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2015-02-03苗粉香
苗粉香
河北省霸州市康仙庄乡第三小学
在小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苗粉香
河北省霸州市康仙庄乡第三小学
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我们在如此众多的孩子当中,又面对着如此大的差异,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我想,这是目前摆在我们每一个老师面前的一个很严峻的话题。但是经过学习研究,我们认为,学生的差异虽然很大,但是这种差异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即理解到的是孩子智力上是有差异的,孩子认知风格或者说学习风格也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学习动机是不一样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我们应该承认差异,不回避。面对全体学生,关爱每个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应该是教师神圣的天职。
个体差异;共同发展
差异是教学中一个永存的话题。没有差异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没有差异的课堂也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如何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课堂中既能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又使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呢?下边谈谈本人对此的看法。
一、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由于每位学生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影响,使得他们在智力因素方面和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别。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所以说,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全部。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师,应正确看待自己所教的学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理念要求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确定共同基础,预备内容和扩展内容,即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体现层次性,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再次,课堂活动要多样化,使他们在活动中创造,在讨论中理解,在尝试中规范,在质疑中发展,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充分展示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愈深”。
二、根据个体差异,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不同,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课堂是学生学习和娱乐,及展现自我的天地。要想活跃课堂气氛,弘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没有冷灵感、遗弃感。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警察”、“法官”的角色定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伙伴而不是受规诫的对象,教师要从心底尊重、鼓励和支持学生。特别是学习上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多了解,认识和关爱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财富。让全体学生感到教师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再次,教师要关注差异,给他们展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例如,在做完圆锥体积公式推导实验时,我出示了一道拓展题:如果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是什么关系?”题目刚出,一个“后进生”脱口而出:“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全班学生的目光立刻投向他,并且部分学生脸上露出不屑的表情。不例外,我也很诧异,同学们说:“你怎么知道的?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这位学生低着头,红着脸不作声。我猜测他可能对自己没有信心,于是我先肯定了他的说法,并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位学生低着头小声说:“我是通过刚才的实验推想到的……”说完,同学们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抓住这一机会说:“××同学,通过做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用推想的方法帮大家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发明了一个方法——推想,我们以后也要善于用××同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自此,这位学生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成绩在一步步的提高,并在毕业考试中数学成绩名列年级第九名。因为教学上的一个小小的设计,而崩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又因为课堂上的一个及时的捕捉,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使得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同学生均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思考、参与、尝试的过程,乐此不疲。也正如马芯兰老师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在这种由紧张改变和谐的交流中,不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融洽与升华,也使我深刻领悟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三、正确地对待差异,采取人文教育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性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更多的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简单的赞语,一个夸奖的手势,哪怕是一个信任的眼神,都是一种暗示,都会让孩子产生心灵震动,特别是对于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有一颗宽宏的心,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树立“人人都有才,人人都可以成材,人人又都不是全才”的观点,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去激发课堂的机智,树立他们在班内的形象。例如,在课堂内容结束时,我经常习惯地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在思索片刻后,会纷纷举手发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很积极的回答。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会把想说的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样不仅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地得到课堂反馈,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