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无形资源获取动因分析

2015-02-02魏涛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资银行

魏涛

摘 要:近年来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不仅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展开了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而且“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布局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在出海方式上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海外并购的模式。基于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和对银行业竞争实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须立足获取优势无形资源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 中资银行 国际化经营 无形资源获取 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6-0013-05

一、引 言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步伐开始加快,一些中资银行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与外资银行同台竞技。过去中资银行一般是采取在国外新设机构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然而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外资银行市值的缩水和去杠杆化经营方式的转变,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案例日益增多,其中工商银行的海外并购活动最为活跃,2008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对澳门诚兴银行、加拿大东亚银行、泰国ACL银行、美国东亚银行和阿根廷标准银行等外资银行的收购[1]。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整个经济的命脉和血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增强了各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实体经济的国际化经营必然要求为其提供服务的银行业跨国发展,同时银行业的国际化也会进一步促进实体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巨额外汇储备为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则为中资银行出海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也成为推进中资银行走出国门的重要引擎。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打造跨国经营的金融服务机构。总之,在国内因素和国际环境的双重驱动下,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已呈现出加速的趋势,而作为进军国际市场手段之一的海外并购也越来越多地被中资银行所采用。

近年来,伴随着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实践,我国学者对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动因进行了研究,但是很少有学者基于优势无形资源获取的视角来进行解读与分析。本文立足于中资银行获取优势无形资源的视角,来探讨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以期对中资银行下一步国际化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中资银行与国际上先进银行在无形资源方面的差距

构成我国商业银行主体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原来的专业银行通过商业化改革演变而来的,而大部分全国性的股份制和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则是由一些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通过改制或重组而成。与此同时,尽管近几年中资银行加快了国际化经营的布局,但是从境外业务收入与境外机构数量占比两项指标来看,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如汇丰、花旗等银行)相比仍然比较低,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国家控股的“国”字背景,地方政府对全国性或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掌控,以及国际化起步较晚且大多以境外新设机构的方式“出海”的现实,使得中资银行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相比,在无形资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归纳起来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户资源基础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自主知识产权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的瓶颈制约。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专利发明方面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但与美国和日本等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11年我国从专利数量上来看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但是时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的田力普却表示:与发达国家的高精尖专利相比,我国的专利更多属于改进发明。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服务的实体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经营状况。中资银行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内,所服务的客户大多数为国内企业,目标客户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和在高精尖技术方面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实力的提升。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4年第6期2014年第6期(总第192期)魏 涛: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无形资源获取动因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实践为例

(二)国际化经验欠缺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先进发达国家已先后掀起了五次银行业并购浪潮[2],而我国商业银行则基本上置身事外。花旗银行在1997~2008年的11年间,共先后发起了20余起跨国并购,而我国所有商业银行在1998~2009年间实施的跨国并购案例仅有15起,中资银行中跨国并购活动最为活跃的工商银行,在此期间实施的并购也仅有5起[3]。与全球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跨国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晚且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的经营与发展则处于起步阶段,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比较欠缺,把中资银行打造成全球性国际化大型金融服务公司的征程任重而道远。

(三)网点海外布局不尽合理

从网点布局来看,目前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港澳和亚太地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机构网点数量仅占35.7%,在非洲的机构网点数量占比最少。尽管港澳与亚太地区与我国地理位置较近且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近性,有利于中资银行海外业务的开展,但是却不利于我们学习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与运营模式。同时中资银行在非洲地区机构网点的布局现状,也难以适应我国与非洲地区经贸合作关系日益广泛的发展趋势。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注重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机构网点的布局,但是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在发达市场布局相对薄弱的现状[4]。

(四)企业文化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中资银行大多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控股,行政色彩比较浓厚,“官本位”思想严重,中资银行企业文化中带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中资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等高层领导一般由政府任命或委派,在经营决策过程中“一言堂”的现象比较普遍,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地发挥,公司治理机制有形无神;社会背景与人脉关系在员工的职位晋升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用人机制与职业发展平台构建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五)国际化人才不足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体系缺乏竞争力和对优秀员工的吸引力,薪酬体系在设计上未能充分向创新型高端人才倾斜,一些优秀员工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也感到很渺茫,中外商业银行在待遇方面的差异导致一些中资银行业务骨干的流失。中资银行推进国际化在人力资源储备上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外资银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资银行主要缺乏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则的战略型人才;二是能够针对不同顾客的需求设计创新金融产品的技术性研发队伍。

三、中资银行国际化与无形资源跨国获取

优势无形资源不仅能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而且也是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各种类型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不仅具有无形性的特点,而且由于银行业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同质性较强,其竞争实力的提升更多地依赖于智力资本等无形资源的投入。因此,与一般的工商业和服务业相比,商业银行对优势无形资源的依赖性更强,优势无形资源在促进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方面所发挥的功能更为显著。

面对开放环境下日益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资银行必须尽快促进自身无形资源的优化升级。然而,无形资源的积累具有长期性,其存在形式又具有隐默性,其价值创造功能的发挥更具适配性,中资银行要克服在无形资源方面的薄弱现状,就需要借助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通过对国际上先进银行优势无形资源的借鉴吸收与消化创新来实施赶超战略。

(一)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实践剖析

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实践可以分为内向国际化与外向国际化两种类型。一方面,我国政府以开放的胸襟允许外资银行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并积极鼓励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通过这种内向国际化的行为,在“与狼共舞”的同时“以狼为师”[5];另一方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过后中资银行也纷纷走出国门,通过海外并购和在国外新设机构的形式开展外向国际化行为。站在中资银行的角度,内向国际化行为是中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和我国的政治法律与文化环境下所进行的竞争与合作,而外向国际化行为则是中资银行走出国门融入更广阔的国际舞台的过程,是中资银行更高层次的国际化实践。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本土以后,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可以作为一种外部的压力,增强中资银行提高经营效率和综合竞争实力的紧迫感,进而督促中资银行进一步改善公司治理,对业务流程重新进行再设计;同时在与境外战略投资者股权合作的过程中,中资银行力图以资本为纽带引进国外的先进经营理念、运营模式与产品创新技术,也就是所谓的通过“引资”达到“引制”和“引智”的目的[6]。国际上先进的经营理念、战略投资者良好的运营机制以及创新技术都属于智力资本的范畴,其实质都是优势无形资源,中资银行内向国际化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借助于“引进来”的举措不断提升自身无形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中资银行的弱势状态还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出海跨国经营,才采取了“引进来”的国际化举措来逐步获取自身所需的无形资源。但是能不能把内向国际化过程中获得这些优势无形资源消化吸收,真正促进自身竞争实力的提升,中资银行还需要通过外向国际化行为来获得另一项优势无形资源,那就是在国际化环境中进行跨国运营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中资银行内向国际化的行为具有模拟国际经营环境的意图,而近年来中资银行外向国际化之所以能够提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内向国际化行为对优势无形资源的积淀。

(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动因的理论解读

无形资源的构成比较复杂,根据其存在的形态和发挥作用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诸如会计知识、库存技术等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外显性的无形资源;第二个层次具有中等程度的独立性和外显性,或者要么具有较高程度的隐默性,要么具有较高程度的适配性,如国际分销网络、生产经营模式、市场知识、国际化运作经验等;第三个层次则同时具有较高程度的隐默性与适配性,如品牌、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与客户关系等。第一个层次的无形资源由于独立性较强,且其功能的发挥也无需借助于其它无形资源的配合,因此中资银行可以采用市场交易的方式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第二和第三个层次的无形资源往往内嵌于其它的有形与无形资源当中,且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其它无形资源的配合。因此,中资银行要成功地获得就需要借助于国际化经营,通过企业内部市场来实现转移与扩散[7]。

近年来,理论界与实业界大多把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定位于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降低交易成本、客户追随、配置剩余资源寻求多元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基于无形资源的相关理论,可以对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动因重新进行解读。

首先,国际化经营战略是中资银行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是一种全局性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构思,这种智力资本理所当然地应归为无形资源的范畴。同时中资银行追随客户到海外经营既是在维护客户关系,又是在海外开辟国际销售网络。

其次,中资银行通过在海外增设机构网点,可以把原来需要通过代理行办理的支付结算、汇兑往来等业务通过自身的网络方便快捷地进行处理。商业银行节约交易成本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发挥自身机构和网络的规模效应,中资银行机构网点的国际化布局实际上就是对其分销网络这项无形资源的扩容和升级。

再者,在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将国内过剩的流动性资源投向海外寻求多样化的发展,尽管目的是企图在海外通过混业经营进行分散化投资以降低风险,但是这种组合投资的实现则需要通过获得在国外的经营牌照来实现。中资银行通过中国银监会和东道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审批到海外进行经营,实际上就是为了寻求海外经营许可权这样一项优势无形资源。

最后,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优质客户资源是中资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基础,合理布局的机构网点是增强自身服务功能的保证,而智力资本这项无形资源的投入以及由此而催生的科技创新则是促进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源动力。人才是智力资本的承载主体与科技创新的推动者,中资银行进行国际化经营,也是基于自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海外优秀人才的吸纳这一动机,因为这样可以尽快弥补自身在国际化人才储备方面的不足。

四、基于工商银行国际化实践的分析

目前我国进行国际化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当属中国银行,但是近年来工商银行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却呈现出后来者居上之势。1998~2011年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案例共计22起,其中仅工商银行一家就发起了11起[8]。工商银行近年来海外进军的步伐可以说是中资银行国际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因此,本文以工商银行国际化的实践为例来剖析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动因。

从内向国际化方面来看,2006年工商银行引进了美国运通、德国安联集团和美国高盛集团三家战略投资者,引进境外资本共计37.822亿美元,三家来自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战略投资者共持有工商银行10%的股份。其中美国高盛集团在投资银行、证券交易与财富管理等业务领域具有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经验,工商银行引入高盛集团的目的是为了在非借贷产品的开发、资产管理与投资银行等业务领域寻求支持;德国安联集团则是欧洲最大的综合性保险与资产管理公司,工商银行的意图是要学习其在保险与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美国运通公司是一家全球最大的独立信用卡公司,其发行的运通卡以高水准的服务而享有较高知名度,工商银行主要是想在银行卡业务领域与其进行广泛的合作。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工商银行引进三家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是为了积累混业经营的经验这一无形资源,为下一步投资经营的多元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对方在产品研发与不良资产处置以及银行卡运作方面的技术,降低研发的时间成本和所面临的风险,尽快缩短与国际上领先的金融机构在技术这项无形资源上的差距。

从外向国际化方面来看,工商银行出海经营的推进线路是“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在推进国际化的模式上从以自主申设方式为主向新建与并购并重的方式转变。2011年工商银行已基本上完成了在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洲主要国家的机构网点布局,并开始进军美国市场。2012年7月6日,工商银行在历经将近1年零6个月的谈判和审批程序之后,最终以1.4亿美元的对价完成了对美国东亚银行的收购,持有了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份达到了对其的绝对控股,这标志着工商银行获得了进入美国市场的通行证。

对于工商银行外向国际化的动因,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认为,任何经济实体都难以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银行业通过国际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营可以减轻一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进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9]。从无形资源的视角来看,工商银行外向国际化进程中定位在亚太与欧美的思路和机构布局,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在亚太和欧美进行经营的许可证。通过拥有了在国外进行经营的牌照这一优势无形资源,工商银行就可以在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进行组合投资,进而达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国外机构网点的国际化布局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服务网络这一无形资源的规模效应。根据在海外业务经营的类型与特点,工商银行开发出了海外综合业务处理系统(FOVA),以标准化和高效率的服务把遍布海外的分支机构通过全球一体化的科技平台有机地连成了一个整体。通过收购美国东亚银行,工商银行不仅获得了在美国开展零售业务的牌照,还拥有了美国东亚银行在美国的13家分行,使自身的服务网络覆盖到了华人比较集中的加利福尼亚和纽约等地区,把优质客户资源与机构网络两项无形资源有机地对接了起来[10]。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银行业,其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具有无形资源的特征,而且其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优势无形资源支撑。中资银行在优势无形资源方面与国际上先进的跨国银行存在的差距,使得中资银行需要逐步增加优势无形资源的数量并不断提升无形资源的质量。而无形资源积淀的长期性和存在形态的隐默性以及彼此之间的适配性,又需要中资银行借助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通过内部化的方式来借鉴与吸收国外的优势无形资源,并进一步促进无形资源的消化吸收与优化升级。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具体意图尽管可能是多元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可归为获取优势无形资源的动机。

(二)建议

首先,中资银行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应将内向国际化与外向国际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在本土与外资银行竞争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等内向国际化方式,逐步借鉴和吸收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外资银行的优势无形资源;同时还要在“走出去”进行外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在内向国际化过程中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等国际金融机构建立的合作关系,争取与主要发达国家实现对等程度的开放。

其次,中资银行应充分发挥新设机构与海外并购两种国际化模式的联动作用。在稳步推进外向国际化进程的实践中,中资银行要以在海外新设机构积累的跨国经营经验为依托,逐步推进海外并购业务的进展;同时还要注重把在海外并购获得的优势无形资源通过内部化移植到新设机构中来,使这两种外向国际化行为在优势无形资源方面实现共享。

再者,国际化布局要以优势无形资源为导向。鉴于欧美等先进发达国家优势无形资源数量较多、档次较高的状况,中资银行在外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向发达市场和金融中心延伸,以便尽快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加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好地吸收与获得先进发达国家的优势无形资源,尽快促进自身无形资源的优化与升级。

最后,要注重优势无形资源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国际上先进的经营理念与运营模式有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生存的土壤,中资银行不能简单地进行复制或模仿,而应基于优势无形资源跨国转移扩散的途径和特点,将其与中资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和我国文化的特点结合起来,增强与自身原有无形资源的适配性,通过无形资源的内化吸收与不断推陈出新,来促进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康子冉.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提速的宏观动因[J].中国流通经济,2013,(5):124-128.

[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与分析[J].中国金融,2004,(17):44-46.

[3]李莹琳.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10.

[4]郭建鸾,胡旭.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现实动因及目标选择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3):17-22.

[5]赖小民.“引狼入室,以狼为师”——中国银监会北京银监局局长赖小民论中资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J].中国经贸,2006,(3):16-21.

[6]朱盈盈,曾勇,李平,何佳.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背景、争论及评述[J].管理世界,2008,(1):22-37.

[7]刘文纲,汪林生,孙永波.跨国并购中的无形资源优势转移分析——以TCL和万向集团跨国并购实践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7,(3):120-128.

[8]曾玥.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战略研究——以工行并购美国东亚银行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3.

[9]潘明清,高文亮.扩大内需:我国居民消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研究[J].财经科学,2014,(4):72-81.

[10]刘志彪,姜付秀.基于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03,(2):71-77.

(责任编辑:王铁军)

猜你喜欢

中资银行
中资银行“直面”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基于态势分析法探讨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对策
探讨中资银行海外反洗钱风险与防范
广发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案例分析及启示
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影响分析
云南省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比较分析
中德并购最新的特点以及中资银行在其中的作用
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浅谈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