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萎凋时间对银杏白茶品质的影响
2015-02-03王昆荣王清华
丁 飞,王昆荣,袁 觉,李 群,王清华
(1.泰兴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泰兴 225400;2.泰兴市农业委员会,江苏 泰兴 225400)
不同萎凋时间对银杏白茶品质的影响
丁飞1,王昆荣1,袁觉1,李群2,王清华1
(1.泰兴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泰兴225400;2.泰兴市农业委员会,江苏泰兴225400)
摘要:萎凋是银杏白茶加工的重要技术环节,通过对不同萎凋处理时间后银杏嫩叶内含物含量的分析,结合其感观审评,研究确定银杏白茶的最佳萎凋时间,以切实提升其品质。依据国内名优白茶萎凋工艺参数,设定萎凋时环境温度(22±0.5)℃,相对湿度(75±3) %,测定银杏嫩叶不同萎凋时间(0,12,18,24,30,36 h)后含水率及可溶性还原糖、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总黄酮等生化成分的含量,并鉴别气味,观察叶相,进行密码感官审评,最终确定了银杏白茶最佳萎凋时间为18~24 h。
关键词:银杏嫩叶;萎凋时间;生化成分;感官审评;银杏白茶;品质
银杏原是我国特有的树种,银杏叶是医药、食品和饮料的新兴原料。用银杏叶制成的保健茶,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银杏叶茶有别于茶树茶,除了能生津止渴,解乏提神外,其中大部分水溶性化学成分对人体有较强的保健作用,如抗氧化、抗衰老的效果十分显著,经常饮用,强心健脑[1-3]。
由于银杏叶茶加工研究时间短,国内银杏叶茶相关行业标准不完善,各家产品大多沿用普通茶叶的制茶技术和工艺,针对银杏叶茶开发的特定制作工艺技术不过关[4]。为进一步改善银杏茶外观及内在品质,提高银杏茶的商品性,本文以银杏嫩叶为原料,参照白茶制作工艺,开展了不同萎凋时间对银杏白茶品质影响的系统研究,以确定银杏白茶的最佳萎凋时间。
该研究结果的应用将填补国内银杏微发酵茶方面的空白,并为我国银杏叶茶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对规范银杏白茶的生产加工,提高其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银杏叶开发利用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于2013年5月10日,采摘泰兴市银杏种质资源圃2~3年生银杏树中、长枝中上部的银杏嫩叶。
1.2方法
参照国内名优白茶加工工艺,将试验材料置于室内进行萎凋,摊叶量为2 kg/m2,萎凋期间开启空调并进行人工加湿,控制环境温度为(22±0.5)℃,相对湿度(75±3) %,每隔0.5 h开启排气扇(2.8 kW) 3 min,萎凋0,12,18,24,30,36 h后分别取样。利用SFY-6卤素水分测定仪(深圳市冠亚电子有限公司)进行萎凋叶含水率测定,进行气味比较和叶相观察。以茶叶微波烘干设备对萎凋叶进行50 Hz频率微波处理70 s,摊晾后,在(103±2)℃的烘箱中烘干(含水率低于6%)后,以蒽酮比色法[5]进行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测定,参照GB8314-1987茚三酮比色法[6]及GB8305-1987全量法[6]分别进行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的测定,参照三氯化铝比色法[5]进行黄酮含量的测定,每个测定重复3次,并进行感官审评。银杏白茶感官评定主要是通过外观、香气、滋味、叶底和汤色等5个方面评分。本文主要以香气和滋味(满分各为100分)作为评分标准。
1.3数据分析
用EXCEL整理原始数据及作图,以DSP数据处理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检验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萎凋时段银杏叶含水率、叶气味和叶相比较
不同时间段的银杏叶含水率及气味、叶相结果见表1。可见,萎凋过程中,银杏叶失水在0~12 h
期间最快,18 h后趋于平缓。
表1 不同萎凋时间银杏嫩叶含水率及叶气味、叶相比较
2.2不同萎凋时间对银杏嫩叶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结果如图1所示,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银杏嫩叶中还原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当萎凋时间达到18 h后,银杏嫩叶还原糖含量达到53.23 mg/g。之后,萎凋时间延长,银杏叶还原糖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不同萎凋时间后萎凋叶中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差异非常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显示,萎凋时间为18,24,30,36 h时萎凋叶可溶性还原糖含量无显著差异;萎凋时间为12 h时叶可溶性还原糖含量与其后时间萎凋叶中的含量间差异显著,与未萎凋时的含量间无显著差异。
图1 萎凋时间对银杏叶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表2 不同萎凋时间后萎凋叶可溶性还原糖含量方差分析
2.3萎凋时间对银杏嫩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结果见图2,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银杏嫩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萎凋时间为24 h,游离氨基酸含量达到最大值(6.12 μg/g),随后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下降。
表3 不同萎凋时间萎凋叶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多重分析
图2 萎凋时间对银杏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显示,不同萎凋时间萎凋叶氨基酸含量间差异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5)显示,氨基酸含量先随着时间逐渐升高,24 h时氨基酸含量达到最高,然后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0,12 h的氨基酸含量与其后24,30 h的氨基酸含量间差异显著。
表4 不同萎凋时间萎凋叶氨基酸含量方差分析
表5 不同萎凋时间萎凋叶氨基酸含量多重分析
2.4萎凋时间对银杏嫩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结果如图3所示,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银杏嫩叶水浸出物的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萎凋时
间达到24 h时,银杏叶水浸出物含量达到最大值。继续增加萎凋时间,银杏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下降。
图3 萎凋时间对银杏嫩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显示,不同萎凋时间萎凋叶水浸出物含量间差异极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见表7)显示,萎凋时间为18,24 h时萎凋叶水浸出物含量间无显著差异;萎凋时间为0,12,30,36 h时萎凋叶水浸出物含量间无显著差异,但与萎凋时间为18,24 h时的含量间差异显著。
表6 不同萎凋时间萎凋叶水浸出物含量方差分析
表7 不同萎凋时间萎凋叶水浸出物含量多重分析
2.5萎凋时间对银杏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黄酮是银杏茶主要有效成分。结果如图4所示,随着银杏叶萎凋时间的延长,总黄酮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显示,不同萎凋时间萎凋叶黄酮的含量间差异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见表9)显示,萎凋时间为12 h时叶黄酮含量与其他萎凋时间黄酮的含量间差异显著。
图4 萎凋时间对银杏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表8 不同萎凋时间萎凋叶黄酮含量方差分析
表9 不同萎凋时间萎凋叶黄酮含量多重分析
2.6萎凋时间对银杏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将不同萎凋时间点的材料分别经杀青、揉捻、高温烘干后,进行密码感官审评,结果(见表10)显示,萎凋24 h时,品质最好,此时萎凋叶含水率为68.52%;萎凋18 h时,内质较好,此时萎凋叶含水率70.38%。因此,银杏白茶的适宜萎凋时间为18 ~24 h,萎凋叶含水率(70±2) %为宜。
萎凋叶中所含酶类物质的活性增强,促使淀粉、蛋白质、不溶性原果胶等鲜叶成分发生分解、转化,生成葡萄糖、氨基酸等有利于银杏茶品质的有效物质,使银杏茶叶中的水浸出物总量和氨基酸总量不断增加。但随着萎凋程度加深,萎凋叶因呼吸而导致物质消耗,干物质不断减少;氨基酸生成减少且部分参与到香气物质的形成,所以在萎凋24 h后水浸出物总量呈下降趋势。
表10 不同萎凋时间银杏嫩叶茶感官品质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银杏白茶生化成分测定及感观审评,银杏白茶的最佳萎凋参数为萎凋环境温度为(22±0.5)℃,相对湿度(75±3) %,摊叶量为2 kg/m2,鲜叶最佳萎凋时间段为18~24 h,此间萎凋叶含水率70%左右,还原糖、水浸出物、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53.41,29.5,22.10 mg/g,游离氨基酸含量为6.12 μg/g,经此工艺萎凋的银杏白茶香气清纯,滋味醇正。
叶片在萎凋过程中,水溶性还原糖含量(0~18 h)上升明显,18~36 h间无明显变化,还原糖含量的增加可能来源于叶片内淀粉的水解[7];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先上升后下降,24 h达到最高峰,这可能是由于萎凋前期(0~24 h),银杏叶中的蛋白质逐渐水解成氨基酸,萎凋后期(24~36 h)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可能因美拉德反应[8-9](氨基酸和还原糖在加工过程中生成类黑色物质),降低了银杏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总黄酮含量则随萎凋时间加长略微下降,可能与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存在的酚羟基具有弱还原性,易被氧化有关[10]。
从结果可推断出,叶片在萎凋过程中,叶细胞内部分水解酶的活性都有所提高。从叶萎凋的生化变化来看,伴随着萎凋过程叶水分的逐步散发和呼吸作用的进行,发生以水解作用为主的生物化学变化,增加了还原糖、游离氨基酸等水溶性物质的含量。而这些水解作用及其产物,对茶叶的香、味的改进与提高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萎凋是银杏白茶加工的重要工艺,通过萎凋,银杏叶子中的青腥气味随着萎凋时间和强度的增加而渐渐减轻[11-12]。在萎凋过程中,银杏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水分减少,茎叶变得柔软,可塑性增强[13]。不同萎凋时间的茶叶品质比较发现,18~24 h的萎凋叶含水量在70%左右,符合茶叶杀青的要求[14]。
水浸出物含量是评价银杏白茶品质的重要指标,其含量的高低决定了银杏白茶内含物含量高低[15]。鲜叶通过萎凋,增加了水浸出物的总含量,茶汤的浓度[16]也得到提高。因此,合理的萎凋时间(18~24 h)既可提高银杏白茶的香气、滋味,又不会破坏叶子内的活性成分。
参考文献:
[1]张中朋,刘秀芬.银杏叶提取物发展概述[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2):38-40.
[2]陈光亮,段炎炎.银杏叶制剂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材,1996,19(11):583-587.
[3]陈维军,谢笔钧.银杏萜内酯的化学结构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9) :516-519.
[4]梁立兴.我国银杏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2003,17(2):6-8.
[5]黄意欢.茶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6]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饮料卷(下) :2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7]陈学林.运用萎凋工艺改进银杏叶茶品质的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4,18(1):30-31.
[8]陈泉宾,王秀萍,邬龄盛,等.干燥技术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14(3) :1-5.
[9]项雷文.生产工艺对乌龙茶中咖啡因含量的影响[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9,31(3) :15-17.
[10]胡敏,袁津玮.银杏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8,17(4):409-412.
[11]陈学林.萎凋工艺与银杏叶茶品质改进的关系[J].茶苑,2003,23(4):7-9.
[12]宁井铭,杨进华.鲜叶摊放与绿茶品质的综述[J].茶叶通报,2001,23(4):30-32.
[13]湖南农学院.茶叶审评与检验[M].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
[14]白堃元.茶叶加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5]林娇芬,林河通.杀青工艺对柿叶绿茶主成分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2):229-233.
[16]程启坤.茶化浅析[M].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82.
作者简介:丁飞,(1976-),男,江苏泰兴人,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442187641@ qq.com。
收稿日期:2015-05-14;修回日期:2015-05-26
文章编号:1001-7380(2015) 03-0024-04
中图分类号:S792.9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1-7380.2015.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