intermational[R].Washington,D.C:Ems young working Papers on Ecotourism,1989.1-36.

[4]W allace G N,Pierce S M.An evaluation of ecotourism in Am azonas,Brazi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4):843-873.

[5]伶敏.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景区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