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设计应特别重视的问题
2015-02-02孙可浦
孙可浦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是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一直是学生不愿学、老师不会教的死角。本文重点讨论了文言文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的问题,希望给老师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设计 问题
现在,在学生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的现象很普遍,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我认为首要的是还这些古老的文字以鲜活的生命,寻找滋润文言文教学的那夜春雨,那缕春风。
一.重视读,读得人情入境人味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开动脑筋,变换读的方式,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钱虹老师《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中,很好地运用了创设情境读法。
如:范仲淹面对朋友的要求,凝视着眼前的画卷上浩浩汤汤的洞庭湖,遥想着未曾亲眼所见的岳阳楼,他的心中涌起无数思绪……
(要求)请同学阅读2——4小节,用原文内容中的内容,说说他想到了什么,你从哪些文字中读出这样的想像……
正如他在课后反馈中提到的“学生对情景的假想这一方法比较感兴趣,因为这样,他们觉得缩短了自己和文章之间的距离”。这种创设情景,反复诵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重视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
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所以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设计应着眼于唤醒沉睡在作品的情感体验,让它在碰撞和交流中苏醒过来,并与千年后的人们产生共鸣,这应是文言文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可学生在学习文言时,对文中“人”的感觉总是平面的、干瘪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让这个“人”的脚实实在在的踏在他的那个年代里。因为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所以我们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不理解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俩人者耳”的情愫。
丁慎杰老师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中,恰当的插入了资料。如:
在“闲人”一词上做好深入的引导和拓展让学生可以结合更多的作品深入地了解苏轼。苏轼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露“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我想资料的引入是必要的,让学生走进苏轼的人生境遇,更深入地体会到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依然具有闲情逸致,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豁达情怀。我想苏轼这个“人”一定会在学生心中鲜活地立起来。
三.适当教,教得明白、实在、有用
我曾经惊喜地看到了韩军执教的《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实录和李卫东执教《陋室铭》的教学实录,他们不再仅仅满足字面上的意义,也不留恋古文博大厚重的积淀,而是着力于对语言本身的推敲、品位和实践应用。
容理诚老师的教学案例《把白话文翻译为文言文——我在澳门教〈两小儿辩日〉》,也将教学的触角探向了“语言教学”这一崭新的文言文课程内容。执教者紧扣“古代汉语多单音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词”的汉语言特点,从语言现象、语言运用实际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在母语中走了一趟,真真切切地了解了汉语言的一个特点。
所以我认为文言文教学要适当的教一些汉语言知识,文言文毕竟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文章,要解读、体悟文章必须突破古汉语语言本身的隔膜。如果忽视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积累,那文章的解读只会是空中楼阁,临空蹈虚。课文中出现的特殊词类(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用法)和一些特殊句式,语文教师要教得明白,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他们才会灵活地迁移。
综上所述,既重“言”,又重“文”,把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初中文言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