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发展及传承策略

2015-02-02李彩英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全球化

李彩英

摘 要:工笔重彩画产生于中国,且在隋唐时期到达巅峰,而之后因水墨画的兴起,工笔重彩画一度没落,而其在日本却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缺失。全球化趋势下,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工笔重彩画重新被人们所认知与接受,且取得了极大发展。文章以此为基点,总结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探讨当代工笔重彩画意象传统缺失的根源,总结其传承策略。

关键词:工笔重彩画;色彩改革;全球化;意象传统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23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6-0121-03

The Development and Succession Strategies about Contemporary Meticulous Heavy Color Painting in China

LI Cai-ying

(Art Institute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ng 030600 ,China)

Abstract :Meticulous heavy color painting originated in China, and it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But due to the rise of chinese ink painting, meticulous heavy color painting was declining. However it has been a great development in Japan, this had to say it was a a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e demand for art exhibits diversification trend, meticulous heavy color painting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by the people, and it has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s. For this reas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meticulous heavy color painting, explores on the root of the lack of contemporary meticulous heavy color paintings imagery tradition,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 heritage strategy.

Key words :graphic design; art education; innovation thinking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概述

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历史久远,从远古时期至今已经几千年历史,且因每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其发展可以概述为开端与发展、兴盛与没落、复兴三个时期。

(一)开端与发展

据历史考证,重彩画最早出现在远古时代的彩陶与岩画艺术中,而且考古发现也为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物佐证。到战国时期,工笔人物画开始走向快速发展之路,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且大量在壁画及器物中出现。到达汉代,工笔重彩画开始步入了成熟期,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幅彩绘帛画,这是中国重彩画的第一幅完整作品,工笔重彩画从装饰画走向了独立。

(二)兴盛与没落

在汉代,一些墓葬里出现了大量的画像石、砖,其中不乏彩绘壁画,比如洛阳出土的稀罕卜千秋墓壁画、山东东平出土的西汉-东汉墓室壁画等,其均为天然矿色物绘制而成。汉朝之后的三百多年发展后,隋唐时期的重彩画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比如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等等,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是当代人无法企及的,同时敦煌壁画成为了我国重彩画发展的又一高峰。

唐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全盛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特别是工笔重彩画的发展,可谓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之后随着水墨画的兴起,工笔重彩画开始逐步走下坡路,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经典的工笔重彩画作品可谓是凤毛麟角,这种技艺虽然被淡化,但是并没有因此消亡,这也算是中国工笔重彩画之幸。中国近千年的美术史几乎是一部水墨画发展史,工笔重彩画近百年的发展也并不顺利,因为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美术史发展举步维艰。

(三)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发展终于迎来了新的时期,工笔重彩画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他们继承了中国工笔重彩画的优良传统,但是因思想的局限性,绘画语言探索还远远不足。直到“八五美术思潮”之后,中国工笔重彩画画家开始积极探索重彩画的发展,并且从日本及西方国家汲取营养,从而出现了一批工笔重彩画的新锐力量,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走上了复兴之路。

二、中国工笔重彩画意象审美特征

正如金捷中先生所言:“中国画先有工笔后有写意,而写意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工笔。它们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画体。却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写意艺术观和一个共同的意象艺术方法。这一根本特征使中国画成为有别于任何写实艺术、抽象艺术、装饰艺术的艺术,而自立于世界绘画之林”。也就是说,中国绘画之精髓便是写意,而工笔重彩画的出路也正是对于意象化艺术的发展,工笔重彩画是具有意象的艺术方法与审美特征的。工笔重彩画中,意象由“意”与“象”组成,两者相互融合,和谐共生,中国工笔重彩画是通过“立象”来“尽意”,因此有其独立的形象性,而这种形象性同时是建立在某种意念的表达上。中国工笔重彩画中的“象”不再是现实的物象,不是一种严谨的物象呈现,而是一种具有典型的情感特征,服务于情感表达的基础上进行的物象的加工。endprint

中国工笔重彩画的意象审美特征是一种结合情感的物象转变特征,是贯彻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首先从创作构思入手,工笔重彩画并不是为了描绘而描绘,而是为了表现而描绘,是一种有感而生的创作行为;其次,创作中的形与线、色彩、空间感知等都有着其独特的意象性,因此中国工笔重彩画不会着重考虑远近的透视,形体的比例,色彩的繁杂等问题,而是单纯从“意”出发,塑造“象”的特征。

三、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审美意象的缺失

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受到了西方及日本艺术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写实艺术的影响,这就导致工笔重彩画的意象传统的不断缺失。

(一)以价值取向的西方化为基础

建国后,我国曾一度对“旧文艺”进行了压制,倡导写实主义,导致中国画中传统意象的丢失,而文革期间更是对艺术造成了极大创伤,“85美术思潮”又是以反传统为主旨,从而导致中国画意象传统遭受多次冲击。进入21世纪,西化的影响已经到了顶峰,中国自身文化价值的缺失也到了低谷,几乎当代的每一位画家都会受到素描等西方教学体系的影响,导致中国当代画家的价值取向存在极大的西化倾向。

(二)意象观察的缺失为起点

中国画建立在意象观察的基础上,因为只有通过意象观察才能塑造出意象造型,意象观察是一种情感化的观察方式,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这与西方绘画的理性思维格格不入,在面对自然物象的时候,首先要有主客体直接的互动,是一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观察。而受到西化思想的影响,中国当代画家更加重视构图的合理性、空间的表现性、与绘画的精确性,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意象观察的发挥,意象观察的手法也逐渐在当代艺术家创作中消失。

(三)意象色彩观的消亡为表征

中国工笔重彩画强调色彩的运用,特别是一些原始色彩的运用,这种色彩运用是服务于意象情感表达的,而非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因此其色彩应用非常灵活、多变。而西方色彩观念与教育体系的引入,导致工笔重彩画的色彩发生了一些变化,当代画家的色彩观越来越理性,与中国传统的“随类赋彩”格格不入,而且当代很多画家对中国传统色彩观甚至表现出不理解的态度,这最终导致意象色彩观消亡。

(四)意象传统全面退缩为结果

正如前文所述,意象观察不复存在、意象色彩观逐渐消失,这导致了意象传统的方方面面开始退化,当代工笔重彩画画家重视西方及日本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而将工笔重彩画发展为一种技艺,而非一门学问,形成各种范式,而非随心所欲,这严重阻碍了意象传统的表达,严重阻碍了中国工笔重彩画的良性发展。

四、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传承策略

我国当代工笔重彩画意象缺失较为明显,而且中缺失是因为西方艺术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也是双向的,在其淡化重彩画意象性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在不断发表变化的,而且呈现出曲折上升的特征,中国工笔重彩画同样如此,因此只要我们做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传承,其复兴之路将不再遥远。

(一)注重画材的改善从新的画材中寻找意象表现

现代工笔重彩画相比于传统的超越主要体现在画材的改革上,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重彩画笔有很多种,比如排笔、滚筒、刮刀等,而颜料也从单纯的矿物颜料扩展到油画、丙烯等多种颜料,技法同样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些相比于传统工笔重彩画,可谓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画材的改善给我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传承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增强了画作的视觉效果,更能满足当代人的多样化需求。当代工笔重彩画画家应当悉心研究这些画材的改善,然后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化表现,继承中国传统重彩画的精髓的基础上运用全新的手段,去表现情感。

(二)注重技法的融入在新的技法中丰富意象表现

技法的丰富给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崛起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重彩画意象传统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学习各种表现技法,推陈出新,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表现技法,增强工笔重彩画艺术的表现力。

其一,以描线的丰富运用及拓展为基础。描线是工笔重彩画的精髓所在,不论是传统的重彩画,还是当今的重彩画,都离不开描线为基础的塑形。当今国际上常用的工笔重彩描线除了传统的十八描,又有了一些新的手法,另外线的表现形式也有了丰富的变化,比如用线的疏密、粗细、长短与曲直去表现画面的内涵。

其二,染的手法不断扩展。传统工笔重彩画的染称作普通晕染,则当今工笔重彩画的染则可以称作是特殊晕染,当今重彩画由“三矾九染”发展到当今的各种特殊肌理处理方式,从而使得工笔重彩画有了更加浓厚的时代感。我国工笔重彩画画家有必要借鉴西方及日本各种先进的肌理处理方式,融入到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创作中去,用更加丰富的晕染方式就创造更加多样的形式,创造出更具感染力的作品。

(三)注重色彩的创新在新的色彩中深化审美表现

工笔重彩画的主体便是色彩,而我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发展突破口也正是色彩,特别是在物质生活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及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审美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的今天,这就要求当今的工笔重彩画画家不仅需要在造型上,还应在色彩上寻找新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其一,对色域进行必要扩展,中国传统工艺重彩画主要采用矿色与部分植物色,而当今的色彩已经不再局限在这几种,而是有了水彩、水粉、丙烯色等多种色彩,对此,当代画家不应当拒绝这些色彩的引入,而应当活学活用,增强我国工笔重彩画发展。

其二,以感知为基础的色彩表现。工笔重彩画追求的是一种神韵的呈现,是一种高于自然的表现,是人们对事物真实感受的直接表达,因此在创作中,我们无需刻意写实,而应当寓情于景、借物抒情,以感知为基础进行色彩表现的创作,而不拘泥于形式。

其三,注重丰富创作的设色技法。设色不应局限于常用的一些方式,而应当尝试运用厚涂。堆积、喷洒等多种方式,从而丰富画面的色彩效果,在此基础上,提高个性思想的传达,提升作品的表现力。endprint

其四,以色调创新为原则的和谐用色。绘画的最高境界是用色彩去感染受众,因此画家都很重视色调的搭配,注重自身作品的品味。相比于其他元素,色彩更能体现情感,塑造已经,而色彩搭配是色彩情感的基础,因此情感的表现建立在优秀的色彩配合上。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画家应当注重色调的搭配,从而以此创造更加和谐的意境美感,提升其作品的整体品位。

(四)注重题材与风格的创新在审美表现中注入时代元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时代背景的影响,绘画更是如此,当今的工笔重彩画同样需要从时代中汲取营养,在作品中融入时代元素。

其一,注重创作题材的时代性。中国工笔重彩画的传承并不是一种对传统历史的写照,而是通过继承传统的技法与元素,去表现当今人们的生活,表现当代的时代特征。新时代工笔重彩画的创作不仅仅是山水花鸟,而应当在生活中取材,针砭时弊,用真挚的情感去表现时代精神,讴歌现实生活。

其二,注重创作风格的装饰性。当今的工笔重彩画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正是这种影响,工笔重彩画的应用范围才得以扩展,而这种扩展大大提高了工笔重彩画的知名度,也为这门艺术注入了时代元素。我们在创作中应当与时俱进,种种情感的表达,同时让作品更加贴近自然,增强其装饰性效果。

五、小结

工笔重彩画是中华民族的辉煌,特别是隋唐时期达到了全盛,这个时期的工笔重彩画是任何国家或者时代不可比拟的,但是随着水墨画的兴起,工笔重彩画在中国一度没落,而西方及日本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传承中国工笔重彩画需要从其审美意象入手,在把握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我们不妨借助一些新技法、新材料、新形式去大力发展当代工笔重彩画,这不仅是传承之需要,也是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王雄飞,俞旅葵著.矿物色使用手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张导曦编著.现代重彩画金属箔表现技法[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

[3]刘红.浅论现代工笔重彩画色彩语言的变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4]刘智勇.工笔重彩画的意象传统与当代传承[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5]吕长娟.浅议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色彩变革[J].艺术教育.2008(01).

[6]罗霞.浅谈现代高等教育中的重彩画[J].中国成人教育.2007(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新形态呼之欲出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对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什么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编读往来
中国的拥抱如何温暖全球化(观察家)
过度全球化
全球化遇阻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