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离退休人员困难帮扶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2015-02-02高红峡王立军汪杰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老同志困难党员

高红峡+王立军+汪杰

新时期高校离退休人员的特点分析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育人环境中,铸就了高校离退休人员群体有别于其他行业离退休人员的特点: 一是文化层次较高。高校离退休人员中干部占大多数,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高,渴求尊重理解,侧重精神需求。勤奋、严谨、自尊、律己是他们普遍的性格特征,自尊自重、希望理解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主流意识。二是党员人数多,党组织健全。高校离退休人员中党员所占的比例较高,许多高校离退休人员中党员占比接近50%。由于高校一贯重视党建工作,离退休党支部建设也很完善,开展活动较多,离退休党支部在离退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是收入差距较大。高校离退休人员包括了从普通工人到厅(部)级干部和知名教授在内的各类人员,工资收入差距很大。特别是参加工作早、离(退)休早、中初级职称人员、各类普通工人等离退休金低的人群,有一定的生活困难,他们是高校离退休人员中的困难群体。四是对单位依赖性高。高校离退休人员居住地相对集中,长期生活在单位,奉献在单位,养老在单位,依靠也是单位。大多数老同志都存在着对单位和组织的依赖性,加大了高校离退休管理部门服务和管理的难度。对新时期高校离退休人员这个群体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把握,有助于深入了解高校离退休人员,有助于推进离退休人员困难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校离退休人员困难帮扶的范畴

高校离退休人员存在的困难,主要是指高校老同志在生活与精神慰藉方面的特殊困难,包括家庭收入、生活自理、生活照料、精神抚慰、医疗护理的困难等,要按照困难的不同类型确定帮扶的具体形式。帮扶不是简单的救济,应建立健全以“物质帮扶、精神慰藉、资源支撑”为主体内容的困难帮扶机制。当前,高校离退休人员困难群体的致困原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因“病”致困。部分离退休人员自身及家庭成员身患重病,医药费、护理费支出大,导致家庭负担过重;二是因“弱”致困。高龄离退休人员因年老体弱生活难以自理,面临着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三是因“养”致困。子女生活就业不理想,或抚养痴呆、智障或严重身残子女,导致部分老同志生活困难;四是因“孤”致困。对于“空巢”“失独”等孤寡老人,情感的孤独更是让他们陷入了精神抚慰的困境;五是因“灾”致困。家庭或家庭成员遇到天灾人祸,如不幸遇到火灾、车祸等,对离退休人员家庭来说将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生活压力大增。

建立完善的高校离退休人员困难帮扶机制

1.建立档案,为困难帮扶提供依据

建立高校离退休人员困难帮扶电子信息档案是做好困难帮扶工作的基础。高校离退休工作部门要对全校离退休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为困难帮扶对象建立包含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困难、困难原因、帮扶内容、帮扶标准等项目的详细电子信息档案。依据实际情况实行定期审核制度,每年至少对电子信息档案进行一次调查更新,确保电子信息档案的准确、完整和动态化管理。

如何采集到准确的信息是此项工作的难点。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四支队伍”的作用,即离退休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离退休党支部、老年社团组织、涉老组织(老教协和关工委等)。同时,可以设立专门的信息员或通过二级单位(离退休前原部门)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

2.分类对待,加强物质层面的帮扶

物质层面的帮扶包括发放补助金、慰问品等。按照困难人员的困难原因、困难程度、是否紧急等因素,分类对待,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一是一般补助。对于普通生活困难对象,包括收入较低、有慢性病医药费支出较大的人员,可以考虑给予一般补助。根据情况划分出几个档次,每年在几个固定的时间点发放困难补助,如结合“五一”“十一”“元旦”和“春节”发放困难补助,同时进行节日的慰问等。二是大病补助。对于患有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离退休人员,自己承担的医药费用较高,考虑以一年或半年为周期根据其自负医药费数额的多少给予适当的大病补助。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大病困补”的相应制度。三是紧急补助。对于遇到突发事件的离退休人员,如突发疾病住院、遇到天灾人祸等,及时看望、慰问,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助。当离退休老同志去世时,为了抚慰家属,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紧急补助。对于困难对象的物质补助,必须形成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一定要做到及时、公平、公正、公开,真正把好事办好,让困难对象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3.亲情关怀,开展精神层面的帮扶

对困难群体开展精神层面的帮扶,很多高校都有成功的做法,形成了良好的传统,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以重大节日或重要活动为契机,探望和慰问困难离退休人员。尊重老同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重大节日或重要活动的特殊日子里,及时送去对困难老同志的节日祝福和慰问具有特殊的意义。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结对”慰问制度。针对离退休困难群体中的不同类别,安排不同层次的联系人,形成“一对一”的结对帮扶。联系人可以通过定期走访、电话询问、上门服务等形式,与老同志沟通思想、交流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三是建立与老同志子女联系的制度。积极与困难老同志的子女沟通,建立起联系制度,互通情况,共同维护困难离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四是发挥好离退休党支部的作用。离退休党支部是高校离退休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我们沟通离退休人员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开展“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活动,加强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合力做好帮扶工作。五是发挥好老年社团(协会)的作用。高校离退休人员中老年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发挥老年社团的作用,利用社团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营造“文化养老”的氛围,为困难人员的精神帮扶提供助力。六是发挥好青年教师、学生志愿者的作用。高校有着充足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老少共建,提供志愿服务活动等,增加困难帮扶工作的力度。

4.拓展资源,为困难帮扶提供支撑

开展困难帮扶工作,需要从高校内部、社区、社会各个层面不断挖掘资源,为困难帮扶工作提供支撑。一是校内资源。从高校内部而言,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安排专款用于困难帮扶,确保困难帮扶工作的资金到位;理顺服务和管理的体制,让多个部门协调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加大宣传效应,吸引各方面的捐赠和赞助,使帮扶工作成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二是社区资源。继续推行“四就近”服务,搭建社区服务平台。针对年龄大、身体差、行走不便的老同志,在不改变原隶属关系和本人自愿的原则下,与老同志所在社区联合推行“四就近”服务。积极与社区沟通,将社区服务工作作为老同志服务工作的延伸和补充,让老同志们主动融入社区。三是社会资源。利用好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可以分散老年人意外事故的责任风险,减低意外事故导致生活困难的可能性,如北京市前期推广的“一老一小”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花费不多,却能在老同志遇到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时帮助支付部分费用,为他们的老年生活增加一重保障。另外,培养社会养老的观念,组织“走进养老院”活动也是个很好的尝试。

建立健全高校退休人员困难帮扶机制是高校离退休工作部门一直在探索与思考的一个课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让老干部过一个幸福、安宁、有尊严的晚年”的指示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要从高校离退休人员的需求和特点出发,以帮助解决其具体困难为工作落脚点,实实在在把对老同志的关心和尊重落到实处,进一步挖掘潜力,进一步拓宽思路,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蔡萍.困难离退休干部帮扶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

[2]张宝军.浅谈如何构建困难离退休职工帮扶新机制[J].东方企业文化,2013(8).

[3]廖水进.建立离退休老干部困难帮扶机制[J].现代企业文化,2010(8).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老同志困难党员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欢声笑语迎国庆丹枫迎秋度重阳
喜迎重阳节,展现“银龄”风采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党员标准是什么?
惠水县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开展庆“八一”活动
遇到困难,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