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2015-02-03任振国
任振国
河北省曲周县依庄乡总校部依庄联办小学
农村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任振国
河北省曲周县依庄乡总校部依庄联办小学
我校地处乡镇政府所在地,学生多是周边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孩子缺少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和优质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就造成了孩子们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等现状,他们接受新知的能力也相对滞后。而我们所使用的北师大教材,它面向城市学生,识字量大,课文容量也大。如何让我们农村小学生也能适应新教材,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一、注重目标设定,教给预习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布置预习就是一句话:“今天回家预习某某课。”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读课文,甚至于有些人连课文都可能没有读通。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反而会养成学生做事盲目、草率的坏习惯。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的接受、理解、感悟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告诉我们:预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低年级的预习要求,更应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起点要低,要循序渐进地设立恰当的预习目标。我从一年级下册刚开始要求学生预习时就较好地把握了这一原则。首先,我将预习步骤编成儿歌:翻开书,找生字,打上点,标音节。课文美,我来读,第一遍,慢慢读,第二遍,放声读,第三遍,细细读。请家长,来欣赏,夸夸我,把字签。然后,我将课文抄在黑板上按照儿歌的顺序,一步一步带领孩子们完整地完成一次预习过程,让预习流程牢牢地装进他们的小脑袋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班90%以上的孩子能主动完成预习作业,于是我又在原有基础上加上一条要求:标出自然段或儿歌小节。在预习尝试的初期,我的要求是比较程式化的。因为考虑到孩子毕竟还小,过多的变化不利于他们的熟练操作。实践证明:对低段的孩子这种固定的流程特别有利于学生养成有序的预习习惯。进入二年级以后,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多了,理解能力也更强了,并学会了查字典,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在预习要求上我做了一些调整,但仍然坚持好记易操作的原则。我把预习的要求归并为5个字:读、标、圈、组、签。具体为:读,读通课文,最少两遍;标,标出自然段或小节;圈,圈出生字,注上音节并括出带生字的词语;组,查字典给生字组两个词;签,家长针对预习完成情况签字。新的要求,我仍然用板书演示,一步一步教给学生。这些要求间洁、有序,都是学生稍做努力就能完成的目标,所以孩子比较乐于完成预习作业。
二、注重预习检测,提升预习兴趣
对孩子的作业,检查落实是关键,预习也不例外。对作业检查,老师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一定要每天按时检查预习作业,对认真完成的学生要大张旗鼓的表扬,对不完成的要积极与家长联系,并给与一定的处罚。再通过思想教育,让孩子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使其明白:预习作业绝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设计一些环节,让认真预习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让他们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使其他孩子感受到预习的好处,从而产生认真预习的愿望。对学生的预习作业,我从不做简单评价,时时注意给予真诚而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评价。让孩子从中感觉到老师对他的付出的认可、赞许,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更主动地完成预习。
三、注重与家长的合作,提高预习质量
很多农村学校的老师都反映,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预习过程中最难过的关就是“签”。而这签与不签,就恰恰是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预习情况的关键。目前,我班除了几个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签字外,其他的都能做到天天签。有了家长把第一道关,我检查所花费的时间就相对少多了,而且效果也更好。要做到这一点,与家长的沟通很重要。其实很多家长不是不愿意管孩子,而是不知怎样管。记得我班刚开始家庭听写时,很多家长对教材不了解,把认字条的字念给孩子听写,学生当然写不了,又跟家长说不清。家长一看,这个不会,那个不会,免不了发火。这下好,一顿猛剋,大人吼,孩子哭,家长不想管了,孩子不愿家长管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根本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于是,我迅速召开家长会,会上我除了讲要求,讲常规,更是花时间给家长讲教材,让家长了解孩子要学什么,作为家长该怎么辅导。让家长辅导时的方法、要求、格式都与学校同步。这样孩子也就非常乐于接受父母的指导了。预习也是这样,我不但给孩子讲预习方法,同样也给家长上预习课,让家长了解老师的预习要求,预习步骤,检查方法等,在检查孩子的预习时,就会很自然、有序,并得到孩子的认可。
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老师还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家校密切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四、注重常规性预习与针对性预习的结合,提高预习效率
课前让学生按前面老师提出的预习步骤去读课文,自学字词,标注自然段等是预习的主要任务,即常规性预习。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我都要求学生先按常规性预习捋一捋,以达到粗知课文内容、疏通词句的目的。但因为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不同,有些教学内容只按常规性预习是无法达成教学目标的。这种情况下,我会让学生在进行上面提到的常规预习的同时,再布置一两个针对性预习要求。如我在教学《体育世界》这一开放单元时,中间涉及到许多与奥运有关,与运动员有关,与运动项目分类有关的体育知识。这是一个庞杂的内容,仅凭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益,增大课堂容量,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与奥运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并让学生上体育课时,向体育老师请教有关运动项目分类的知识。这些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而设置的预习要求为课堂上更好地突破重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针对性预习那样强的点拨,提示功能,却是落实针对性预习的必要条件,否则针对性预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只有合理地把两种预习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预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