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物理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

2015-02-02唐辉明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5年1期
关键词:加速度物体高中物理

唐辉明

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有意义的构建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对于高中物理学科而言,如何促进知识有序的生成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思考,望能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中心,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高中物理课堂亦不例外.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生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高中物理概念抽象,思维要求高,如何做到以生为本呢?如何促进物理知识的自主生成呢?这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课堂情境是构建物理生成性课堂的方法之一.

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导学案向学生大致介绍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一些时间接触和熟悉新知识.情境要“实”,即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相联系.实践证明,学生处于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景中,其探究欲望更容易被激发,有助于问题的发现和新问题的提出.

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力的分解”时,我做了如下设计让学生去体验并发现问题:用一根细线串一把大锁(或一串钥匙),然后用两手指提起线的两端,再逐渐增大两手指间的距离(将细线慢慢拉直),两手指有何感觉?线的张力如何变化?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和经验?

当然,情境的创设要以教材的内容设计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修改,通过创建最佳的课堂环境,激发所教班级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出发点,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际教学中发现学习困难和智力差一点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比其他学生少得多.

二、优化提问的语言和方式,促进学生思考

1.注重“提问语言”,深入浅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物理教师要将抽象的物理教好,提出问题时必须尽力锤炼好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充分体现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物理课程理念提出,高中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思维是大脑对文字及符号进行组合和推理

,主要反映客观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最为本质联系.因此提问必须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通过有效的问题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通过问题语言的锤炼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将物理概念的认知用于辅助解题,学习活动的核心趋近于分析、归纳物理现象和解决问题,同时运用数学表达式进行相关问题的运算与处理,实现将思维能力与教学目标、概念以及思想进行整合,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适当拆分,搭建思维平台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物理问题难,这时怎么办?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不同和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必要的拆分,或者重新组合,将大、难的物理问题拆分成小的问题串或题组,然后进行课堂提问,同时还要重视提出的问题的艺术性、迁移性、创新性,巧妙的设置提问问题可以带动学习气氛,让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让学生的思维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例如,“加速度”对于学生是难点,与之相关的且容易混淆的概念有多个,怎么办呢?直接抛出概念,学生势必难以理解,为此我在教学中设置具体的情境,细分问题,给学生搭建思维平台,有效串接知识网络.

情境:一辆小汽车用时10 s,速度从零增加到30 m/s;一架飞机用时10 s,速度从零增加到60 m/s;高铁用时300 s,速度从10 m/s加速到60 m/s.

(1)通过数据分析三者加速性能有什么不同?

(2)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计算出中小汽车、战斗机、高铁列车的加速度.

(3)上述三种交通工具“最终哪个速度最大?”“哪个速度变化大?”“哪个加速度大?”.

(4)对下列各种说法进行判断,并请说出判断依据.

A.物体加速度大就是说物体运动得快.( )

B.加速度大的物体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大.( )

C.物体加速度为3 m/s2,即该物体速度变化为3 m/s.

( )

D.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

三、鼓励学生自主体验研究式学习

1.深度挖掘实验的作用

物理现象和规律跟人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依赖于一块黑板和一只粉笔,还要多做一些物理实验,它可以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生动化,不仅使学生的印象深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这里所说的物理实验,包括学生参与的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做,亲身体验一下,那样效果会更加理想.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做好教材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存在的错误想法创造新的、更有说服力的实验.如:讲弹力的存在时,因为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但不是每个形变学生都可以观察到,所以他们认为有些物体可以发生形变(比如:橡皮筋),有的物体不能发生形变(比如:石头).为了纠正学生这个错误观点,使形变更加明显,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在坚硬的玻璃瓶内装满有色液体,再用带有玻璃细管的塞子塞紧.教师用力挤压瓶子外壁时可以观察到细管内的液体上升(下降)现象.

演示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观察特点.

2.专题研究,授之以渔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笔者认为,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例如,人教版必修1中的“牛顿第二定律”,必修2中的“向心力公式”等规律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生自己通过分组实验,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测量数据,比较,研究,得出实验的结果,总结物理规律.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知识,亲自动手,这样就达到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了方法.

猜你喜欢

加速度物体高中物理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走出“加速度”理解的误区
高中物理实验
加速度新题型精析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向心加速度学习一卡通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