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与其余社会融资规模关系研究
2015-02-0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邓 芳
影子银行与其余社会融资规模关系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邓 芳
首先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进行理论分析,然后结合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统计学方法构建模型,找出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同其余社会融资规模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相应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认为我国应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控制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速度,为更好地控制和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提供便利。
影子银行 社会融资规模 监管对策
一、前言
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近年来在我国乃至全球已逐渐得到重视,尤其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的力量已不容忽视。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和次级贷款机构等,在金融危机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这些机构懂得见机利用市场上的闲置资金,在次级贷款发行机构同次级贷款者之间搭建桥梁,从而既帮助贷款者取得了贷款,也帮助了发行机构扩张发行次级贷款额度,增加了次级贷款的衍生品的交易数量和类别。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近年来迅速膨胀,须提早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监管之内,以防范不可预测的金融风险。
通过对影子银行的运作机理、风险传导以及存在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各国监管当局充分意识到,影子银行普遍存在的期限错配、高杠杆率、信用转换等特征具有特定的内生性风险,因此,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已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措施,来推进影子银行金融监管的改革,将影子银行纳入金融监管体系。2008年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新建立一系列政策及颁布新法规法案,组建新的机构,以求逐步完善各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控制系统性风险。2011年4月G20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金融稳定理事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剖析了当前的影子银行监视举措,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框架和措施,包括监管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易活动,监管影子银行的权益资本,以及监管当局可介入来管理金融工具的风险和市场活动等。
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体系还比较落后,商业银行仍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银行业务始终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而系统风险高度集中于商业银行。我国影子银行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别,对冲基金以及特别目的载体还未发展起来,当前主要存在的是近些年正发展起来的开展银信理财合作的投资公司、民间借贷机构、私募股权基金等。近年来,我国民间通过影子银行发展的融资活动规模可能超过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当然,我国发展中的影子银行在不断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江苏泗洪的高利贷事件、珠三角危机、温州危机都将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暴露出来。
2010年,中国内陆影子银行贷款规模为8.5万亿元,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17.8%、相当于GDP的21%。可以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可控性还很强,也较为灵活。目前我国公认的影子银行都是一些除商业银行之外的以资金流转为主营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信托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拍卖行等部门,同时活动在经济主体与实体企业之间的民间借贷也属于影子银行。我国影子银行的活动范围很小,能进行直接融资的成分很低,这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主要以批发资产抵押债券为主的业务模式有很大区别。
2012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保守估计已达到27万亿。而民间借贷的规模很难精确估算出来,因此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经常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汇票以及企业债券等来代表,至于非金融境内企业的股票融资,由于其不会造成过大风险而不算在影子银行之内。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国外有些不同,很多发达国家为促进影子银行的发展,主动在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形成互补互助的资金网络,影子银行资金通过银行的信用转换获取,而发展后的影子银行有能力吸取外部资金再流入商业银行,但随之商业银行也分担了一部分影子银行的风险。我国影子银行是应运而生的,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严格监管使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游离在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也可以说我国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一种补充,它的存在为商业银行能更适应《巴塞尔协议》中提出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影子银行通过债券、商业汇票等方式融资并用以提供金融服务。影子银行主要通过参与金融活动赚取中间业务收入,它为金融产业提供创新产品的资金来源。
影子银行发展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取得了较快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潜在问题。本文研究目的就是分析次贷危机后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对策,结合已有的金融理论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以便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AdrianTobias(2009)指出影子银行是银行一体化与资产证券化在资本市场中孕育出的产物,他结合美国近几十年的经济数据分析了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分别持有的比例,以及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所起的作用。PaulTucker(2010)认为,影子银行在信贷投放中所占比例的大幅提升是本次美国经济衰退与过去的一个关键区别。PaulMcCulley(2011)将影子银行的存在和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相结合,用假说中的理论思想对影子银行的本质做了详细透彻的分析,并且对美国住宅市场泡沫的形成进行了演示。Greenspan(2012)认为应扭转在过去一年中出现的“道德风险”,要求银行和所有金融中介机构,在股本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将债务自动转换为股票。
(二)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研究次贷危机的文献很丰富,研究范围基本围绕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危机的监管、影响、与以往危机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展开。
钟伟和谢婷(2009)认为,次贷危机对国际银行业的影响重大,具体表现为由美国为开端的全球大部分银行盈利能力整体降低,资产质量下滑,风险防御能力及流动性低下。何德旭和郑联盛(2010)认为,由于影子银行具有极高的杠杆操作、与日俱增且复杂的金融创新、尚不完整的信息披露情况等特征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巴曙松(2011)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关键因素——影子银行的风险是由于监管较轻而累积起来的,因此,影子银行已逐步被纳入监管体系。辛乔利(2013)对影子银行进行了深刻研究,揭示了其由繁荣到崩溃的全过程,通过剖析案例揭开了影子银行的本质,也为今后我国研究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参考资料。
综合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已经建立,很多学者对影子银行及其影响有了一定的研究,认为加强监管是最佳解决方案,但却没有深入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与当前监管政策下仍存在的风险因素,本文将着重对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因素与监管措施进行研究。
三、影子银行与其余社会融资规模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影子银行经常是在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后,将这些贷款组合到多样化投资组合池中,这些债务大部分是短期低风险贷款。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发展很迅速,这在经济发展初期的确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支持作用,但当其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时,潜在的危机就不容忽视了。当前,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属于基础货币的中坚力量,而从影子银行中流出的资金直接刺激了货币流通速度,间接影响了对货币供给量以及基础货币的调控。同时我国正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已经不能明确表示出实体企业所需资金量的真实口径,社会融资规模已经越来越能代替货币供给量用来涵盖货币流动性的真实规模和水平。M2越来越不能精确反映我国货币政策下的货币供给量,反而社会融资规模更接近社会中的闲散资金总量,更能被用作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2010年中央在开经济会议时提出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新名词,并给出了以下关系式:
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未贴现的银行汇票+非金融机构企业股票融资
目前影子银行的统一口径还不一致,对于民间借贷的总量很难精确估计。可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和未贴现的银行汇票加权平均表示。则有以下关系式:
影子银行=社会融资总量-银行本外币贷款-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民间借贷
表1社会融资规模年度数据及结构 单位:亿
根据表1得出表2:
表2社会融资规模年度数据及结构 单位:亿
影子银行的资产总量与社会融资规模中除去影子银行的其他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其中影子银行的总量采用委托贷款同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及企业债券加权平均获得。
(二)实证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回归方程:
由,R2=0.99且,可知,回归方程与观测值拟合得很好。说明影子银行99%的变动可以用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以及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来解释。
由 F=18.76>F0.05(3.12)=3.49可知,回归方程显著性成立。即影子银行与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及企业债券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由t1=2.87>t0.025(12)=2.18可知,影子银行与人民币贷款线性关系显著。
同理,由|t2|=0.96<t0.025(12),t3=4.23>t0.025(12)可知,影子银行与外币贷款线性关系不显著,与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人民币贷款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对影子银行有正向影响,外币贷款对影子银行有负向影响。每增加1亿元人民币贷款,就可增加影子银行资产0.17349亿元,每增加1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就会增加影子银行资产3.39896亿元。每增加1亿元外币贷款,就会减少影子银行资产0.51457亿元,可见其风险性。目前发达国家四大储蓄货币占全球总GDP的60%以上,占货币资产量的75%。货币供应量每年的增长速度为10%到15%,我国更是达到了18%,但全球实体经济增长量只有2%到3%。2010年时我国货币存量占GDP之比为180%,已达全球之首,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给量我国占近一半,已成名副其实的全球印钞机。这表明虚拟经济规模过剩,已凌驾于实体经济,很难再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温州老板跑路事件表面上看是由高利贷引起,实际上是实体经济变软、虚拟经济过剩导致。
我国在规范证券市场投资方面颁布过 《证券投资基金法》和《证券法》,但目前还没有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影子银行,应尽快建立一整套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属于影子银行的各种机构进行规范,政府监管要避免盲点,也要根据金融产品的特性及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规定,以求创建出更完善的金融市场,还应明确影子银行的监管条例,实现市场透明化、公正化,以此来降低金融风险。
图1人民币贷款与影子银行走势图
图2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与影子银行发展走势图
根据图1和图2可以看出,人民币贷款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对影子银行有正向影响,走势几乎一致,只是幅度稍有不同,外币贷款对影子银行有负向影响。因此,可以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减少人民币贷款及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增加外币贷款来减少影子银行的融资规模,从而降低影子银行由于资金链断裂而产生的向银行业波及的金融风险,间接影响影子银行的融资规模。影子银行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所以必须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之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发行量已占全国信贷量很大一部分比重,持续过严监管可能会促使其存在的形式更隐蔽,这样会更难监管。目前影子银行发展尚不成熟,趁机打破影子银行的垄断模式,及时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保持民间贷款利率较灵活、贷款程序简便快捷的优点,以此来控制影子银行的增长速度才是最好的方法。
四、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子银行难辞其咎,大量的资产抵押证券过期、担保债务凭证等金融创新产品信用违约,最终造成了整个信用体系的崩溃。之后颁布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就是为了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使影子银行更透明化、规范化,引导影子银行更健康地发展。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监管理念,帮助影子银行快速成长起来。
(一)界定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国内很多学者仍对影子银行的概念及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也就是说对其运行方式仍不了解,因此无法对其设定明确的标准,使得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始终不够严格。首先,给影子银行界定一个明确的范围刻不容缓,只有认识影子银行,了解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才能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高效解决。其次,影子银行在信息的获取和数据收集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其数据复杂繁多,因此,“界定范围,弄清机制”应该是研究影子银行体系和制定相应对策的前提。
(二)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不能只对其资金流进行监管,还要对其功能机构线与金融业务线进行监管,应按各业务的特性设置不同的监管标准,对具体问题进行细则操作管理。而且监管者应着重关注金融产品之间利用杠杆的程度,防止过度放大风险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威胁。在防控“影子银行”风险的同时,还要根据银监会的要求将银信合作从表外转到表内。在监管过程中,应重视场外交易,要求影子银行交易信息透明化,降低影子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差别化管理国内影子银行。对于我国的影子银行,既要利用其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的补充向地方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也要有效防范其风险。我国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不同的是,在发达国家中影子银行业务主要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在我国影子银行业务主要以套利性融资为核心。因此面对我国各类影子银行的融资功能及其渠道时要区别看待,采取差别化的监管手段。
对于影子银行,既要约束其发展速度,也要正当调节其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疏导社会融资在金融市场上的流通,避免影子银行内部资金链断裂而向外衍生的系统性风险。相关部门可以尝试为影子银行直接开放在央行的贴现窗口,也可以为影子银行设立保险等作为补救方案。
1.AdrianTobias.2009.TheShadowBankingSystem:ImplicationsforFinancialRegulation[J].FederalReserveBankofNew YorkStaffReport,7。
2.Greenspan.2010.TheCrisis[R].BrookingsInstitution。
3.PaulMcCulley.2009.TheShadowBankingSystemandHymanMinsky'sEconomicJourney[J].TheResearchFoundationof CFAInstitute,6。
4.PaulTucker.2010.TheShadowBanking:FinancingMarkets andFinancialStability[R].FinancialLawReview。
5.巴曙松.2009.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
6.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9。
7.何德旭、郑联盛.2009.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J].经济学动态,2。
8.李东卫.2010.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督与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9.李扬、殷剑峰.2011.影子银行体系:创新的源泉,监管的重点[J].金融研究,9。
10.辛乔利.2010.影子银行——揭秘一个鲜为人知的金融黑洞[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1.易宪容.2011.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9。
12.张蕾蕾、朱建武.2013.后危机时期欧美金融监管改革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9。
13.钟伟、谢婷.2011.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管[J].金融研究,12。
14.周莉萍.2011.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J].国际金融研究,9。
15.周卫东.2013.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监管[J].财经理论与实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