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提问绽放艺术之花
2015-02-03王芳飞
王芳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
让课堂提问绽放艺术之花
王芳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更能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目的。课堂提问现状堪忧,笔者认为优化课堂提问需把握提问艺术,彰显提问艺术,注重提问技巧,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情况,掌握他们的心理,让课堂提问更有效、更显艺术性。
课堂提问;优化;课程;整体;逻辑;艺术性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我们应该考虑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应该设计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问题,以便学生更轻易、更自然地接受问题。如对思维敏捷、善于探究的学生提出比较尖锐、富有挑战的问题,对个性开朗活泼的学生以较为开放的形式提出问题,而对内向文静的学生则采用亲切鼓励的语气提出问题。因材施教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一、把握提问时机,彰显提问艺术
1.抓住偶发性事件处理时机,机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此时,如果教师处理得当,抓住机会恰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转入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往往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猛然发现坐在窗边的一个学生用手遮在眼睛上方向远处眺望,好象在寻找什么,很明显他走神了。这时若老师突然对这个学生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这种惩罚式的提问肯定是不行的,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而我们的教师却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机会,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看,某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后实践了课文中的某一细节动作,大家谁能根据他的动作又快又准地找到相关细节,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都齐刷刷地向他看,完了后马上到文中找,他也马上收回了神,也找寻起来。马上,同学们找到了文中母亲来地坛公园找寻“我”的细节,并体会到了母亲内心的焦急和对儿子的爱。
通过这个提问,既艺术地唤回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可谓“一举多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个过程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师要灵活机动地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用巧妙的方式让它集中起来,当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到某一点而产生疲劳感的时候,又要用灵活的技巧把它引开。这样才能使讲课疏密相间,张弛有度,让学生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听课与参与的兴趣。
2.抓住情感升华时机,律动心声。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维,经定而后维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一切文学作品都有它们内在的情理经维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文学作品就必须探本求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同时,阅读美文也必须考虑能否产生阅读主体的心灵共鸣与情感体验。因此“披文入情”,阅读教学中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在情感的律动,寻找共鸣点显得至关重要。
(1)利用文本优势,用提问调动情感体验。编入新教材的美文中,有着深厚的情感底蕴,潜在的情感力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本优势,构建高中文本情感体系:比如:爱、同情、感激、怜悯、慈悲,甚至怨、恨、伤悲等等。
如教学《死水》时,设置问题:祖国如一池死水,作者为什么感到内心的悲凉?从而召唤忠诚爱国情;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设置问题:作者为什么羡慕赞美周瑜?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豪情;如教学《项脊轩志》时,设置问题:文末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棵枇杷树,从而感受弥足珍贵的亲情。
在文学作品教学与鉴赏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在情感因素的驱动下,加大情感熏陶,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体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情感去与文本表现的情感碰撞,在交融的过程中,受到文本思想感情的浸染,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得到净化,情感得以升华。
徐云天忙卸掉硬盘藏起来。一会儿徐河进来,要开电脑,徐云天说电脑坏好长时间了。徐河冷笑一声,将儿子推到一边,鼓捣一会儿,确信电脑不能用才作罢,狐疑地撂下一句:“你有精力的话,多干点正事。”
(2)结合现实世界,用提问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材是生活的再现,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应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
比如在教学《品质》时,我用问题请学生发挥想象力:假如格斯拉兄弟生活在现在,在我们周围比方说在我们镇上开了一个制靴店,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果在课堂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的说生意一定红火,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有的说必定倒闭,因为他们不会宣传自己的产品,不会创新,迟早会被淘汰,因为这毕竟是个商品极其丰富的时代;有的说他们的商品太不合时宜,生产能消费终生的产品会让多少人下岗失业……同学们畅所欲言,在想象比较中,学生们明白了“诚信”这一珍贵的品质,也知晓了与时俱进的重要。
一个问题让他们融入其中,与教材同喜同悲、同欢同乐。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无形中升华了情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注重提问技巧,展示提问艺术。
要想有效地发挥提问的启发和引导功能,就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要讲究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而提问的方法是不胜枚举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精心选用,努力体现提问的艺术性,赞可夫也曾说:“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一般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具体的问题设置中要不断摸索,比如:
(1)着眼于文章的重点问题,举一反三。在学生理解整篇文章起关键作用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语句和内容上提问,抓住这些内容提问,往往可以带动学生对其他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花未眠》一课时,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提问,弄清楚作者川端康成这样认为的理由,就能理清作者行文发展的脉络,从而带动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做课外的研究性学习,探究作者关于“死亡与美”、“灵感与艺术发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等许多文艺理论知识。
(2)着眼于文句的前后矛盾,对比阅读。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自相矛盾,实际上却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表达上的矛盾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更复杂的意义。在这些地方提问,不仅可以化解学生的疑惑,而且也可以使他们领会、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3)着眼于情节的空白隐含,尝试填充。孙邵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中说:“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把逻辑空白揭示出来。”空白隐含处是指文本中未呈现的部分,比如有些文章的情节到关键处就戛然而止,欲说还休,意犹未尽。所有的这些空白隐含处都召唤着读者的参与,召唤着他们在联想、想象中填补中断,挖掘潜含义,生成新旧知识的链接与情感的体验。在这些地方设置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比如戏剧中,人物的对话留白赋予了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功能。《雷雨》这部戏剧可谓把这种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周并不知道,也没想到侍萍会出现。在这特定的情境下,二人开始了对话。对话围绕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展开,作者在设置人物的对话时巧妙地应用了潜台词,比如朴园对侍萍的三次问话是很有意思的。“你———你贵姓啊?”“你姓什么?”“你是谁?”这三句话都是为了确定侍萍的身份,但一次比一次的语气要重。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揣摩人物语言中欲言又止的成分,很有意思。再看看侍萍的话:“可她不是小姐,也不贤惠,听说也是不大规矩的。”“老爷想见一见她吗?”“老爷想帮一帮她吗?”这些语言也很值得玩味。最令人叫绝的是鲁侍萍最后的话,他看到了自己的大儿子打自己的二儿子,真的是心如刀绞,冲上去本来想说你是萍儿?但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便踌躇了一下无奈之中问到“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一个母亲见到了三十年不见的儿子却又不能相认,这其中的复杂感情,被这两个停顿完全展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引导我们的学生填补这一处处空白,体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魅力,在质疑中与作者心灵沟通,体验出剧中人物个人独有的情感挣扎。
3.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还表现在洞悉学生的心理上。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研究学生心理,洞悉学生答题时的微妙心理过程,这样能很好地提高提问能力,更好地使课堂提问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把握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率,并在察言观色、因势利导中不断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一般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对学生的答问心态了如指掌,如有位教师就形象地总结出了学生答问时的多种心态及其外显,很值得我们借鉴:含笑举手,眼睛炯炯有神的学生——“不成问题!”(胸有成竹);频频举手,目光祈求的学生——“快叫我答!”(急不可待);笑得娴静,不求发言的学生——“这题早会!”(隔岸观火);举手又止,若有所思的学生——“答吗?好像真没把握!”(举棋不定);急问左右,迅速补漏的学生——“不行,还欠火候!”(临阵磨枪);愁云满面,眼光飘忽的学生——“怎么答?从哪儿想?”(一筹莫展)。这位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答问时的心理,可想而知,他一定能针对不同的状况找到合理的处理方案。
学生答题的心理障碍一般有疑惧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侥幸心理和从众心理等。我们要试着用下面的方式去分别对待:
(1)合适鼓励有疑惧心理的学生。有疑惧心理的学生很惧怕教师提问,一是怕答错丢面子,二是怕挨老师批评,三是怕引来同学的嘲笑讽刺。惧怕会影响其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为此,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有亲近感,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慢慢消除心里的“疙瘩”,大胆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一旦这样的学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们就应该加以表扬,用成就感去激励他。
(2)合理医治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因为以前屡遭挫折,而在心理上存在“失败情结”,长期以往,在周围环境和以往经验的暗示下,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自卑心理,在自我认知和评价上往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因此对自己的成功不抱希望,缺乏自信心。当老师提问时,他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自己是个“局外人”。对待这样的学生,语文教师要采用积极方法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哪怕只答对了一点点,也要积极鼓励表扬,让其摆脱自卑的阴影,阳光地面对生活。
(3)有效抚慰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流关系。只有师生间的关系十分和谐,才能形成学生认真听课、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虚心求教、乐于表达的良好学风。而如果教师作风专制,对学生不公正、不尊重、不信赖,甚至简单地采取训斥、讽刺,甚至辱骂和体罚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对立情绪。而这样的情绪一旦形成就会十分危险,甚至影响其一生。当然,作为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伤害学生的心理,但如果一旦发生,那么,我们应该及时地去补救,抚慰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真的是因教师处理不当而形成,向学生道歉也不失为一种解决的捷径。
诚如法国大雕刻家罗丹说:“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具备了一颗敏锐的头脑,一双智慧的眼睛,阅读的世界也就呈现为精彩纷呈的世界。如果我们有意识放开手脚,引导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我们一定会惊喜于学生耳目一新的见解,会欣慰地听到艺术之花绽开的声音,也会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质疑中成长成熟。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灵动的心灵之旅,师生共同倾听先人前辈们留下来的诗风琴韵,感悟美丽的智慧人生,碰撞出绚烂的心灵火花,培养良好的情感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岂不快哉?让我们的学生永远记住:思想有多远,我们就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