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

2015-02-03杨春健

散文百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整体中学

杨春健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河图中学

中学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

杨春健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河图中学

本文主要从四方面对中学语文课中文学教育可以发挥应有的、独特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对于中学生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对于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学教育;文学阅读教学;积累性阅读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像等思维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这段话,较好地论述了文学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思想性与审美性的关系,为中学文学教育确定了应有的地位。

一、摆正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课中的位置

根据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基础教育总目标,我们的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和谐发展的、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应以“立人”为本。在人的文化素质中,文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果在语文教育中排除了文学,语文就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单纯的语言形式的“训练”,学生即使智力出众,也缺乏灵魂,语文的工具性就沦为纯粹技术主义的东西。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意的兴趣,也即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好奇心,是打开青少年心灵世界的钥匙,是语文学习内在的,也是有效而长远的动机。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而母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本民族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作为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民族文学是培养本民族优秀人才的最好教材之一。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人格的完善,离不开情感的熏陶,审美的训练。很难设想,一个心灵狭隘、情感枯竭的人,会是一个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个性、人格、情趣,这些人性的因素,与文学审美的关系至为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学的目的,故文学可以提升人、塑造人,净化人的心灵。我们相信,在一种情感的氛围、艺术的环境中,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好,掌握工具的目的也好,开发智能也好都更易于实现。

二、重点应放在探讨文学阅读教学理念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学教育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探讨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探讨文学阅读教学理念上。

1.文学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由于文学观念的陈旧和僵化,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较普遍存在的状况是教师讲代替学生读,学生不是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而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现代阅读理论已将重心由作家——作品,转向了作品——读者,认为阅读活动是由作家、作品、读者共同构成的“三R关系”的整体。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作品意义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弃指导的作用。而是说,教师读,教师带领学生读,教师学生一起读——总而言之,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同时,要引导学生努力更新知识,提高艺术修养,拓宽生活面,丰富人生体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就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学说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惟一答案,文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2.文学阅读应以整体把握为原则。

长期以来,在科学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下,语文教育强调知识领先,训练为主,产生了重理性轻感受,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然而,文学教育是以情感性、审美性、形象性为基本特征的,而这些特征都离不开整体性,否定了整体性,等于抽去了文学教育的灵魂。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具有整体性特点。从阅读的对象看,学生面对的作品,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作品是以整体形象呈现给读者的;从阅读的动力看,阅读作品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学生的情感与理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与作品融会交流,产生共鸣;从阅读的基础看,学生在阅读必然会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积累、人生经验、思想认识,这是主体整体的参与。而阅读教学中流行的重分析、轻综合的模式,恰恰离开了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整体感受,来进行抽象的概括和分析,这似乎是在解读文学作品,但不过是一种缺乏灵性的解读。学生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一堆“瓦砾”,得不到对作品整体完美性的感悟。文学教育必须以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包括形象和情意)为前提,只有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之下,才谈得上让学生来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课文的要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和感情,这些因素才显得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灵动的。舍此,遑论其他。也就是说,作品解读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综合——分析——综合,前一个综合是阅读的出发点,后一个综合是阅读的归宿,分析这一环节,则是考察作品的外形与内实,总体与局部、表象与意蕴、主观与客观是如何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的。打一个比方来说,这样的分析,不是用一把刀来进行解剖,把整体切割成若干局部,而是用射线来对整体进行“秀视”,了解整体是如何由局部构成的。

猜你喜欢

语文课整体中学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在多解中学创新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