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模”所惑,为“型”所困

2015-02-02张秀亮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5年1期
关键词:弹簧小车审题

张秀亮

新课标特别强调过程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新课标实施以来,“满堂罐”式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的“主体性的情境教学”模式.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物理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赶进度、上难度,对课堂上生成的原生态的资源、情境、模型不善于处理或处理不当,只顾知识的教学,忽视情境的分析,物理建模的指导,使学生解题时生搬硬套,常常为“模”所惑,为“型”所困.这样的物理课堂要想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只能是“海市蜃楼”.下面以江苏省2012年高考物理第13、14小题为例,加以说明.

例1 (2012年江苏高考第13题)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种发电装置,如图1所示. 在磁极和圆柱状铁芯之间形成的两磁场区域的圆心角α均为4π/9,磁场均沿半径方向.匝数为N的矩形线圈abcd的边长ab=cd=l、bc=ad=2.线圈以角速度 绕中心轴匀速转动,bc和ad边同时进入磁场.在磁场中,两条边所经过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方向始终与两边的运动方向垂直.线圈的总电阻为r,外接电阻为R. 求:

(1)线圈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Em;

(2)线圈切割磁感线时,bc边所受安培力的大小F;

(3)外接电阻上电流的有效值I.

试题分析 本题以交流发动机为背景,考查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安培力、交变电流、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闭合电路、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等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推理和分析综合能力.由于与教材中发电机的磁场是匀强磁场,而本题呈现的是一种辐射状磁场,所以,线圈在转动过程中,两条边始终垂直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为“方波式”交变电流.要求学生根据以上的分析,运用相关的物理规律解答(1)、(2)问.在解决第(3)问时,不能套用正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而应从有效值的定义入手进行求解.

答题主要错误:①审题不清,粗心大意,主要有漏掉匝数N、切割长度用代入、没有注意到bc和ad 边同时进入磁场.②不会分析物理模型、迁移能力不强.许多学生误认为线圈产生正弦式交变电流,从而直接套用正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与最大值的表达式,如“E=NBSωsinωt”、“I=Im/2”等.

错误原因 题中发电机的辐射状磁场使试题的内涵有了新意,和平时所做的练习题中的模型有所不同,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仅依靠机械记忆、模仿.但许多考生不会对新的情境进行分析,而是凭着直觉将比较熟知的正弦交变电流的模型直接套用过来,导致解题错误.这恰是题海战术的负面效应.

点评 本题采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发动机模型,难度不算大,意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得分率只有0.35.近年来,江苏物理高考题力求原创,要求中学物理教学中,让学生走出题海,加强物理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会根据具体条件的变化,探索如何排除思维定式的干扰,尽可能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题思维能力.

例2 (2012年江苏高考第14题)某缓冲装置的理想模型如图2所示,劲度系数足够大的轻质弹簧与轻杆相连,轻杆可在固定的槽内移动,与槽间的滑动摩擦力恒为f. 轻杆向右移动不超过l 时,装置可安全工作.一质量为m的小车若以速度v0撞击弹簧,将导致轻杆向右移动l/4.轻杆与槽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不计小车与地面的摩擦.

(1)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求轻杆开始移动时,弹簧的压缩量x;

(2)求为使装置安全工作,允许该小车撞击的最大速度vm;

(3)讨论在装置安全工作时,该小车弹回速度v'和撞击速度v的关系.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动能定理、功、弹性势能、滑动摩擦和静摩擦、胡克定律、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等知识,要求考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正确构建物理模型.

该题中缓冲装置工作中涉及多个物理过程.小车运动情况:小车撞击弹簧后,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弹簧对小车和轻杆都有力的作用,小车减速运动,但弹簧压缩量逐渐增大,弹力增大.若小车速度减小到零时,最大弹力仍小于轻杆与槽间的滑动摩擦力f,则轻杆不能运动,小车被弹回,小车弹回速度就等于小车的撞击速度.若小车速度未减小到零时,弹力就等于轻杆与槽间的滑动摩擦力f了,则轻杆发生移动,由于弹簧和杆的质量均不计,所以小车做匀减速运动,此过程中弹簧的压缩量保持不变,直到速度减为零,然后小车再被弹回.

答题主要错误:①第(1)问中部分考生误认为弹簧的弹力等于2f,得出错误结论.②第(2)(3)问的得分率很低,注意错误是:一是考生考虑问题不全面,在弹簧压缩过程中漏掉弹性势能的增加量,动能定理错写成“14fl=12mv20”或“fl=12mv2m”.二是不能依据题意写出相应的表达式.如不能将动能定理与具体的物理过程联系起来,只笼统写出“W合=ΔEk”,还有的写出“12mv2-12mv′2=Fl”、“W=Fs=Fl4,F=ma”.

错误原因 本题有两个难点,许多考生不能突破.第一不理解“轻杆”意味质量为零,这与考生平时练习中常见的两体模型有很多不同,不掌握这种理想模型的处理方法.第二是大部分考生由于没有能分析出小车的运动过程、建立出物理模型,所以感觉此题无从下手.

点评 本题选取生产实际中常用的装置为背景,意在引导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试题模型新颖,物理内涵丰富,突出考查考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是选拨优秀学生的好题.由此可见,中学生对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即物理建模的能力还比较差,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陌生情境的分析、物理建模的指导.

反思 这两题给人的感觉并不难,但考生在考试做题时困难之大、错误之多、得分之低,出乎教师和命题者的意料,笔者经思考,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导致情境看不懂,不能建立物理模型,问题无法解决.给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带来如下几点启示: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虽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物理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不自觉的走上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老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感悟和升华,不能完全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解题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是机械模仿,接受的知识和方法是片面的、单一的、苍白的、僵硬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师生交流.有一位名人说得好“告诉我,我不会记住;演示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明白”.课堂上教师应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探索氛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阅读、思考、讨论、尝试、练习等探究活动.要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学”的“饥饿感”.该学生做的事教师绝不插手,更不“越俎代庖”,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好循环轨道.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教师绝不能以“自卫”的本能而回避、压制、排斥,而应接纳、鼓励,因为学生的“异类信息”往往孕育着创新的火花,是教学相长的最佳契机.否则就是“入宝山而空返”,学生出错不怕,就怕教师没有处理错误的办法.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而“审题”能力是学生解题过程中最根本的一项能力.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由于信息给予量大大增加,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升学压力,导致题海战术盛行,而忽视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对待学生的错误不是从审题的根本上找原因,而是马马虎虎给予纠正,使得学生在审题方面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①读题时只注意给出的数字或字母的条件,对一些叙述性的文字视而不见(如光滑、绝缘、恰好、最终等);②由于物理试题较长,学生在阅读时没有耐性,再加上不注意隐性条件和临界条件及干扰条件,结果就掉进题目设置的陷阱里;③不习惯画草图,碰到一些抽象的、过程比较繁杂的题目就缴枪投降.

平时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第一步寻找关键词,除注意给出的数字或字母的条件外,对叙述性的文字也要关注,广泛联想,弄清题目中所涉及的现象和过程,正确还原物理模型;第二步画草图,它直接影响解题效果;第三步寻找重要条件,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分析临界条件等;第四步与物理知识对接,将题目所给的条件与所学的物理知识相对接,准确无误地应用物理理论解决物理问题.

(3)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培养综合素质的襁褓.让思维训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插上翅膀,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当下的首要任务.注意用好以下几种方法:①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中尝试训练.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并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②在鼓励学生质疑设问中尝试训练.清朝一位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问之重要.“疑”不要停留在自己心中,有疑则问.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拓宽思维.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自主学习能力.③在启发学生无尽的想象中尝试训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想象切合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课堂上用开放性的情境,为学生思维的展开提供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思维放开,纵横驰骋,然后进行合理想象、科学想象等方面的训练.想象以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为基础的,课堂上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时候,会有“山重水复疑有路”的感觉,这时教师要善于凝聚学生的点滴想法,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耐心启发、诱导、“铺路搭桥”,以暴露分析的思维障.

猜你喜欢

弹簧小车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追车
积木小车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如何求串联弹簧和并联弹簧的劲度系数
去修理厂
弹簧路标
胡克定律与测力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