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法利夫人》中月亮意象的解读

2015-02-02许珊珊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浪漫爱玛

许珊珊

内容摘要:意象作为可感性语词,作为外壳的主客观的复合体,在小说的构成部分:情节、人物塑造、背景中,构成背景的一部分。在同一作品中,一个意象如果反复出现,就会不断积累起自身的象征意义的分量。笔者认为《包法利夫人》中的“月亮”意象,象征着爱玛一生。

关键词:月亮 爱玛 浪漫 命运

国内福楼拜研究权威学者李健吾说:“福楼拜进一步将人物和景物糅合在一起……他绝不单独写风景……他的人物和他的风景相为因果,在一起活动,流在同一的人生的河道,成为前所未闻的天籁。”在《包法利夫人》中,“月亮”出现了十四次,次数虽不及“雾气”、“阴影”等意象,但从全文看,仍占据较大比重。福楼拜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总在恰到好处的地方添上一笔“月光如水”、“月光皎洁”等,使得文本在富有美感的同时又增添些许神秘。

一-月亮——爱玛的追求

蒋承勇指出:“……他的小说中的生活也不仅仅是现实生活对等意义上的真实形态,还有象征隐喻意义上的超现实的真实形态。他的小说中那一幕幕社会风俗画的背后,还隐含了寓意深远的现代神话形态。”而《包法利夫人》中诸多意象的兼容,正是福楼拜对这一创作思想的践行。其中“月亮”这一意象,既带有西方文学传统的象征意义,也包含了福楼拜个人对人生、社会的理解。

文学史上,月亮作为一种美丽圣洁的事物,频繁被中西方文学家使用。在西方文学中,月亮被赋予孤独、爱情、女子等内涵。例如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将月亮比作美女,她“躺在垫子上,轻柔的抚弄着乳房的轮廓”,“将苍白的泪水流向大地”。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赋予月亮温柔似水、明亮皎洁的特点:“草原尽头,月亮就地升起,又圆又红,……月亮最后升到冷清清的天空,白晃晃一片晶莹……这道银光好似一条元头蛇……”月亮展现出圆满银亮的一面,营造出静谧优雅的环境。此时爱玛正与罗道耳弗商量私奔的事情。爱玛的心中满是希望,这种心情便与她眼中的自然环境相配合。英国作家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到:“天气常常是一种诱因,诱发出约翰罗斯金所说的感情的误置这一效果。所谓感情的误置,即人的情感在自然界各种现象上的投影。”爱玛将个人喜悦加于月亮,所以她看到的月亮更圆满晶莹。此时的月亮,是爱玛对浪漫爱情蓝图的一个现实蓝本。

农村姑娘爱玛受修道院教育影响着迷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她读传奇小说,想象恋爱的情男情女,而书中描述的幽会时的“月下小艇”更是浪漫环境中浪漫事物的代表,这给爱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昂代尔维利耶侯爵的舞会给了爱玛一个亲身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舞会中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是爱玛模仿的对象。在听到一位绅士和贵妇谈论“热那亚的玫瑰、月光下的可里西”时,爱玛虽“有许多字句她听不懂”,但玫瑰、月光这些在乡村随处可见的景物,无疑在爱玛脑海中刻下了烙痕。因而,在之后爱玛与赖昂热恋时,“爱玛给他写信,离不开花、诗、月亮、星星,——热情衰退之后的自然资源。”花、月亮等形象,俨然已经成为爱玛心中浪漫贵族生活的代名词。

月亮在书中多次出现,不管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还是人物话语或信件提到的事物,都带着浪漫的气息。爱玛的追求是浪漫奢靡的贵族式生活。可望而不可得后,这些泡影均成为爱玛笔下的事物,即从“情感误置”的角度来说,“月亮”成为了爱玛眼中浪漫色彩的寄托。

二.月亮——爱玛的人生

黑格尔说:“一般地讲,象征是外界存在的某些形式直接呈现给感官,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在于它呈现给我们的直接性;而是在于它给我们的思想所提供的更为广阔、更为一般的意蕴。”意象作为作家最喜欢使用、最隐晦表达内涵的一种手段,使文本在内容上更丰富,在内涵上极具隐喻性。

蒋承勇认为:“福楼拜在注重把握事物外在真实的同时,还追求一种‘真实的真实,即超现实的或主观心理的真实。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要达到这种‘真实的真实的境界,用客观地摹写生活,直观地、逼真地再现现实的方式是难以奏效的,而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把现实生活神话化,则可达到目的。”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运用诸多意象,例如象征爱玛在人、自然、社会三者中生存,内心世界迷惘困惑的“雾气”意象;象征爱玛在情人与丈夫之间穿梭、现实与幻想中转换时恐惧担忧的“阴影”象征;以及爱玛第一次听后浑身颤抖,第二次听后死亡的象征爱玛精神意识的“盲人性”的瞎子歌声等。而对于“月亮”,笔者认为“月亮”在包含浪漫性之外,还是爱玛一生的象征。

小说名为《包法利夫人》,却在开头一卷中大量讲述查理·包法利。查理·包法利为卢欧老爹治病书中自然环境的描写是:“查理等月亮上升,三小时后动身。”这是书中月亮的第一次出场,而之后查理·包法利就遇到了在家的爱玛,这里的月亮,也可暗示为爱玛出场的伏笔。“整整一夜,月光如水”,初为人妻享有爱情家庭的爱玛内心如月光般温柔。此时的爱玛爱着查理,又摆脱乡村生活,对小镇的一切充满新鲜感,所以“不过她根据自以为正确的原则,愿意表示自己恩爱。于是月光皎洁,她在花园,一首一首吟诵她记得起来的情诗……”明亮的月光正如爱玛此时满足的心情,爱情、家庭、生活。厌倦了生活环境,感到丈夫的无能懦弱,无聊、哀怨的爱玛发脾气、装病,连着周围的环境也是萦绕雾气,很久没有出现月亮。出道永镇寺,爱玛自信生活将会改变,在她眼中“还望见有一半没在雾里的草原,月光皎洁,雾顺着河道冒气”,爱玛感到满足和希望。但萦绕在月亮周边的雾气,也暗示了爱玛将被困在迷惘中难以解脱。

爱玛没能在永镇寺找到向往的生活,直到罗道耳弗出现,一段不为外人道的恋情让爱玛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圆月又一次出现,但是对月光的“朝河面洒下一个大点子,变成万千星宿”也暗含爱玛对罗道耳弗不计后果的爱恋,最终将会是一个破碎的结局。在与赖昂的恋爱中,“有一回月亮出来,他们不免搜素诗句,加以形容,觉得充满诗意,悒郁感人;……月光照进一面开着的窗板……有时候,柳树影子完全遮住她了,忽而她又出现了,月光溶溶,宛若仙子。”这是唯一一处将月光与爱玛一同描写的地方。爱玛重新获得了爱情,她感到自己获得新生,就像月亮走出云的阴影。而最后一处比喻,既是赞美月光,也是赞美爱玛,这看似比喻不同的事物,实则是对重新获得爱情的爱玛内心愉悦所表现在外貌光彩照人的映射。

而在他人眼中,月亮也象征着爱玛。罗道耳弗向爱玛表达爱慕:“望着你的房屋:月光照亮屋顶。”罗道耳弗看着月光,想着爱玛,其实已经将月光幻想成走出屋子和他相见的爱玛。而小说结尾,玉斯坦伏在爱玛的坟头痛苦,对他的哭声的形容“比月光还柔,比夜色还深”,正是对上文罗道耳弗的话的对应。爱玛的结局,正是月下的公墓,而月亮作为她的象征,在她死后不再出现,而由玉斯坦的哭声所代替。

月亮升起暗示爱玛的出场,月亮皎洁表现爱玛爱情满足生活愉悦,而月亮的消失,则代表爱玛的毁灭。在小说中,爱玛服毒自尽,那一夜,“天上有几颗星宿,也很温柔”。爱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作为爱玛外化的月亮自然也不见了,而那几颗星宿,正如前文所写,月亮破碎后散成星宿,暗示爱玛最终梦想的破灭随带着生命的终结。

三.爱玛与浪漫的关系

月亮是浪漫的代名词,而爱玛的另一个形象便是月亮。由此可见爱玛与浪漫的关系。

首先,爱玛追求浪漫。爱玛视浪漫为贵族生活的象征。为此,爱玛订阅时尚杂志,弹钢琴,购买各种时尚优雅的家具,定制最新的服饰,还在花园中种花,甚至有情人。爱玛希望有和贵族夫人一样的生活,可现实的经济和地位决定了她的梦想的不可实现性,她只能在一些小事上有所改变。而作为浪漫代名词的爱情,更是爱玛一生的追求。

其次,浪漫毁灭了爱玛。福楼拜研究家李健吾先生在《包法利夫人》译本序中写道:“复辟社会又给爱玛带来第二个后天性格的根源。那就是一八三○年前后风靡人心的浪漫主义。”爱玛认为浪漫即是爱情,她挥霍钱财仅为与情人相见。她处于尴尬的地位,却在强烈地进入上流社会的欲望下,在潜意识里将自己视为上层贵族。她为了爱情恣意挥霍最终因为无力承担高利贷而选择死亡。爱玛一生活在浪漫阴影之下,这种与她地位不等的期望,注定让她在无力承担后自我毁灭。

表面看爱玛因浪漫而死,究其深层,浪漫主义肆意的社会环境,与在此环境下贵族式教育的修道院对底层人民的精神戕害才是爱玛致死的原因。作者希望借爱玛这一虚构人物来表现他对社会中宗教虚伪、贵族奢靡、地位悬殊的不满和批判,传达出面对现实生活,反对沉溺欲望的人生哲学。

参考文献:

①[法]福楼拜著,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②[英]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⑧蒋承勇著:《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④王艳坤、梁皓:《<包法利夫人>意象解读》,《作家杂志》,2011年第12期。

⑤满志慧:《浅残析中西方文学中月亮的意象——以张爱玲作品为例》,《芒种》,2012年第09期,总第417期。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浪漫爱玛
爱玛20周年:是跨越,更是起点
保险起见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自我反省与救赎成长
精神和内心的完美呈现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自然、抒情、诗意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
“浪漫”的人开着“倔强”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