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分析探讨
2015-02-02丁保国
丁保国
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整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现状及其问题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改善策略建议,希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参考。
课程教学是一种充满实践性的高超艺术,将这门艺术充分发挥出来既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自信,又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导入作为这门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教学开端,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堂导入的基本概念和现状
导入,即“开讲”或者“开场白”,跟引言、导言很相似,但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却更加复杂多样。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和开始教学活动之前,有目的和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导入一种学习的状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别致新颖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幅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维过于陈旧,过于僵化,课堂上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授,完全不顾教学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感受。有些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把握不够严谨,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40到45分钟是学生学习接受度最佳的时间,基于此,导入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较为合适。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经常出现草草收场或者过度拖延的现象。课堂导入具备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导入的内容要和课堂所授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而实际情况则是有些教师导入的内容跟课文联系松散,过于牵强,甚至出现和史实不符的现象。
二、课堂导入问题成因简析
由于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我国传统教学普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各个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只注重知识的渗透,而忽视导入等教学环节。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未有太大的改变,跟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巨大差距。
受传统礼仪“尊师重道”的影响,部分教师一直觉得课堂授课应该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重点,不需要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简单地将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将自己当作知识传授的绝对权威,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注重他们的情感态度。由于没有因材施教,所以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潜能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被教师弱化甚至无视,这严重违反了“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只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便足够应对高中历史教学。部分教师在课堂导入时,由于过分注重历史学科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使得趣味性和基础性经常被习惯性地忽视,从而造成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过少。这从侧面表明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很难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地补充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善教学理念,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个专业过硬又通晓其他学科的综合型教师。
三、课堂导入策略探讨
首先,教师要注重复习导入策略的灵活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导入策略为复习导入策略。复习导入策略较为注重新旧知识彼此之间的衔接,这一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实际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授新课之前引领学生对上一堂课进行回顾,以巩固已学知识。
其次,引入文艺鉴赏导入性策略。文艺鉴赏能充分开发学生的视听潜能。视听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而历史这门学科所涉及的信息庞大而繁杂,因此教师要利用文艺鉴赏导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段意境深远的诗词作为开场白,为历史教学营造氛围。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注重课堂导入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探索课堂导入的技巧和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