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酪酸梭菌散治疗婴儿黄疸临床观察

2015-02-03杨宏桂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0期
关键词:酪酸梭菌黄疸

杨宏桂

酪酸梭菌散治疗婴儿黄疸临床观察

杨宏桂

目的 观察酪酸梭菌散治疗婴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118例新生儿黄疸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9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加服酪酸梭菌散剂。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胆红素降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胆红素降至102.5 μmol/L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酪酸梭菌治疗婴儿黄疸服用方便, 且口感适宜, 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酪酸梭菌散;婴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病症, 它主要是由于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造成的新生儿胆红素升高[1]。新生儿黄疸会损伤新生儿的脑细胞, 甚至导致新生儿产生神经系统的后遗症。针对这种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才能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本研究中选取了医院门诊的118例新生儿黄疸的病例,采取酪酸梭菌散进行治疗, 现对其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本院门诊的新生儿黄疸病例11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9例。对照组中男30例, 女29例, 年龄1~2个月, 平均出生体重(2960±290)g, 平均胎龄(38.6±4.6)周, 导致这些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因素包括ABO溶血4例, 感染因素13例, 围生因素24例, 母乳性黄疸18例。治疗组中包括男28例, 女31例, 年龄1~2个月, 平均出生体重(3010±360)g, 平均胎龄(38.2±4.3)周, 导致这些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因素包括ABO溶血3例, 感染因素14例, 围生因素22例, 母乳性黄疸2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出生体重、胎龄、致病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 患儿口服5 mg/d苯巴比妥, 分3次服用, 每日静脉注射茵栀黄注射液, 茵栀黄注射液中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芪苷、金银花等, 另外加入10%葡萄糖溶液。对于溶血的患儿可以每日给予0.3~0.5 mg的地塞米松, 对于黄疸程度严重的患儿, 或者经过48 h的药物治疗后没有明显效果的患儿, 可以适当的给予蓝光的照射, 对于特别严重的患儿, 给予白蛋白, 或者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每日口服酪酸梭菌散剂, 0.5 g/次, 3次/d。

1.3 观察指标 采用微量血胆红素监测仪对患儿的胆红素进行监测, 时刻关注患儿胆红素的变化, 并统计记录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胆红素均有了明显的下降, 但是治疗组下降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胆红素降至102.5 μmol/L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胆红素下降情况比较( x-±s)组别 例数 治疗前胆红素(μmol/L) 日均胆红素下降值(μmol/L) 胆红素降至102.5 μmol/L以下(d)对照组 59 294.69±75.42 40.12±28.65 6.85±2.19治疗组 59 296.62±77.36 56.37±30.11a 4.62±2.58a P>0.05 <0.05 <0.05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3 讨论

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与成人的胆红素代谢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胎儿在子宫内时, 处于低氧环境, 在低氧的环境中比较容易产生红细胞。而当胎儿出生之后, 建立了自己的呼吸,血氧浓度急速升高, 就导致了红细胞被破坏, 同时新生儿的肝细胞还没有发育成熟, 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比较低, 这样就影响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另外, 新生儿肝细胞中含有极少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未结合胆红素不能被转化为结合胆红素, 因此, 新生儿很容易出现胆红素升高的现象。

新生儿的黄疸主要表现为未结合胆红素的含量极高, 这直接受到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 随着肝肠的循环, 胆红素最终都以粪便的形式排出, 大约为80~100 mg, 这大概达到新生儿胆红素产生量的5~10倍[2], 只有一小部分胆红素会被肠黏膜重吸收, 而新生儿大肠内的细菌很少, 这就导致新生儿的肠循环加剧, 对胆红素不断的重吸收, 从而使得新生儿的黄疸加重。

根据新生儿黄疸产生的原因, 可以增加新生儿的肠道细菌, 使肠内的菌群平衡, 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对胆红素的重吸收。患儿口服酪酸梭菌散, 可以使其在肠内繁殖并定植, 从而减少对胆红素的吸收, 达到减少黄疸的作用。酪酸梭菌是肠道内正常的菌群, 可以促进结合胆红素转化成尿胆原, 从而排出体外。该菌种还能与肠道内的双歧杆菌、软酸杆菌等有益菌共存, 同时还能对病原菌起到抑制的作用, 也不会受到抗生素的影响, 对新生儿黄疸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此外, 该菌种进入肠道后还能产生维生素B类和维生素K2, 可以及时补充体内的核黄素, 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十分有益。

本研究中治疗组黄疸的日均黄疸下降值以及下降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可以得出酪酸梭菌对胆红素具有分解和排泄的作用, 可以应用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 取得的治疗效果较好。同时, 酪酸梭菌对新生儿不会产生任何的毒副作用, 服用时也比较方便, 且口感适宜, 受到家长的欢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1]赵红立,秦立波,谢丹, 等.清开灵联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7)1554-1555.

[2]崔友国.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茵栀黄颗粒高位灌肠治疗新生儿黄疸.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6):23-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085

473000 河南南阳妇婴医院儿科

2015-03-02]

猜你喜欢

酪酸梭菌黄疸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复合丁酸梭菌发酵饲料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适怡)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思连康)在小儿胃肠型感冒的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酪酸梭菌-糯米复合发酵液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对血清IL-6、PCT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