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 贵在有效
2015-02-02陆晓燕
陆晓燕
摘 要: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课堂的巨大变化,表面热闹、形式多样、充满活力,但课堂实效缺乏。结合新课程基本理念,从生动和
趣味课堂语言的应用、多样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探究思维的激活三个方面对如何打造活力课堂,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进行再
思考。
关键词:生物课堂;实效;再思考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的教法,新的学法,教师和学生激情满满,课堂教学表面精彩纷呈。但透过这些“充满活力”“热热闹闹”的课堂,冷静下来,反思一下,总觉得我们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形式上的精彩,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令人
质疑。
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的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此可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理念中,最为核心的一点是要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以及善于学。因此,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教师需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倾力打造活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有所得”。以下,是笔者近几年教学实践的一些思考。
一、打造活力课堂,提高课堂实效,需要有生动和趣味的课堂语言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教学语言必须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是,要想让生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生物学教师还必须采用生动性和趣味性的课堂语言,将课本中抽象的
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理论通俗化,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谚语来引出一些基本概念:“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说明了生物的应激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生物的条件反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明生物的捕食现象;“作茧自缚”指出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再如,教师可以自己归纳一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零散的知识点。“甲携一两本单色书来”(记忆人体内的8种必需氨基酸);“新铁臂阿童木们”(记几种常见的微量元素);“我喜欢,我选择,我开着车把你拉进来或者送出去,以保证我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用来说明主动运输的特点及所需条件——能量、载体)。我们还可以采用打比喻的方法,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时,可以把第三道防线比喻为“部队”,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脾等)就是“军营”,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等)就相当于不同种类的“士兵”,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等)自然就是“武器”。依靠这样的“部队”,我们的机体就会把绝大多数入侵的病原体吞噬、消灭。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作为教师,要用扎实的基本功,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善于去挖掘和发现这样的例子,最终用来服务我们的教学,达到新知识构建的目的。
课堂语言的生动风趣可以使本来较为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进而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浓厚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打造活力课堂,提高课堂实效,需精心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情、境和谐统一,从而达成某种境界或氛围,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生活。
1.巧用教材中的问题探究,创设导入情境
在新教材的设计中,每节课开始都有一个“问题探讨”栏目,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问题情境,但有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往往难以入题,故对其只能选择性用之。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一节,“问题探讨”展示的是一张“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通过该项检查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是否正常,这些内容学生平常有听过、见过,甚至亲身体验过,只是还不太清楚其中的原理,因此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高,整节课情绪饱满,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可见,一个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2.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去挖掘情境素材
在生物课的情境创设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或事件。比如,一个小故事(萧伯纳与邓肯关于遗传学问题的不同看法);一句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个常见的动作——屏住呼吸(亲身体验CO2的调节如何进行?);甚至几张图片,都可能在学生的心中激起千层浪。
实例一: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红杏出墙、黄山迎客松、向日葵”等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吟诵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葵花朵朵向太阳”等这些优美的诗句,由此引出“向光性”这种现象和“向光性”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
实例二:《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一节,我们以一首古诗《秋夕》营造了唯美的意境之后,又给学生讲述了萤火虫“死亡拥抱”的“凄美”现象。学生兴趣十分浓厚。我们抛出一个问题:什么可以让萤火虫发光呢?再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对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可以说,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能促使我们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生物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心弦被拨动,自主意识和求知欲望被激活,自然融入课堂,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学业上的丰收。endprint
三、打造活力课堂,提高课堂实效,要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能暴露学生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妙用生物科学史,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生物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巧妙地利用科学史教学,既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科学史的内容进行加工重组,尤其是教材中的结论性知识,更需要教师事先查阅大量资料,把这些知识转化为适合在课堂上探究的小问题,创设一种探究氛围,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同时,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被充分激发,课堂精彩不断,活力四射。
2.人物扮演,体验科学探究精神
在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三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对“资料分析”和科学史的教学上多次尝试探究学习的方法。比如,在“酶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分析上,采用人物扮演的方式,让一些学生来扮演科学家,去体验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值得学习的精神。“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步步设疑,引导学生尝试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去发现,去想方设法揭开生物奥秘,让学生体会到:探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克服重重困难,但同时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3.巧设问题,深化学生的探究训练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为例,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首先展示几张图片(红杏出墙、黄山迎客松、向日葵等),引导学生观察后思考:“这些植物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学生:弯向一侧生长),随即引出“向光性”的概念。再次设疑“植物向光性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胡乱猜疑,教师及时给出正确答案:与植物体内的一种激素——生长素有关。“生长素是什么?生长素是如何被发现的?生长素有何作用?”随着问题的呈现,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迫不及待地想与教师一起重温这段历史。水到渠成,教师缓缓拉开“大幕”,以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考,带领学生一起体验了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多位科学家的胚芽鞘向光性实验。
(1)达尔文在胚芽鞘向光性实验中观察到什么?设计的实验能体现什么原则?
(2)用锡箔纸分别对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下部作遮光处理,胚芽鞘直立生长和向光弯曲生长,说明感光部位在哪里?对该现象的出现,你们能提出怎样的假设?
上述两个问题能帮助学生认识:①科学家(如:达尔文)异于常人的地方就是他们能注意到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并能设计巧妙
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研究,而不是凭主观臆测来解释。即科学重视实证。②巧妙的设计离不开细致的观察,正确的分析方法(将一个整体分成几个部分,研究各自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和科学的原则的应用(对照原则)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3)詹森在尖端和下部之间放上琼脂块,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仍然向光弯曲生长,这说明了什么?如果放上的是玻璃片,结果又将如何呢?
(4)拜尔的实验是在黑暗中进行的,胚芽鞘仍然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生长与光有无必然关系?该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大家能否尝试设计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证明该结论?
(5)温特的实验借鉴了前面哪位科学家的思路?课文所示的“温特实验示意图”是否严密?如果不能,还需要对实验进行怎样的改进?
这三个问题在课文提供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是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锻炼的好材料。是属于“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类型的问题。因此,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6)研究表明,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具有极性运输的特性。请大家借鉴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尝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个结论(提示:参考课本49页技能训练)。
该问题是对科学家探究历程的延续,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实该结论,给学生的感觉是:自己正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接过科学家的接力棒,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新的科学高峰攀登。所以积极性非常高。学生经过分组讨论,相互启发,交流心得,最终设计出多个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教师及时给予了肯定和赞赏,学生的自豪、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打造活力课堂,提高课堂实效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要让生物课堂焕发出魅力与生机,让学生对生物课产生“钟情”与“期待”,需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事实上,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锻炼的同时,教师的素质也必然得以提高,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我们自然也乐此
不疲。
参考文献:
[1]陈国平,魏为焱,余文森.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师报,2006-06-13.
[2]陈东兵.“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中的问题设计[J].生物学教学,2008,33(1):28-29.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