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让中国传统文化回归

2015-02-02许尧尧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阅读传统文化图书馆

关键词:阅读;传统文化;图书馆

摘要:阅读是学习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图书馆通过实施一系列阅读引导策略,不仅可以发挥阅读的魅力,而且能唤起传统文化的回归。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2-0040-02

收稿日期:2014-10-29

作者简介:许尧尧(1981-),重庆图书馆馆员。1引言

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通过阅读,能吸取知识的营养获得技能,唤起内心的真情实感,净化浮躁的心灵达到精神愉悦。 阅读意味着改变,通过阅读能够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民族。阅读关乎着个体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阅读则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面对外来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怎样通过阅读强化文化认同并唤起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2.1传统文化的落寞及其原因分析

概括而言,文化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它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着历史的生命和灵魂。目前中国的文化乃至总体文化土壤迅速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危机会如此迅速加重?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当前,人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是那些跟不上时代潮流、学之无用的东西。②现实中,在商业文化、速食文化、网吧、卡通、动漫、娱乐、歌影星、名牌的强力冲击下,这些充满浓厚文化味的东西更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③一部分人拿陈词滥调、旧文化旧糟粕说事,把中国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精华也一并摈弃,没有辩证地看待问题。④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缺乏关注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如快餐文化般易让人接受,但也绝非是想象中那样艰涩难懂。事实上这反映出长期人文滋养的缺乏。一是功利性误导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二是物质化利益的追逐,湮没了传统文化的本性;三是多元文化的冲击。

2.2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

著名哲学家胡绳先生说过:“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这说明在物质文化发达的今天,人文精神尤其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上的精神文明至关重要,更不能丢掉传统文化的“根”。在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来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都致信祝贺。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说的,应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目前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这意味着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十分强烈,而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阅读。通过阅读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国际阅读协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3什么样的阅读能让传统文化回归

根据不同的目的,阅读分为不同的层次:①浅阅读。即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阅读。如在咖啡厅里翻翻杂志,掌握各界最新动态;在公园里读读报纸,了解快速资讯;在地铁公交车里用手机看看论坛新闻等。在全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选择阅读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互联网更是为浅阅读带来了便利条件。浅阅读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基本已经在大众中普及,但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即阅读只停留在文本的言语层面,而对于文本更深层次的含义却不去挖掘。②功利性阅读。即以考试、升学为目的的阅读。这类阅读以教辅书、试卷等为阅读对象,是一种为了阅读而阅读的状态,在学生中十分普遍,但易产生书呆、书奴,缺乏人文精神。③个性化阅读。即根据兴趣爱好、以拓展创造为目的的阅读。这类阅读突出自主选择,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由于资源良莠不齐,必须加强自身辨识力。④深阅读。即以沁润心灵、修养身心为目的的阅读。有人总结深阅读有三种境界:文字的阅读、精神的阅读、生命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这样的阅读承载着人类文明和历史积淀。显而易见,深阅读是让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方式。

4阅读与传统文化

4.1阅读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这里的阅读主要指深度阅读,它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阅读对于文化传承而言,要提升到更高的层次——阅读素养。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认为,不仅要强调阅读者能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意义,还要强调读者应具备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以此满足目的需求的能力,故于阅读后加以“素养”一词,简而概之,阅读素养就是一种能力。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所(PIRIS)认为:阅读素养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能力。古人说开卷有益,阅读就是向人类传递优秀文化,在熏陶感染中,主动自觉地继承民族精神,让民族文化血液流淌不息。

4.2传统文化是构筑阅读文化功能的基点

传统文化是构筑阅读文化功能的基点。关注、倡导、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目的是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人文情怀。构筑传统文化与阅读活动的对话,使阅读成为学习、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和总体生成的文化过程,以此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因此,阅读不再仅仅是获取知识、解答问题等能力的机械操作过程。石中英先生在谈到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时指出:“阅读与研读书本对我们的教育大有益处,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关注阅读的文化功能。”

5图书馆的阅读引导策略

许尧尧:阅读让中国传统文化回归许尧尧:阅读让中国传统文化回归阅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说明一个道理:阅读能让传统文化回归。公共图书馆肩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提高国民素质的重担,它是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为大众开启了阅读的大门,造就了阅读的天堂。巴金先生在参观了新建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后,题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散布知识,散布生命。”这也充分说明了图书馆扮演着传播文化与人文精神的重要角色,具体来讲就是要求人们:寻根、觅源、铸魂,把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于普通大众,让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阅读应该是主动的过程,而读者的主动与图书馆的阅读引导分不开,这也是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具体表现。图书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免费的空间资源、良好的阅读环境、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施等,图书馆应利用这些优势,对读者进行正确的阅读引导,使他们充分感受阅读的魅力。endprint

5.1营造宁静阅读氛围,让读者愿意静心读书

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这个故事描述了以钱思公为代表的读者们的普遍读书状态,那就是坐着去深阅读,读需要思考和用心灵感受的;躺着去个性化阅读,读自己喜欢的。图书馆之所以被称之为殿堂,是因为有历史、有精神、有文化,而这些能给读书人带来宁静致远之感。图书馆安静、温馨、舒适的环境,不仅能留住读者的脚步,而且能促使他们忘记墙外的纷繁与浮躁,用心品味阅读带来的精神满足感。

5.2增强读者传统文化意识

阅读不是简单的识文断字、娱乐消遣,也不是带有目的性的查询阅读。阅读之法在于: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技巧,并赋以理解、表情、神态、声气等阅读境界。传统文化不应普通地迎合大众,它有别于当今淡化的文学,但传统文化也并不是想象中那样晦涩难懂,因此,图书馆应开展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推广活动来引导读者的兴趣。①书评。书评是对书籍的再次思考与加工。书评这种品评高下、指点得失、发幽阐微的功能,对指导大众阅读、深入理解作品、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大有益处。优秀的书评对原著而言是极好的宣传和引导,多推荐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优秀书评,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②讲座。图书馆在举办传统文化的讲座中,应发挥好讲座立体化的优势,将内容展现得丰富有趣。比如重庆图书馆第659期的讲座《传统文化与人生学养》,在讲座开始前有15分钟的茶艺和古筝表演;第665期的《三国演义的悲剧人物》,在讲座开始前有10分钟的川剧变脸表演,变脸的角色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③读书会(读书沙龙)。这一形式能促进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④图书推荐。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站、展板、各个阅览室的座牌等,向读者推荐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图书。

参考文献:

[1]朱峻薇.公共图书馆与少儿阅读[J].图书与情报,2010(2):11.

[2]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J].北京大学学报,2008(11):156.

[3]蔡红,唐秀瑜.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深度选择[J].图书馆,2007(3):42.

[4]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0,198.

[5]袁枚.中华生活经典:随园食单 [M].北京:中华书局,2010:7.

[6]邓红巧.刍议图书简评工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5):21-27.

(编校:周雪芹)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传统文化图书馆
图书馆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