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公司治理强度下的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

2015-02-02侯晓红姜蕴芝

经济与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股权激励

侯晓红+姜蕴芝

摘 要:以2007—2012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炼出涉及董事会、股权结构、机构投资者、外部审计四方面的公司治理强度指标,实证检验高、中、低不同公司治理强度对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研究显示:高公司治理强度能明显抑制股权激励诱发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随着公司治理强度的下降,其抑制作用消失;市场化进程也会抑制股权激励诱发的真实盈余管理,对股权激励的实施具有保护作用,且公司治理强度越高,市场化进程发挥的保护作用越强。

关键词:股权激励;真实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强度;市场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1-0066-08

一、引言

我国证监会于2006年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管理办法》,至2012年底,已有超过400家上市公司宣告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旨在协同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从而发挥其积极的治理效应。然而,在股权激励计划如火如荼实施的同时,高管出于自利操纵盈余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深振业2006年的股权激励方案,被业界认定有巨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其管理层借助股权激励实行“自我奖励”,方案最终被迫取消。再如凯迪电力和伊利股份的股权激励方案,均用较低的行权条件向高管传输巨额福利。即便是在股权激励普遍实施的西方国家,其运行过程中也问题频发。继2003年微软、花旗银行宣布放弃股权激励后,2006年又发生了股票期权倒签丑闻。2008年金融危机后,股权激励机制在金融机构中失效,更加引起社会的关注。

众多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和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Gao et al,2002;Cheng et al,2005;Weber,2006;Bergstresser et al,2006;Cornett et al,2008)[1-5],而公司治理强度会影响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关系(Duellman et al,2013)[6]。我国企业高管为实现股权期权收益同样存在盈余操纵行为(傅颀等,2013)[7],肖淑芳等对我国2006年至2012年6月公告的290个股权激励计划研究后发现,我国股权激励计划缺乏应有的激励性,经理人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操控盈余以利于个人行权,股权激励是引发盈余管理行为的直接动因,激励强度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8]。因此,充分抑制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所诱发的盈余管理活动可以保证股权激励发挥其应有的激励效应,这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外部制度环境作为公司治理机制运行的背景和依托也会直接抑或间接影响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

由于我国股权激励机制建立较晚,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总体数量较少,对实施股权激励所诱发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相对不足。在已有的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文献中,对内部公司治理因素的考虑多是涉及董事会、监事会、企业性质、审计、机构投资者、股权集中度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然而,公司治理水平其实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也是在复杂的内外部公司治理环境下的操纵行为结果。因而,研究来自多方面监管形成的综合公司治理强度对股权激励诱发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此外,众多研究表明,法治水平、政府干预、社会文化、宗教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地区差异也会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极少有研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所形成的特殊制度环境,研究市场化进程对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公司治理强度下的差异。

本文的贡献在于:(1)充分考虑了来自董事会、机构投资者、股权结构、外部审计等多因素所形成的综合公司治理强度可能给企业盈余管理活动带来的影响,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综合公司治理强度指标,将样本细分为高、中、低不同公司治理强度,研究公司治理强度差异对股权激励和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这弥补了已有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研究中对公司治理因素考虑的不足。(2)将不同公司治理强度变量共同纳入模型以确保不同分组样本处于相同的回归环境,且充分考虑了各变量间可能存在的交互影响,以更优的模型设计研究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如何随公司治理强度发生变化,研究结论更为严谨。(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所形成的特殊制度背景,从宏观层面研究市场化进程对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公司治理强度下的影响差异,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公司治理强度如何共同作用于股权激励这一微观公司治理机制。这不仅丰富了已有文献,也对如何抑制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发挥股权激励机制的积极治理效应提供思路。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公司治理强度对股权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

Schipper于1989年研究表明,公司管理层进行的盈余管理可依据是否影响经营现金流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应计盈余管理领域,然而随着会计准则、企业内控体系和外部审计机制的不断完善,应计项目的调整空间已越来越小(李彬 等,2009)[9],操纵难度和风险较高,高管更倾向于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Cohen et a1,2008;李增福 等,2011)[10-11]。

股权激励机制在协同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同时,也诱发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Bar-Gill et al,2003;Goldman et al,2006;苏冬蔚等,2010)[12-14]。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Cheng et al,2005;Bergstresser et al,2006;Cornett et al,2008;傅颀 等,2013;肖淑芳 等,2013)[2,4-5,7-8]。股权激励强度越大,高管的盈余管理动机越强,程度也就越高。

猜你喜欢

真实盈余管理股权激励
上市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分析
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所有权性质与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的启示
励德?爱思唯尔公司的高管薪酬体系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股权激励的相关税收政策的评论综述
浅析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的理影响
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