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同工作机制研究
2015-02-02李磊吉宏伟
李磊+吉宏伟
摘 要:“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是指在高校班级中,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团支部为主导力量、以班委会为主要执行机构,促进学校党建、团建和班级学风建设的工作模式。但目前该模式在运行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党支部在班级中认可度较低、团支部建设较薄弱、三个组织间的运行关系不够协调等问题。以管理学中的组织构建及协调性原理为指导,结合当下高校实情,提出合理构建“三位一体”模式的方法,以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三位一体;协同工作;组织理论;组织协调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1]。深入探索高校学生班级党支部、班委会、团支部整体建设,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有利于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指导思想;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学生总体素质。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班级党支部、班委会、团支部三位一体的班级建设模式的概念可界定为: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团支部为主导力量,以班委会为主要执行机构,在班级内部形成以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者通力协作的团结进步理论。在“三位一体”班级模式下,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的分工更加明确,各自的职能更加清晰,使得班级建设更加系统化。
“三位一体”模式运行中产生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班级党支部、班委会、团支部三个组织的整体化建设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支部在班级中的认可度较低[2]。受党员人数限制,班级党支部于大学三年级时才开始建立,而此时,班委会和团支部经过两年的工作,已具有较成熟的管理制度和较高的认同程度,党支部活动的特殊性也使班级普通成员对党支部的工作不了解,这种局限性使得党支部在班级中的认可度不高。二是团支部建设是薄弱点。自入学以来,学生就被分配到每一个行政班,对所在班级有心理上的归属感,而团支部的概念是慢慢建立起来的。通过调研发现:班级成员对团支部归属感不强,团员的先锋意识淡化,很多学生说不清团支部与班委会的关系,使团支部一直处在从属的地位。团支部开展活动时多以会议形式为主,达不到真正从思想上教育团员的目的。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团支部的建设仍需加强。三是党、团、班三者之间的协调性有待提升。从理论上讲,班委会在日常运作中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和团支部的指导,但在实际运作中,作为执行机构的班委会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一方面,反映党支部与团支部职能履行欠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班委会过于主导,取代党团组织的部分职能。三个组织之间缺少应有的交流和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渠道不完善,使得不同组织进行的工作无法很好地对接,容易引起意见分歧,不利于班级的团结与发展。
“三位一体”模式的科学构建方式
1.“组织”的内涵。《辞海》把“组织”定义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可见,组织是按照一定宗旨和系统,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地建立起来的集体。对于班集体中的三大组织而言,笔者认为其内涵应包括:具有合作意愿的人群组成的职务或职位的结构;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承担党、团、班教育、管理工作的人的实体;一定的静态教育构造实体和动态教育活动过程相统一而构成的特殊人际关系的集合。
2.实体组织的构建方法。根据上述对组织的定义,在班级中构建党团班三大组织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的思想政治组织机构,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贡献。在组织设计上,要遵循分工协调和权责相称原则;在设计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时,做到职能与目标的统一,既要明确规定每一管理层次的职责范围,做到各司其职,又要赋予其完成自己职责所必需的管理权限,避免责任落空。“三位一体”模式的建设与功能发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凭空出现,也不可能在新生入学初期就建立起来,而应该在低年级打基础,在高年级实现。在班级发展的各个阶段,三大组织构建的着力点要有侧重。大一、大二时期,团支部和班委会应明确职能分工,共同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各项活动按照班级建设目标有效地实施,班委会和团支部得到同学们的拥护,使班级建设进入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在大三、大四时期,随着班级中党支部的建立,班级建设渐趋成熟,党支部此时要针对本班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履行管理职能,激励全体同学的思想追求,同学间彼此团结、理解、信任、合作、关心,在班级中发挥影响力,使大家认可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在宏观管理方面,学院党委应特别注意加强对高年级班级党支部的管理和监督,定期安排专题工作会议,听取各党支部的工作汇报,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同时安排有经验的党支书或党务工作者“一对一”或 “一对多”地指导各班级党支部,帮助他们开展工作。
此外,在高年级党支部的影响力打造方面,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升学等压力普遍较大。很多学生参与和关注学校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客观上增加班级党支部的工作难度。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实践,逐步总结出大四时由保研的优秀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办法。实践证明这项措施是成功的,能够高效地组织班级党支部完成各项任务,同时可以有特色地做好各项活动。
运用组织协调理论指导三大组织协同工作
组织活动的有效协调是保证组织高效运作、提高组织绩效的关键。协调就是力求把系统中原来分散的各要素组合起来,协同一致、实现共同的预定目标[3]。对于协调问题产生的研究,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就认为其来自于劳动分工:一方面,劳动分工带来了专业化优势,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入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组织中各专业化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冲突也逐渐增多,这时就必须引入协调机制,以解决因专业化和分工带来的冲突问题,因而协调是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奇和西蒙(March & Simon)模型[4]在分析组织协调问题产生原因的同时,指出组织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工作流程对组织任务和工作进行分解,而在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任务、资源等在人员之间的分配协调关系,这时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机制来处理这些关系,而这些机制就是协调机制,如工作标准化、人际沟通机制等。“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要实现良好的协同工作,必须建立起一定的机制:
1.分工明确,确定职责,制定各自的工作标准。党支部是党在班级的组织基础,是党与党员、群众直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基层战斗堡垒[5]。它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党的基层工作,包括: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做好以党员为核心的骨干队伍建设;指导和帮助团支部、班委会开展工作,通过党员的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团支部是团的基层组织,在团委的领导下开展团的基层工作。它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教育、引导和服务于团员青年,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作为学校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作为青年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作用;以育人为目标,开展支部工作,并在创建优秀团支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班委会是班级日常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6]。它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开展班级工作,及时向学院反映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和意见;鼓励、督促和组织学生努力学习,遵守校规校纪,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以培养优秀学生为目标,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职能,在创建优秀班集体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处理好党、团、班三者之间的关系,互相配合、协作,合而不混。构建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 “三位一体”的新型班级,处理好班级内部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三者的定位及配合不当,不仅会削弱三方的作用,而且也会背离党支部建立在班上的初衷。因此,必须理顺班级党支部、团支部与班委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党支部在班级当中应该起到政治核心作用,联合团支部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党支部建立在班上以后,党支部不能取代团支部的思想教育职能,而是改变以往在班级中以团支部为主的单一组织体系,发挥更高层次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党支部应当承担起班级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学生成长的思想指导功能,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吸引力以及对全局工作的控制力,为团支部和班级的工作把握方向、提升高度。
第二,班级日常管理和各项服务工作应以团支部、班委会为主,党支部提供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党支部应主动教育班内党员通过实际行动,带动一批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指导团支部切实做好团内推优工作,但不要干预团支部的日常工作,降低团支部的威信。在班委会组织各项考评工作的过程中,党支部不能干预定夺、操纵评选结果,而应指导好班委会拟订详细合理的评选细则、监督执行,帮助班委会树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行政形象。
第三,在团学工作中,应明确各自职能,做到分而不离、合而不混。相较于党支部,团支部是班级中的群众组织,主要负责对班级中的广大团员进行教育管理,做好各项团务工作,是党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而班委会是班级中的行政组织,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做好各项活动和班级建设工作。团支部和班委会两者应通力协作,精诚团结,推动团学工作的开展,更好地服务全班同学。
建立三大组织整体化运行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为达到三大组织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目标,需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进而明确责权关系,理顺各工作间的联系。同时,还应加大对三大组织成员的教育和培训。达成良好的协同工作目标,必须建立如下四种运行机制:
1.明晰的决策机制。班级要保持和谐稳定,基本条件之一是拥有科学的决策机制,班级事务的决策务必明晰各组织决策的事务范围。党支部大会是党支部全体成员参加的会议,是党支部的最高领导机构,在党支部中享有最高决策权;团支部团员大会则是全体团员参加的会议,在团支部中享有最高决策权; 班会是班委会决策班级事务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班级重大事务的决策在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联席会议中产生。
2.良好的执行机制。在整体化班级建设模式下,班级决策的执行机制建设主要内容为优化权责配置。优化学生干部的权责配置是执行机制建设的关键,权责的分配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原则、顾及全体学生利益,各种权责应该相互包容、相互协调,构成一个统一体,而且要科学、高效有序地执行决策的每一项内容。
3.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确保顺利、有效、合理地执行决策的有利保障,在三大组织整体化建设模式中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需要在监督方法上,倡导党、团、班工作的透明化,主动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三个组织成员定期述职,收集学生意见,指陈弊垢。在监督原则上,班级成员都有权利参与监督,三大组织之间要相互监督。
4.透明的公正机制。班级事务的公开必须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执行,这些活动必须通过班会或党团班联席会议向所有班级成员宣布,同时要清楚地展示决议过程。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事关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班级中的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 建设模式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高校班级建设取得的成效。建立“三位一体” 的班级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有助于促进学校党建、团建和班级学风建设工作。探索和研究高校“三位一体” 的班级建设模式可以在现有的高校班级建设模式基础上,提出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高校班级建设理论,以达到促进高校学生工作深入发展、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新,王剑,张永红.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班级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63-165.
[2]张贺祥.党、团、班“三位一体”班级模式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2(8):48,70.
[3]井辉,席酉民.组织协调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管理评论,2006(18):50-56.
[4]March, J.G. and H.A.Simo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Jones Wiley & Sons, Inc.1958.
[5]李小琼.高校班级“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提升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28,61-63.
[6]彭长华.高校学生班级中三个工作实体作用发挥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79-80.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