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探讨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路框架
2015-02-02杨小平
杨小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初步了解,充分认识自己,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所借鉴。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通过口头传授及引导让学生记忆历史事实的。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只能做到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无法做到以史为鉴。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历史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做到以史为鉴,这对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让学生对历史事实有所了解是不够的,还要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培养历史思维的目的。
对学生而言,如果在课堂上一直听教师的讲述无疑会提不起兴趣,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因此,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爱上历史,养成自觉自愿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们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自己的叙述为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是仅仅停留在认识和记忆的阶段。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历史事实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而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显然达不到这种目的。
在历史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法,从而使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而冗长,甚至对历史课产生抗拒心理。而且,由于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并不重要,不是主科。所以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学好历史、养成历史思维对以后学习生活的巨大帮助。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让学生多表达、多思考,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在历史课上自觉讨论、自主思考和学习。
要使学生真正地养成独立学习的意识,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自主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对此,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加入到学生课后的学习活动中来。例如,家长可以在周末时陪孩子去图书馆阅读历史资料,探寻历史知识;陪孩子一同观看历史节目;与孩子共同讨论,交流历史学习心得。这样就能让学生形成探究意识,对未知的知识产生渴望,进而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要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学生需要具有较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只有具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够做到独立学习和探究历史知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思维只是跟着教师走,这样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不仅不容易记忆,也难以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教材中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学生就可以形成自主思考、自我学习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掌握课堂走向,在教学框架下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我们不仅要培养了解历史知识、熟记历史事实的学生,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够自觉学习。当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时,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掌握知识。所以在历史课堂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应当是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