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需要正向激励
2015-02-02潘瑞丽
潘瑞丽
内容摘要:新课改实施至今,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带给中学语文教育阵阵清风,很多有志之士在教学实践中做了许多大胆有益的探索。本文试从激励教育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改 激励 主体作用
教育改革的春风吹了几多春秋,教育界的星星已不是那颗星星,月亮已不是那个月亮,山已不是那座山,梁已不是那道梁。语文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选取我的一课和大家分享。
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是对人的动机的一种激发,是对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调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优化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量,促使学生发挥潜力,主动学习。这种动机越强,行动就越坚决,维持行动也越长久。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启动激励动力系统,即展现希望——表扬鼓励——体验成功。这正符合了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等心理特点。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因语文学科的模糊性、主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如其他学科那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总有一种“学与不学一个样”的感觉,容易产生疲惫轻视心理,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启动激励动力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学习《再别康桥》一课,我先明确学习目标:细读慢品诗文,谈谈美感享受。接着播放有关康桥的录像片断,并配以解说,继之教师配乐范读,再接着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品味,最后学生畅谈感受,如画面美、形象美、情调美、音韵美等,教师及时点评鼓励,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对以后的学习树立信心。试举两个精彩例子加以说明。例一:有个学生说他体会到了空灵美。他说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夕阳映照下河畔杨柳的娇艳和依依,康桥边波光的粼粼和缠绵,那“新娘”的楚楚动人,那诗人柔情如水的心头涟漪,还有“柳”“留”的谐音……所有这些意思,诗中统统不说只融在简洁的形象之中,这就叫“情在词外”的空灵。此时全班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我用“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一个”这一简短而又真诚的表扬予以肯定,同时又引来另一同学更精彩的阐述。例二:诗文有浓浓的梦幻美。《再别康桥》以一种梦呓般的诉说方式,构筑了一片迷人的梦境。虽然,他不似太白之梦瑰丽神奇,不像放翁之梦雄放苍凉,也不像易安之梦飘零凄苦,更不类李后主之梦空落哀叹,但是志摩之梦柔情深重,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缠绵无奈的思绪。“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彩虹似的梦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诗人的“康桥理想”。彩虹固然美丽,但很快就会消失;理想虽然美好,也只有化为轮船下的沉淀物。诗中所谓的“云彩”“彩虹”“星辉”等闪耀着亮色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诗人的内衷,他是作者在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中的一种心理自救。掀起诗的盖头来,梦的破碎早已化作一种深挚的相思。“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体现了诗人梦想破灭后,求超脱而不能超脱的自我反省,也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潜入心灵深处的儒家“济天下”理想的无奈,展露了诗人无限哀伤的情怀。理想的幻灭,纯洁了诗人的精神,美化了诗人的情感。于是,诗人只好像天上的织女一样,精心挑拣了一组组受伤的文字,为我们也为他自己编织成一帘幽梦。此时的课堂鸦雀无声,每个人都沉浸在这位同学描摹的迷离梦境之中不能自拔。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在表扬中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也能使他们进发出让人难以置信的能量,为我们的课堂谱写华彩乐章。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流向,即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让学生取得巨大进步。
总之,正是人的心理活动,沟通、调节和控制着自身的生命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动态同构,极大地开发了人潜能。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瞄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把握学生的心理流向,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所谓“瞄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流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路在何方,期待有意于新课改的同仁们多多指导,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