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术教学与立德树人
2015-02-02邵伟德刘小萍
邵伟德++刘小萍
摘 要:运动技术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仅仅停留于纯粹的运动技术教学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提高体育教学的层次,把运动技术教学与教书育人结合起来,通过运动技术教学实施“育人”功能。本文通过对运动技术学习的意义、立德树人的含义等方面的认识,理解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品德的内涵、意义与策略等问题,并进行举例分析。
关键词:立德;运动技能;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2-0021-04
中央十七大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而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对“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它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那么,什么是“立德树人”?它的本质就是要求我国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
“立德树人”主要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而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具体学科,理应也贯彻这个指导思想,即在传授学生运动知识、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注重“育人”,以德为先、以德为本,这是学理上的要求。而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实施“以德为本”的体育教学、如何理解“教书”(运动技术教学)与“育人”的关系、“运动技术教学”育人功能的特殊性是什么、如何通过“教书”(运动技术教学)达成“育人”目标等问题,成了本文的问题意识。
一、体育课如何“教书”?——运动知识与运动技术教学
一个看似简单,但很少有人去追问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知识、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体育看体育。人生在世,为的是什么?自然是幸福而快乐地生活着,若疾病横生、烦恼不断、贫困饥饿,那么,这样的生活质量是很低下的。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要使自己能幸福而快乐地生活,我们认为,至少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个持续的健康身体;二是,要有一个善于调节的良好心态;三是,要有一个不断调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三个基本条件中,我们特别提出了一个带有“动态”的定语:持续的、不断调节的。这是因为任何状态都是一时的,并非永久的,要保持与维护以上三种良好的状态,必须要有一个主动调整意识,并经常运用它,才能使自己的良好状态得以延续、持久。
在以上三个基本条件中,身体健康是一个基础条件,也是一个首要条件。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国内外许多教育家、思想家都已有专门的论述与名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再赘言。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如何能使青少年学生的身体保持一个持续的健康状态。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至少要理解以下几个学理上的问题。
首先,青少年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需求是出自他们内在的需要还是学校、家长与社会对他们的外部要求?这个问题直接涉及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力。如果我们把青少年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说成是他们内在的需求,那么,这样的论断难免有些表面化。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基本是无意识的,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身体也是人的一生之中最好的阶段,即使学生身体有一些痼疾,在生长发育阶段,也会被快速的身体发展掩盖起来,因此,青少年儿童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基本是无意识的。此时,我们的教育对策主要不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理论上的说教,而是把身体锻炼的意义、价值等理论方面的教育替换成让学生参与运动实践、体验运动乐趣,这样才能通过事实说话,让学生通过运动实践体会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其次,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依然很严重,学生在各主科学习中压力很大、课外休息时间与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各类课外辅导班层出不穷,这样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也是导致长期以来青少年学生体质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育需要深化改革,在外部环境方面减少对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再次,在青少年学生体质不断下滑的原因之中,学校体育开展不力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我们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无法逃避的责任。反观我国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历史,我们的确做得不够理想:教学低水平重复;十四年的体育,学生学而无获;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等等。这些贬义看法并非空穴来潮,而是现实的真实反映。因此,我们需要深刻的反思与总结,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内在动机,把运动技术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只有通过来自学生内心对运动的喜爱,才能有效落实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进而养成运动习惯,最终实现终身体育,为一生的身体健康提供持续性的保障。
在重申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及其策略之外,我们还需要理解“实现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的主要手段——运动技能”的作用与性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途径很多,有优生优育、营养保健等,其中运动是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促进方式,而要实现运动健身的目标,运动知识与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各种运动项目技术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运动技术教学”环节,使得广大中小学生通过“运动技术教学”习得至少2项运动技能,并经常参与运动实践,养成运动习惯,促进身体的持续性健康成长。而“运动知识与运动技术教学”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教书”。
二、体育课怎样“育人”?——通过运动技术教学媒介
“立德树人”中的“树人”是一个教育终极目标,与“育人”同义,其意思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在“树人”过程中,“德”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那么,什么是“德”?首先,根据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德”的本意是“顺应自然”。进一步追问,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春夏秋冬。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在思维行动时,不要刻意去追求得失,不要机关算尽,而要顺应自然规律。结合教育领域,“德”的含义可理解为:(1)道德与品行;(2)恩惠、恩德;(3)仁爱、善行等。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社会制度下,我们不仅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要关爱别人、给人恩惠、多做善事,并且好事不留名、居功不自傲等,即处理好社会关系,使自己与他人和谐共处。
其次,结合体育教学领域,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体育教学中的“德”。由于体育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因此,我们暂不论教师教之“德”,先讨论一下什么是学生学之“德”。学生学之“德”主要来自于外部的要求:有班级对学生个人的要求、课堂教学对学生个人的要求、体育竞赛对学生个人的要求、小群体对学生个人的要求等,在班级教学过程中,这些外部要求要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使得学生能自觉遵守与自动维护。总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德”来自于两个方面:他人对自身运动规范的要求、集体对学生的运动规范要求。这些规范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做到:尊重对手、奋力竞争;精诚合作、相互包容;等等,我们把学生这些学之德简称为“品德”。
再次,为什么要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进行“品德”教育?众所周知,运动技术学习过程涉及了两个方面的事:一是学生个人的学习与收获;二是学生与他人之间如何合作学习及共同竞赛。在学生个人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由于体育学习的内容是陌生的、生活中不常见的,因此初学阶段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错误,对于这些问题、错误、困难,是放弃还是坚持,这就牵涉了学生意志力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努力学会运动技能,但也有不少学生采取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方式应付了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不仅影响运动技术教学进度与效果,还关乎学生的学习动力、态度、能力培养与发展;另外,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自我学习与练习之外,必然要与周围的同学发生联系:观察模仿、互帮互助、合作竞赛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就不是个人的事了,而是与他人的学习密切相关,若同学在某些方面需要你的帮助,你是助人为乐还是袖手旁观;当同学帮助你时,你是欣然接受还是拒之千里;当运动竞赛过程中,你是违反竞赛规则赢得胜利还是宁可输球依然维护规则。这些不同的运动技术教学情境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与选择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克服学生不良的“品德”,使学生不断地、和谐地融入班集体教学之中,同时,良好的、优秀的品德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水平,也会促进运动技术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体育教师如何通过“教书”实现“育人”?
以上我们分别讨论了体育教学中的“教书”与“育人”,那么,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通过“教书”实现“育人”目标。我们认为,要实施这个过程,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学生“品德”培养计划;二是,落实教师“品德”影响计划。
(一)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品德”培养计划
要搞好这个计划,可分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明确体育教学中学生“品德”教育的含义、内容与目标。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分析,该内容应该属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范畴,而在之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属于“思想教育”范畴。那么,怎样把“品德”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呢?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因为如果不把“品德”目标纳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之中,那么体育课堂教学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目标,且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内容相互交叉、重复。根据体育学科的性质、结合“品德”内涵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内容,我们认为,“品德”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个人的品性,它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目标相吻合。个人品性主要是指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拼搏,胜不骄、败不馁,善于调节情绪的心理素质。一方面,运动技术教学的本质特征是身体练习,而身体练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运动技术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运动技术教学存在着各种以胜负为结果的竞赛活动,这些活动会给学生形成各种压力:一种是面对强有力的竞赛对手,是退缩还是勇于面对;另一种是面对输赢的结果,是骄傲还是谦虚。不同的选择决定了学生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活动自有内在的要求,那就是体现“更高、更强、更快”的奥林匹克精神,要把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活动的要求接轨,需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二是,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它与学生社会适应目标相吻合。集体合作精神主要是指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和平相处、善于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素质。身体练习与运动竞赛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同时还关乎他人的事,如在分组教学中,当同学出现动作错误时,你是否积极主动帮助同学或乐意让同学帮助自己,决定了你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同时,运动竞赛活动需要学生遵循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如果学生不能遵守体育竞赛规则,那就要受到裁判的相应惩罚;另外,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之间必然会有一些心理上的意见与矛盾,而室外的各种身体练习与竞赛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活动,其间存在大量的学生身体之间的接触与碰撞,这种特殊的人际交流活动是解决学生之间隔阂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因此,运动技术教学要求学生在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个人运动能力的同时,关爱身边的同学,互帮互助,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化解人际之间的矛盾。
第二,根据班级学情,结合运动技术教学内容特点,做好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中的育人目标预设。如上所述,品德目标可与心理和社会适应目标相结合,但这只是理论层面的设想,要把这个问题落到实处,还需要根据教学班级的学情,如某班级学生纪律较差、个人主义色彩浓厚,那么就要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预设中有意识地纠正这方面的品德问题;如某班级学生意志力薄弱,那么在教学预设中就要有意识地改变教法,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另外,还要结合运动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预设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其中集体性运动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赛的意识;个人项目有助于发展个人的意志力;难度较大的运动技术项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克服困难的素质,具有竞赛特点的运动项目有助于培育学生公平公正的精神。
第三,在运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真正落实与实施育人环节。以上两点要求只是纸上谈兵,还谈不上真正的实践。有很多教师,在教学预设环节做得很好,头脑中也有育人的意识,但一到教学实践环节,还是以纯粹的运动技术教学为主,忽视了身边发生的育人过程,这是常见的现象。因此,要真正实施运动技术教学的育人过程,不仅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而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要落到实处,并有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保障,这样才能在“教书”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标。
(二)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品德”影响计划
实施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教师职业道德”。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教师应做到爱国守法、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廉洁从教、关爱学生、遵守公德、团结协作、严谨治学等。结合体育教学领域,由于体育教学是在室外并以身体练习作为媒介的特殊教育活动,因此,体育教师的“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我们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着装整洁、阳光热情、富有活力、态度和蔼、严格幽默、公平公正、和谐相处等。以上这些内容有些是对一般学科教师的职业要求,有些则是专门针对体育教师行业的,如着装整洁、阳光热情、公平公正等。总之,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榜样,必须自我先行,努力提升自身的品德涵养,这样才能有效实施“言传身教”的过程,才能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最终实现运动技术教学的育人目标。
要搞好这个教师“品德影响”计划,体育教师除了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等所有教师都具有的职业道德的基础上,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第一,着装整洁,每课必穿运动服装。首先,学生每课身穿运动服装,这是体育课堂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作为起到榜样作用的教师,如果自己没有以身作则,那么,对学生的要求也只是一句空话。当然,体育教师基本上都知道上课身穿运动服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也会做到以上要求,但也有一些体育教师,这些方面不是很重视,有时穿着便衣便裤就上体育课,这是绝不允许的;其次,保证运动服装的整洁性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将有损于体育教师的形象。
第二,备课充分,提前做好场器布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基本常识。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理应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同时,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体育教师提前十五分钟左右做好场器布置工作,这个工作特别重要,它直接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转,也是有效预防体育课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提前到场,检查体育课堂教学所用器材与场地的安全性,特别是一些体操类项目教学,需要仔细检查如单杠、双杆、跳箱等器材是否损坏、破旧、松动等,同时还要做好场地与器材的设计工作,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既保证安全性,又有更多的乐趣。
第三,富有爱心,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也应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兼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基于以上认识,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班级全体学生,体育教师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关注与喜爱那些体育学习进步较快、表现较好的学生,忽视那些体育学习进步缓慢、自由散漫、运动困难的学生,否则就算不上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第四,公平公正,妥善处理课中常规。体育教学实践就像一面镜子,在体育教师处理课堂教学各类事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言行一致、处事公正。如在“表扬与批评”过程中,不能只表扬学习成绩好的,更要表扬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但进步较快的学生;不能只批评那些“调皮捣蛋的坏学生”,也要批评那些体育成绩突出、但经常违规的学生。特别是在体育竞赛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按竞赛规则进行裁定,不能加入各种情感因素,否则学生的内心必有抱怨情结。因为体育活动具有“公开”的特点,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都会毫无保留地表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果教师的裁决不符合运动竞赛法则,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言行采取怀疑的、甚至是否定的态度,长此以往,教师的榜样作用就会降到最低点,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第五,知识丰富,做到教法灵活多变。体育工作者经常被认为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群体,当然这是长期以来世俗的偏见,但这种偏见也不是空穴来风。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的体育教师,要完全纠正这些世袭观念,就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言行直接影响着下一代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样要有一颗经常学习、终身学习之心,不断丰富科普知识、专业知识。如果自己所知还不如学生所知,那么教师就失去了威信与魅力。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的一种特殊技能,在一般的情况下,体育教师掌握的运动技能可以教上一辈子,这个特点也容易养成体育教师不求上进的坏习惯,但这并不能成为“偷懒”的辩解理由。体育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丰富自己的大脑,运用广博的知识去影响学生、运用多变的教法去活跃课堂氛围。
第六,技能高超,时刻反馈指导学生。众所周知,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的特殊的本领,而运动技能的展示是体育教师在学生中建立良好形象、树立威信的一个重要路径。掌握多样化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的分内之事,如果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较差、错误百出,那么,可想而知,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差的。相反,如果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超群,那么,一下子就可以征服学生,在学生中建立非常好的形象,从而有利于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当然,仅靠“运动技能”展示去吸引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教师的其他魅力。另外,有了高超的运动技能作为铺垫,体育教师反馈与指导学生身体练习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学生对老师也有了更多的信赖,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更为通畅,关系更加和谐。
四、案例分析
(一)1500米长跑,半途而废的学生
1.案例
在体育课长跑项目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甚至还有的学生在长跑过程中半途而废,没有跑完全程就放弃了。
2.分析
如何对待这种现象,能否及如何在该项目中实施“育人”?这是这个案例中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首先,产生上述现象是正常的,其主要的原因有:一是,因为“长跑”是一个需要学生克服生理极限的运动项目,很多学生总是“谈跑色变”;二是,这个运动项目枯燥乏味,总是围绕田径场跑,显得单调无趣。因而在这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以排斥的心理对待。
其次,这个运动项目的教学对于促进当下学生体质健康是重要的,其理由有:一是,长跑具有很高的运动健身价值,特别是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具有独特的作用;二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不断下滑,其中心肺功能指标的下滑特别明显,因此,青少年学生的心肺功能急需加强;三是,长跑项目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测试内容。
再次,面对长跑过程中半途而废现象,我们需要实施“育人”过程。以下是实施育人过程的几个参考方法:方法之一是利用班级学生集体的力量。在学生出现生理极点,难以坚持的时候,可以组织班级学生进行鼓励、加油,激发学生坚持到底的意志力;方法之二是利用教师的力量。在学生出现困难、即将退离场地时,老师可以亲临学生身边进行跟跑,鼓励学生坚持跑完全程;方法之三是对半途而废的学生进行课后个别教育的同时,进行全班集体教育,提示学生在参与困难较大的运动项目学习中,需要具备克服困难的意志与战胜困难的决心。
当然我们在这个运动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不一定千篇一律地绕着田径场跑,在不测试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教法与形式进行教学,如绕着校园跑、设置障碍跑等,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对耐久跑的兴趣以及教学效果。
(二)课中运动竞赛,违反规则的学生
1.案例
在小学体育课堂后半程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安排了一个接力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热情很高,气氛热烈,争夺胜利的积极性很强。但在每一次比赛过程中,总是有一些学生不遵守竞赛规则,如还没有等上一个学生到位击掌就开始起跑了、还有的学生没有跑过指定的标志线就往回跑了,等等。几次下来,比赛前期情况还好一些,违规的学生少一些,但后期比赛中违规的学生就明显增加了。
2.分析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期班级没有形成较为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从而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学生纪律较为松散,这也是体育教师教学前期缺失“育人”的结果;二是,运动竞赛活动的紧张性而引发的原因。因为运动竞赛涉及了各组学生的胜负,因此,学生一定会尽全力争取比赛的胜利,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可能忘乎所以,导致违规行为;三是,有的学生为了比赛的胜利故意违规,并形成了负面的“榜样”作用。
对于比赛违规现象,我们不能看之任之,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育人”。因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运动竞赛规则的权威性、失去了公平公正性,同时也容易养成班级不良的风气。其中育人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在比赛过程中及时制止学生的各种违规行为;二是,一组比赛结束之后提醒违规行为的学生;三是,课的结束部分进行小结,提示学生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必须遵循竞赛规则。总之,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执行者与课堂常规的维护者,有责任与义务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实施“育人”过程。
(三)感人的一幕,无效的“育人”
1.案例
在一节小学三年级的体育课上,教学内容是前滚翻,老师在课的后期安排了一个“前滚翻-快速跑-捡起地上的呼啦圈穿过身体-跑回队伍”的接力竞赛。由于呼啦圈的位置没有设置固定的标志区(当然这是一个失误),因此,在前几次的竞赛过程中,学生们无意之中把呼啦圈挪到离队伍越来越近的位置。这时,A组的一个女生刚跑出去之后,A组接下来的一个女生,突然跑到前面,把呼啦圈挪回原先放置的位置。
2.分析
以上这个例子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真实一幕,这一幕真是令人感动,多有素质的学生啊,她为了维护比赛的公正性,把已挪位的呼啦圈重新放回原来的位置。然而,作为一名现场执教的体育教师竟然对如此感人的一幕无动于衷,白白失去了一次大好的“育人”机会。这位老师如能在竞赛结束时或课后小结时,充分利用这感人的一幕作为育人的手段,其效果将是巨大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竞赛规则何谈其公正性,正是由于竞赛的公正公平性,体育运动才吸引了全世界各民族的人群参与其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遵守竞赛规则是他们无知,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耐心劝导,及时制止与纠正,而对于一些自觉、自动遵守竞赛规则的学生,更应作为典型与榜样给予表扬和称赞,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运动竞赛的公平性,使得体育竞赛更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