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传统文化根植于学校管理之中

2015-02-03孙庆华

散文百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办学理念传统

孙庆华

河北省围场县朝阳湾学区中心校

把传统文化根植于学校管理之中

孙庆华

河北省围场县朝阳湾学区中心校

最近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在学校成为教育工作者所探索的课题。我就想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传统教育”,什么是“传统文化”,后来就查找资料,从《辞海》中找到教育的定义是:教育,广义上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尽管教师职业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但作为培养学校教师的专业性教育却只有三百年的历史,而中国也就一百年的历史,明确提出并有组织实施教师专业化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近二十年过分追求升学从而在课程设置上也偏于应考,而传统文化在学校管理中偏居一隅,研究、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很少,如何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学校管理之中呢?我认为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一下:

一、把传统文化根植于办学思想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没有教育思想的领导,就没有校长。所以校长在办学中要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校长与学校文化建设》一书中对办学理念的解释是这样的:理念,顾名思义,即理想和信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信念,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学校教育哲学”等,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是沉淀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反映了学校的社区背景以及校长和广大教师共同愿景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的结晶。

近几年,随着学校的布局调整和整体规划,学校硬件建设的逐步完成,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学校的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目标已经确定,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提高,“学校是什么”“学校为什么而存在”“学校具有什么使命”“学校应当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特别是校长面前。那么做为一名校长将如何去理解这些问题,并在学校这个舞台上体现一个教育家的情怀呢?就是要确定你的办学理念。要理解办学理念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教育政策,更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是学校办学传统的积淀和升华。现在我们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也不仅体现静的文化,即墙壁文化和条条框框文化,同时也在内涵发展上也逐步形成系列化,形成动的文化,如“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和谐教育”“童心教育”等,在这些文化的形式之中有的学校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号上和模式上,没有挖掘文化建设的内涵,流于形式,所以说在办学中如何体现学校办学传统,如何升华办学传统是每个校长在办学中要思考的。我认为传统文化做为一个载体应当根植于办学理念之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博大而精深,不是一般所能总结和体会的了的,就是现在的所谓专家们和教授们 (非专业研究人员),也只能略知一二。而做为我们中小学校长要指导教师去接触传统文化,用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精神感染学生、感悟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然现在有些中小学也从国学经典著作中提取了自己的校训,如淮阴中学的“进德修业,弘毅笃行”,“德”出自《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弘毅”出自《论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笃行”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所以说在学校办学理念中要植入的传统文化的种子,哪怕是在传统文化中感悟的一句话,一个理念,都能在办学中生根发芽,从而指导教师去搜集素材,在教学中、在教育行为中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特质融入到孩子们的心中,培养一批“外慧内秀”“品学兼优”“儒雅大方”的优秀人才。

二、把传统文化根植于课堂教学之中

近几年,书香校园建设已在学校建设中建立并逐步实施,也有不少学校出了成果,从外显的校园文化到课堂内的书声朗朗,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背“弟子规”找“名言警句”讲“历史上故事”等形式也在各种课堂教学中彰显出来。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系统的融入传统文化,应该是我们考虑的一个课题。有时我有感全校上下一片背,就像古时私塾老先生让他的弟子们摇头晃脑背书一样,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吗。但我们面对的是小孩子,他哪有那么高的悟性,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形式上要改革,要创新,让校园不仅有书香,更应该有文化香。第一,在课堂要分别设计,低年级识字,就要从汉字入手,从“汉字”解释“汉”是什么?“字”是什么,这就是传统文化渗透,从“音、形、义”上理解汉字之美,从而教育孩子我们祖国的文字是美的。如“孝”字是:“儿子上面侍奉一个老人,就是孝敬老人”,而“悌”是“用心来对待兄弟”,既进行思想教育也体现汉字的文化。这需要教师去研究去探索。而高年级有了理解能力,那么要在把教材吃透的基础上适当穿插传统文化内容。中小学语文教材都在不同年级体现诗、词、曲及古代名家的作品,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左传”到“战国策”,从“四书五经”到“资治通鉴”,但是课本只有一个单元的学习,要把传统文化了解透,教师就要有目的性的布置任务,让学生们到图书室去猎取,到电脑前去搜集,去闻一闻书香,去嗅一嗅文化香,而达到书香校园的目的。第二,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和社团活动来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以前我们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带着孩子们确立主题,分成小组,去走访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汇报展示,最后反思等固定形式,主题局限于科学、感恩、安全等形式。前些日子有个综合实践说课活动,有感于黄子民主任讲“综合实践课不能局限于科学、感恩、安全等形式,在各学科都应该有综合实践活动”这句话,我想如果语文教师有意识的把国学经典的学习设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那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有的学校上“国学经典”课,我不能苟同,那其实也不过是一节综合实践语文某个方面的展示课。“国学”之博大精深,那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透的,就连南怀谨、于丹说论语都遭到各方质疑和批评,我们讲国学经典课,其实就是在糟践国学。社团活动也可以是个载体。原来对社团活动的理解很肤浅,认为只是音、体、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搞各项活动。后来在组织的学校星级评定时,杜宏伟校长讲社团活动在各学科都可以做,如语文学科的读书活动,第一步读,第二步收集,第三步展示。成立组织,培养骨干,发展成社团,往纵深发展,就是学生展示形式由读到写,到演,到作家,到演员。我想如果把传统文化做为社会活动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搜集、去整去阅读、去展示,学生们的文化内涵将会有质的提高。

传统文化涵盖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他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做为教育工作者,即要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指导者,也要成为这些思想的研究者,我们可以研究老子的《道德经》,领悟老子的道家思想,体会一下老子道家的养生之道。我们也可以研究孔子的《论语》,体会孔子的治国之道和教育思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一批批教育工作者前赴后继去研究去探索。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只有在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基础上,将传统文化根植于学校管理之中,才能保留我们古国的文明,愿我们共同努力,把我们祖国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办学理念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老传统当传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