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重症手足口病伴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护理与观察
2015-02-02董艳周文亮孙爱丽
董艳 周文亮 孙爱丽
68例重症手足口病伴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护理与观察
董艳 周文亮 孙爱丽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病变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6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对其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护理及健康教育, 密切观察病情, 注重生命体征监测, 及时对症支持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65例患儿治愈出院, 2例自动出院, 1例死于肺出血。结论 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护理及健康教育, 密切观察病情, 注重生命体征监测, 及时给予药物与对症支持治疗,能治愈绝大部分重症患儿, 促进疾病的恢复。
重症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护理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传染病, 常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型), 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等部位的疱疹, 属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但少数可发展为重症病例, 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引起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等,病情危重, 进展迅速, 死亡率高[1]。商丘市某医院传染科收治大量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经积极治疗, 加强护理, 密切监测, 绝大部分患儿治愈出院, 获得宝贵经验,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商丘市某医院传染科2011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共收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68例, 其中男47例, 女21例, 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6岁9个月, 平均月龄(24.6±7.2)个月, 其中<3岁患儿59例, ≥3岁患儿9例,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精神差、嗜睡、惊厥、肢体抖动、呕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1.2 治疗方法 密切观察病情, 积极监测各项指征, 加强护理, 早期发现重症患儿, 尽早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顺畅,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给予人工被动免疫治疗, 应用丙种免疫球蛋白, 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 同时配合降颅压、抗病毒、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
1.3 护理
1.3.1 密切观察病情 大部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处于手足口病的Ⅱ期或Ⅲ期(心肺衰竭期), 病情变化快, 进展迅速,因此特别要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①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每30分钟测量1次呼吸、脉搏、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等体征;②详细观察患儿症状的变化, 体温是否继续升高, 精神状态, 有无呕吐, 肢体抖动情况, 有无嗜睡、昏迷的情况;③监测各生化指标的变化, 如血糖、血常规、血气分析等指标;④对患儿的出入水量、输液量、饮食、尿量、便量作好记录[2]。能够通过护理措施处理的情况, 给予相应对症处理,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及时报告临床医生, 为抢救危重患儿争取时间。
1.3.2 发热护理 本文重症手足口病患儿68例均有发热,且无固定热型, 发热可导致脑组织代谢率增加, 耗氧量增加,使脑缺氧加重。中枢性发热体温较高, 通常表现为高热, 且不易退热。对发热患儿主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①限制活动,卧床休息, 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 衣物要宽松, 注意保暖, 多饮水;②体温>38.5℃的患儿采取物理降温, 温水搽拭腋窝和皮肤暴露部位, 头部用冰袋降温或戴冰帽降温, 并认真观察降温效果;③给予药物退热, 给予锌布颗粒、布洛芬混悬液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等药物处理;④对高热患儿,可给予冰毯机降温, 并采用冬眠疗法;⑤加强体温监测, 发热时每30分钟测量1次, 不伴发热时每2小时测量1次, 注意体温变化, 还要加强心率、呼吸率的监测, 注意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避免高热惊厥抽搐的发生[3]。
1.3.3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护理 本文68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病变, 通常为脑膜、脑脊髓膜、脑实质、脑干炎症损伤, 临床表现为头痛、肢体抖动、肌阵挛、呕吐、反应欠佳、嗜睡、昏迷和抽搐等症状。给予甘露醇脱水, 避免颅内压升高;抬高头部, 促进血液回流, 输注液体要均衡,速度不易过快;及时退热处理防止高热惊厥, 一旦出现惊厥给予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处理, 加强护理, 增加陪护, 注意观察;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精神的变化, 仔细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及呕吐的性质, 监测呼吸率、脉搏、血压的变化, 防止脑疝的发生,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临床医生。
1.3.4 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的护理 在研究中, 19例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3例出现肺出血。患儿采取头高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低流量吸氧, 改善心肺功能药物。呼吸功能不能改善者给予机械通气, 19例患儿采取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采取呼气末正压给氧, 及时吸痰, 能提高肺泡内氧分压, 减少渗出, 增加功能残气量, 能够有效改善缺氧。注射甲氰吡酮等改善心血管功能药物, 增加心肌收缩力,扩张小动脉血管, 减小心脏负荷, 改善心脏功能。密切监测有创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 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气道管理, 及时雾化稀释痰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湿化气道, 避免刺激黏膜诱发干咳, 合理应用抗生素, 预防气道感染。
2 结果
68例重症手足口患儿中, 65例治愈出院, 2例自动出院,1例因出现并发症神经源性肺水肿引发肺出血死亡。
3 讨论
手足口病病程可分为疱疹性咽峡炎、神经系统受累、心肺衰竭和恢复期四个阶段, 且各阶段为连续过程, 不易分辨。神经系统受累阶段的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可发展为脑炎、脑脊髓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 病程发展迅速, 死亡率高。因此,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需严密观察精神状态、意识情况、瞳孔大小、前囟张力、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4]。护理工作者应重点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如体温、脉搏、呼吸率、血压、血糖、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对重症手足口病伴有神经系统病变的患儿应高度警觉, 及时给予药物处理, 对症支持治疗, 早用丙种球蛋白, 做好随时机械通气的准备, 并做好其他并发症的处理, 防止疾病进入心肺衰竭阶段, 一旦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 患儿预后通常欠佳。另外, 加强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工作, 分泌物与排泄物及时消毒处理,做好入院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 对疾病恢复和传播的阻断有着重要意义。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迅速, 不易发现, 容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应注重病情观察,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强调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 及时给予药物与对症支持治疗, 可愈绝大部分重症患儿, 促进疾病的恢复。
[1] 刘春峰, 熊小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诊治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18):1377-1380.
[2] 隋美丽, 马晓梅, 段广才, 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验室指标的判别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35(4):504-508.
[3] 周慧琴, 江冬.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20):74-75.
[4] 洪源, 王玉珍, 张双.中医药辨证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30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1):185-18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1.162
2014-12-03]
476100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传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