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教多学理念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

2015-02-02盖庆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诗词古诗词教师

盖庆焕

孟庆焕,湖北保康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湖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湖北省首届优秀中学语文教师,襄阳市首届名师;中央教科所“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湖北省骨干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三十个春秋,教学风格突出,教学成绩优异,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在十多种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百余篇,论文获省级、国家级一等奖近二十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一百多篇,辅导学生获全国大赛奖近百人次,出版校本教材一部。

诗歌被称为文学的极品,“文学之上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粉呈。我国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她语言凝练,意蕴丰厚,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她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对高中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澡雪、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等诸方面,均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徜徉于繁花似锦、精品众多的古诗词百花园,如何才能使诗词教学花费时间少而俾学生获益多,从而使高中生含英咀华,满载而归呢?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在“少教多学”理念的引领下,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就教于万家。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越俎代庖”解析式教学。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味追求讲深讲透,对每首诗词都逐字逐句串讲,不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自己的体验与解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缺乏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自己体验的时间极少,无法独立自主地阅读与鉴赏,以致于索然寡味,收效甚微。

2.“现代技术”放影式教学。有的教师单纯依靠现代教育技术,课件设计得很精巧、全面,音像文字俱全,在课堂上一路放来,热闹非凡,省时省力;从学生角度来看,缺乏应有的记诵、思考、品味、体验、感悟、鉴赏,只是与看电影一般成了过眼云烟,几无斩获。

3.“以练代读”应考式教学。有些教师将古诗词的阅读方法与应试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把一首首优美的诗词设计成了一道道冰冷的训练题目,用繁复的训练代替阅读、鉴赏。就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此望而生畏,但为了在高考中尽量少失分或不失分,他们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这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可真是害莫大焉!

4.“自主阅读”放羊式教学。教师对诗词阅读教学缺乏规划与预设,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加以评价。单纯地鼓励学生个性化鉴赏,教师的主导地位丧失;从学生学习方式来看,出现了“伪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从上述四个突出的的问题来看,第一、二种现象是典型的“多教少学”型教学,课堂上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悟的少;第二、三个问题是“伪少教多学型”,看似老师少教,但却以牺牲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为前提的“少教”,或以学生无指向、低效的学习为结果的“少教”。这都是有悖于高中课改要求与“少教多学”理念的,是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坚决摒弃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高,在教材中占的比重大,在选修及诵读篇目中占的数量多,在高考中占的比分重。面对卷帙浩繁的古诗词,我们如何着手教学,才能激发高中生阅读鉴赏的兴趣,从精挑细选的范例中学习语言技巧、增进文学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丰富情感世界、培养语文能力、提升鉴赏水平、养成审美情趣,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呢?依笔者愚见,依据新课程标准,遵循“少教多学”理念,探索运用正确的策略,才是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省时增效,事半功倍的不二法门。

“少教多学”的理念古已有之,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到十九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数,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再到二十世纪叶圣陶“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再到当下的“自主、全作探究”,无不强调了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确立其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三种策略,方有可能收到以少胜多之效。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策略之一:整体性规划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少教多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得以充分发挥,从宏观上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以避免学生盲人骑瞎马。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要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高一注重必修课程实施过程的“互动”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与反馈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需求,让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鉴赏古诗阋的基本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学情,应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更准确地把握诗词,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发展史,以“知人论世。”同时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个性化的阅读鉴赏,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学会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联想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高二注重选修课程实施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除完成“诵读篇目”和《读本》上的篇目外,还应自主选择古诗词作品,可按时代作家,也可以按题材、风格或诗体种类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搜集历代诗话、词话、曲话及其他资料中对作品的品评,用来帮助鉴赏作品。

高一、高二应注重拓展活动课的多样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以及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如举办诵读会;背诵比赛;开展专题搜集活动,如寻找节日诗情,李白与“酒”,李清照的“愁”;进行专题研究,如黄州对苏轼诗词的影响,辛弃疾的英雄情结,陆游的爱国情怀;再如举办诗词名句默写竞赛、名句改编歌词等活动。

高三强化古诗词鉴赏的操练,特别注重“授之以渔,”在内容的理解上抓主旨,抓关键句、抓诗眼、抓对诗人了解,抓诗题、抓注释;在表达方面,抓意象、意境,抓表现方法、表达方式,抓修辞手法等等。要练出感觉,练出方法,练出对古诗词鉴赏的最准确表达。

策略之二:灵活性操作

一目诵读涵泳。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开启培养语感、鉴赏诗词的金钥匙。从本体论意义上看,通过诵读感知诗词的节奏,感知诗词的形式与内容谐和之处;从思维角度看,诵读过程就是“悟”的过程,是记忆的酵母,表象的突触,创造的媒介。诵读涵咏本质上就是悟诗词的形式、诗的意义。它在时空上不拘泥于课堂,具有开放性,在形式上可以是朗读、默读、对读、齐读、自读。教师角色定位之一便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诵读涵咏环境,使学生口诵心惟,跃跃欲试。

二曰感受鉴赏。古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和审美力,逐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悟;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古诗词感受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这里的感受鉴赏是指“阅读过程中把握形式的心理活动”。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介绍有关文体知识、写作背景、语义理解等,意在强调接通学生的主体注意力和观察力并使之高度集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亲近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专注感受鉴赏的心理机制。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要把阿尔卑斯山的景区的引导牌上“慢慢走,欣赏啊!”这句话刻在自己和学生的心坎上。

三曰思考领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阅读古诗词,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思考”阶段要突出美感接受的审美特性,教师要把自己与阅读材料之间对话的愉悦经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饱尝与阅读材料对话的那份审美快感。只要有审美意味,能让学生体验审美愉悦,获得一种满足、喜悦和愉快的情感体验,领悟阶段的教学目标就已达到。“领悟”阶段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已是外化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审美体会体验的交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识由感性上升至理性,从而相应作出合理的批评。

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现在诗词鉴赏辞典较为普及、诗词集解的著作较为易得的条件,把古今学人对某首诗某首词所作的解读择其有代表性的若干种汇集在一起,让学生充当“裁判”。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踵武前贤,加深对该诗词的理解,又能相形见出自身的长与短,激励学生今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这些直观的材料向学生昭示:诗词鉴赏带给人的是智慧与情感的愉悦。

四日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诗词语言和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多层次多角度地阅读,对优秀古诗词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审美观点审视诗词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可以说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能够发现创新的典范,他就把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诗句来描述治学的三种境界非常形象贴切,还有钱学森、苏步青、华罗庚等自然科学家,他们都以诗词名句描述美丽的物理、数学世界,展现了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策略之三:拓展性运用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以致用,以语言交流,作文为指向,把古诗词中的精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运用到学习生活工作中来才是终极目的,这才可以使学生在可持续发展中有了充足的文化底蕴作为核燃料燃烧终生。

一是情境再现。有了古诗词文化的陶冶,每当身处异地逢年过节时,就会自然去吟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他乡的月明之夜,就会吟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你郁郁不得志时,你心中便会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因为除此之外,没有比这更好的语言来表达此情此境了。

二是恰当引用。有了古诗词文化的陶冶,我们在平时的言谈中、在写作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引用古诗词名句,定可使语言顿然生色。还可以诗词名句作为开头,亦可移用为作文的标题。凡此种种,均可看出作者的文学素养,收到极好的效果。

三是化用写作。“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当代流行歌坛上有一道奇特的景观,即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诗词原有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别开生面。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陈小奇创作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当》就分别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经蒹葭》、汉乐府《上邪》,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在运用古诗词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与抒发个人情感方面,在伟人中做得最好的非毛泽东、陈毅莫属,他俩堪称典范。在现当代还有不少作者据此写了许多佳作。作为高中生,不妨偶一为之,或自娱自乐,或为时而著,或为事而作。

四是迁移应用。有了古诗词文化的陶冶并通过鉴赏的操练,形成了迁移能力,在高考中回答诗词鉴赏题就能得心应手,斩获高分。

总之,高中古诗词教学,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注重学生自主阅读鉴赏,授之以渔,少教多学,以少胜多,以使高中生增强兴趣,形成能力,终身受用。

猜你喜欢

诗词古诗词教师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猜诗词
秋天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