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资源系统思考提升认识

2015-02-02胡晓彤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胡晓彤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时间跨度大、史实内容多,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教版教材中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三个子目,分别是“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如果教师只介绍各项制度从汉至元的演变,学生就无法明白各项制度为什么发生变化,甚至会误以为几位统治者通过制定几项制度就决定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走向,从而难以真正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决定运用系统思考的艺术,带领学生在熟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制度演变的原因和过程,揭示其隐含的核心线索,从而深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系统思考的艺术实际上在于看清复杂细节背后的、能发生变化和产生变革的结构模式。系统思考不仅不是忽视细节,而是将复杂的细节组织起来,使它变成一种连贯的“故事”,从而揭示问题的起因,找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要将零碎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体系较为完整的资源。

选官、用官制度内容比较复杂,又是高考的重点内容,放在这节课上讲解时间会比较仓促,因而放到下节课更合适。

一、架构知识框架,形成整体感知

要想探察历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就必须深入到制度本身,选择某种制度的关键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所以,教师要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教材中提到的中央与地方机构设置的演变内容,然后制作表格,让学生依次填出每个朝代的制度及影响,从而使学生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系统学习奠定基础。

二、整合背景资源,促进系统思考

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梳理,学生就大致了解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距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如果教师只强调中央和地方机构、官制的变化,学生很难通过具体的史实得出其演变的原因。所以,教师要提供客观、真实、符合逻辑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感知其变化。

1.君权与相权——中央行政制度(丞相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师可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出也。 ——《后汉三公年表》序

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资治通鉴》

请学生思考:影响中央官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从材料中,学生可以得出影响因素是:①防范宰相专权,加强皇权;②规范政务处理程式,避免决策失误;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不足的缺陷。

2.中央与地方——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师可出示材料: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上(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分镇藩服,…… ——《元史》

材料四: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行矣。——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

请学生思考:影响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分析材料可得出:①吸取前朝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针对当时面临的问题,根据需要调整;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治。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的、前人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因而政治制度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在继承和发展中创新、演变。

三、揭示演变特征,提升思维能力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是对秦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影响了明清的政治制度,因而它对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非常关键。在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原因及过程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应引领学生总结其演变特征,揭示其演变规则,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教师可出示以下两段材料,并请学生思考: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假如我们将君主专制的加强片面地理解为君主权力的膨胀和不受约束,那么以后的王朝相比秦朝已经几乎没有“加强”的余地。事实上,以后的王朝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在保证君主高度集中权力的前提下维护君主专制政权长久、稳定的统治。为此,必须认真协调与各种政治力量、社会力量的关系,在权力行使上容纳一定的合作、调节和制约因素。

材料二:王家范从旅美学者杨联陞先生的《明代地方财政》得到启发,认为,集权与分权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向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

由此可见,对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君权不断强化、中央不断集权,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与效能,既要避免分权,又要避免过度集权,这体现出了张弛有度的政治智慧。

由于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专题”的结构,对于一些时间跨度大、史实内容多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搬教材结构进行教学,不仅会时间仓促,而且效果也不好。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复杂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找出隐含在内容背后的线索和规律,提高学生历史认识的境界。

注:本文是笔者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课堂教学的视角》(课题编号:D/2011/01/111)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从课标视角反思教学误区——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