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耳胆脂瘤的64层螺旋CT听小骨VR重组及其临床意义

2015-02-02查潇逸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胆脂瘤乳突中耳

查潇逸

中耳胆脂瘤的64层螺旋CT听小骨VR重组及其临床意义

查潇逸

目的 了解中耳胆脂瘤的64层螺旋CT听小骨容积再现(VR)重组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中耳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 将获取的数据输入ADW4.3工作站, 予以听小骨VR重组处理。结果 49例患者中9例(18.37%)锤骨前突破坏, 5例(10.20%)砧骨短脚破坏, 7例(14.29%)镫骨及锤骨完全破坏, 7例(14.29%)砧骨完全破环, 21例(42.86%)仅部分锤骨破坏。结论 针对中耳胆脂瘤患者而言, 强化64层螺旋CT听小骨VR重组, 可掌握中耳胆脂瘤听小骨破坏程度与部位, 指导临床早期治疗, 值得临床积极推广与应用。

中耳;胆脂瘤;多层螺旋CT;听小骨

胆脂瘤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病变,易诱发听小骨破坏, 引起耳聋, 严重情况下, 极其容易出现硬膜外脓肿,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 在临床上, 该病多予以手术治疗, 术前予以CT检查, 可对听小骨受损程度进行准确评价, 对选择手术方式及预后判定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意义[1]。为了深入探究中耳胆脂瘤的64层螺旋CT听小骨VR重组及其临床意义, 本文主要对本院49例中耳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中耳胆脂瘤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 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有关临床诊断标准[2], 均经手术后病理确诊, 多表现为骨质破坏、角化上皮脱屑、上皮细胞堆积, 均伴有耳内流脓史、乳突化脓性炎症, 存在腥臭味、传导性耳聋, 经耳鼻喉科检查提示伴有鼓膜穿孔, 其中男35例, 女14例, 年龄22~68岁, 平均年龄 (45.68±5.93)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设备:GE lightspeed VCT ct99;扫描条件为:140 kV、200 mA;层厚:0.625 mm;层间隔:0.625 mm;螺距比:0.531∶1), 进行原始轴位图像采集。随后, 将获取的数据输至ADW4.3工作站内,予以图像多平面重组, 并从软件所携带的特殊元素出发, 辅以跟踪功能, 进行听小骨VR重组。最后, 从三维立体VR图像出发, 对听小骨破坏程度、部位进行判断。以上工作均由有经验的资质医师(2名以上)进行。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听小骨VR重组处理结果。

2 结果

在49例患者中, 锤骨前突破坏9例(18.37%), 砧骨短脚破坏5例(10.20%), 镫骨及锤骨完全破坏7例(14.29%), 仅存在部分砧骨体, 砧骨短脚、长脚均完全破坏, 经观察发现砧锤关节窝不复存在。同时, 砧骨完全破环7例(14.29%), 锤骨外侧突、砧骨长脚破坏, 锤骨柄、锤骨头呈变形状态, 砧锤关节完全融合, 另部分锤骨破坏21例(42.86%), 镫骨、砧骨处于完整状态。

3 讨论

中耳主要处于内耳与外耳间, 主要涵盖咽鼓管、鼓室、乳突小房、乳突窦, 而听小骨则处于鼓室内, 包括三块:砧骨、镫骨和锤骨。三骨呈连接状态, 处于前庭窗与鼓膜间, 构成了一个稳固的杠杆系统。据有关研究证实, 胆脂瘤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 能形成角蛋白, 于上鼓室、中耳、岩尖、乳突聚集鳞状上皮而构成, 其中中耳多为独立生长, 对骨质三维上皮结构具有吸收作用, 多由基质外层、基质、囊内容三种成分组成, 多数患者均伴有中耳炎[3]。

近几年, 据国内外研究资料提示, 针对中耳胆脂瘤诊断而言, 多层螺旋CT在迷路、听骨链成像方面等更具优势, 其空间、时间分辨率较高, 最小层厚可达0.625 mm, 观察细微,尤其是在听小骨重建等方面, 能有效提示听小骨破坏部分及程度[4]。在原始轴位、矢状位、冠状位重组图像上, 中耳胆脂瘤多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 多处于乳突区、鼓窦、鼓室, CT值处在30~50 Hu间, 伴有胆固醇结晶较多时往往呈脂肪密度。于鼓室内, 气腔隙逐渐变小, 甚至消失;乳突呈蜂房样结构, 后期演变为一个大腔;蜂房间隔缓慢消失, 听小骨消失或移位;蒲氏间隙呈扩大状, 周围骨壁遭到破坏;上鼓室侧壁、鼓室盾板显现吸蚀样损害, 乳突窦、乳突窦入口呈扩大状, 岩鳞板逐渐消失;冠状位重组后观察到鼓室盖遭到破坏, 软组织肿块侵入鼓室, 鼓膜结构完全消失。据有关报道表明, 针对胆脂瘤型中耳炎而言, 听小骨破坏率高达100.00%, 而国内研究发现, 其发生率占83.90%[5]。本文研究提示, 所有患者听小骨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情况, 二维图像多体现为砂砾样骨结构, 考虑到其存在局限性, 故应用64层螺旋CT技术, 经VR后借助其重组功能可清晰观察听小骨结构, 并对其破坏程度进行准确评价。通常而言, 正常情况下, 听小骨经VR重组后放大图像后与解剖图谱基本吻合, 可观察到锤骨前突, 详细分析砧骨体、锤骨头、锤骨柄构成的关节, 往往呈融合状态, 并能显示出砧骨长脚、短脚与镫骨头、长脚构成的关节。针对病变耳内听小骨VR重组效果而言, 多因破坏程度而异, 这与本文研究结论吻合。

在临床上, 掌握听小骨破坏程度与部位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 于术前, 予以听小骨VR重组后能显示听小骨毁损程度, 指导手术治疗。针对其做法而言, 当重建后显现镫骨完整, 但砧骨、锤骨完全破坏时, 可借助自体乳突骨或库存听小骨等研制成小窝, 置入镫骨头上, 另一端连接鼓膜, 构成听骨链;当听小骨呈全毁状态, 底板固定性较好, 则可推行听小骨全切除术;当镫骨较为完整, 锤砧关节具有良好的固定性, 但砧镫关节出现破坏, 可将锤骨头、砧骨取出, 于锤骨柄与镫骨间接上自体砧骨。

综上所述, 借助64层螺旋CT后处理功能, 对中耳胆脂瘤患者的听小骨进行重建, 可清晰观察受损听小骨, 评价其毁损程度, 指导患者早期治疗,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1] 全勇.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蜗神经管及听骨链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山东大学, 2012.

[2] 赵东旭,牛玉军,盛玉杰,等.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慢性中耳乳突炎的诊断价值研究.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4, 23(1):56-59.

[3] 罗实,刘兆玉.640层螺旋CT显示胆脂瘤型中耳炎听小骨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8(1):19-23.

[4] 邢桂荣,赵盛,王利东.64层螺旋CT诊断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的临床应用.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2, 17(S2):315-317.

[5] 相丽,郑穗生.64排128层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对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术前评估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 26(5):24-2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1.036

2014-12-11]

450000 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胆脂瘤乳突中耳
中耳流脓、头痛眩晕……警惕胆脂瘤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获得性中耳胆脂瘤基础研究进展
如何治疗中耳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潜水员中耳气压伤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乳突线边沿细节的观察与识别
乳突导静脉管的HRCT表现
小耳朵怎么会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