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詹姆逊文化全球化理论
2015-02-01张佳
张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文化研究·
试论詹姆逊文化全球化理论
张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詹姆逊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技术、政治、文化、经济与社会相互交融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为资本逻辑服务;其结果是消费文化在全球盛行,破坏、摧毁了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詹姆逊指出,传统的民族主义是无法与全球资本的强大力量相抗衡的,真正的出路在于充分发挥“认知图绘”功能,建立起抵抗资本和文化全球化的联合。詹姆逊的文化全球化理论对文化与资本关系的揭示既有力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对全球资本主义批判的有效性,也显示出其理论的独特性。
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民族主义;资本逻辑
当今一轮又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不断影响和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作为对生活方式的表达与表征理所应当成为研究全球化的重要视角。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詹姆逊指出,在当前的全球化中,不管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还是文化问题都是以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詹姆逊从技术、政治、文化、经济、社会五个维度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力图发掘出一种抵抗全球化的文化政治策略。
一、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功用
詹姆逊认为,文化全球化问题不能仅仅从单一的文化视角来进行考察,为此他从以下五个层面分析了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功用:
第一,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由美国主导的全球信息传输网络向全世界输出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如果我们从纯技术方面来谈论全球化,则意味着新的通讯技术和信息革命。显然,从最表层的现象看,全球化首先是一个传播性的概念,它主要与现代先进的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卫星通讯、传真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和90年代因特网的开通使得全球地理空间障碍不断被克服,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地球上的人类生活越来越紧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技术进步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使全球化成为了一股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
但是,詹姆逊认为,单纯从传播学意义上来理解全球化显然是肤浅的、不深刻的。全球传播网络传播出来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商品等,更重要的是输出以信息、技术、商品为载体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詹姆逊指认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因此在当前的全球传播网络中,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凭借其先进的科技和传媒手段输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一方面以对外援助、文化交流为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以文化产品为载体,宣扬美国的生活方式。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迪斯尼乐园风靡全球,成为美国文化价值观念全球化的使者,使这些文化价值观念在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中生根发芽。因此,詹姆逊说:“对于传播网络扩展的假设已经被暗中改换成某种关于一种新的世界文化的消息。”①[美]詹姆逊等主编:《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第二,从政治层面上来看,美国凭借文化帝国主义继续操控其他民族国家。在政治层面上讨论全球化时,最核心的是民族国家问题。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生活开始摆脱地域性的界限而真正卷入一个复杂的全球机制中,民族国家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人们不禁要问:民族国家是否已经过时与终结?对于这一问题,奈格里、哈特就认为由于资本的全球化,它不再与任何一个单一的民族国家认同,因此民族国家主权被帝国主权所取代,帝国才是统治当今世界、支配全球秩序的政治主体。詹姆逊指出,这种关于民族国家的讣告纯属出于无知,民族国家依然扮演着国际政治秩序主体的角色。在当前的全球秩序中,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是广大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地位。这实际上意味着帝国主义仍然存在,不过我们已经不能在原来的意义上探讨帝国主义了,它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文化是理解这一帝国主义形式的关键所在。
詹姆逊分析了三种不同版本的帝国主义:早期的帝国主义主要是以武力征服为主,通过军事力量构建殖民主义秩序。二战之后,随着一系列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统治方式,普遍采用经济封锁、暗中颠覆、派遣顾问和经济援助等政治、经济方式进行运作,使得许多国家刚刚宣布民族独立,很快就又陷入了金融市场和外国投资的围堵之中。詹姆逊指出,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帝国主义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美国与其卫星国——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向全球推广人权、民主与自由市场经济,操纵着全球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当前阶段,美国主要利用的是文化这一隐蔽的手段,通过对世界各国的文化输入与干预来操纵其他民族国家,因此詹姆逊称这一新的帝国主义形式为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较之传统帝国主义更有利于美国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传统帝国主义所采取的专横暴虐、那种对美国式产品的强行推广和倾销势必引起民族国家的反抗和抵制。因此,以经济制裁、军事力量为后盾的传统的帝国主义统治方式所起到的效果是适得其反的。而文化帝国主义则将原来的专横暴虐收敛起来,一方面在进行商品销售、开拓世界市场时,声称尊重当地居民的价值和文化,结合当地文化进行商品生产。这样,多元主义文化策略就使地方主动放弃了抵制而欣然接受。另一方面将强行倾销转化为贸易协定。我们看到,今天美国制定了诸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等各种贸易协定。通过玩弄平等谈判、权利义务等手段使这些贸易协定获得了公共规则的地位。美国凭借对这些规则的运作,为其在全球贸易中的霸权地位披上了一件貌似合法的外衣。可见,文化帝国主义虽然使表面上的独断专横消失了,但它却以一种形式上的多元主义进一步加深了控制与统治。文化侵蚀远比早期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要深入得多。正如詹姆逊所说:“‘多元主义’把帝国主义和统治的现象与商品化结构更为复杂地联系在一起,使从前较为公开和明显的暴力转变为精巧微妙和形而上的复杂物。”①[美]詹姆逊:《马克思主义:后冷战时代的思索》,张京媛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第三,从文化层面上来看,全球化对文化最大的影响在于给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带来了威胁,导致了世界文化的标准化。表面上看,全球化将“世界上的全部文化都置于相互容忍的交往之中,共处于一种巨大的多元主义之中”②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页。。但在詹姆逊看来,这种所谓的文化多元主义与其说是文化自身的繁荣,不如说是全球化形式下文化自身的危机的显现。因为虽然全球化为不同民族提供了自由展现本民族文化的平台,但并不意味着它们真的能实现这种自由,真的能掌握文化生产与传播的话语权。在当前的全球文化生产中,美国显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跨国资本主义通过世界市场将不同民族的文化纳入同一的市场之中,为世界文化的生产制定了统一的生产模式与标准。于是在这种标准化的文化生产之下,各种地方性文化被放逐或丧失发言权,从而使美国电视、音乐、食品、服装和电影大行其道。正是基于此,许多人认为全球化的核心就是世界文化的标准化过程。这种标准化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这里不是指像福特主义的那种工厂流水线的标准化,而是指后福特主义时代,由市场调查顾问、消费心理顾问、社会习俗顾问、专业技术顾问等行业所构成的流水线的标准化的运作。第二,文化产品渗透着标准化的意识形态因素。这一标准化的意识形态就是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美国之所以向全球兜售其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产品就是要让大众沉醉于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之中,成为资本主义需要的消费者。可见,文化领域的标准化和同一化实际上是美国维护其经济、政治霸权地位的重要战略。
然而,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文化生产的标准化必须借助形式上的多元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只有将不同民族、地方的文化元素吸纳进来,才能成功地让世界不同地区接纳其提供的标准化的文化产品。比如,麦当劳一方面为遍布世界各地的连锁店提供统一配方、统一工艺、统一生产流程以及标准化服务;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适应当地人口味,不断研发出适合当地饮食习惯的菜单。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美国文化之所以如此流行,正是因为美国成功吸纳了多种异质文化元素。詹姆逊的上述分析为我们揭示了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悖论,即同一性以差异性的面目出现,差异性被用来服务于同一性。文化多元主义归根到底仍然是标准化的结果,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后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的同一性。
第四,从经济层面上来看,经济消融于文化,文化也消融于经济,经济和文化呈现一体化的态势。詹姆逊认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与经济是相互融合的,一方面经济趋向于文化,商品生产中包含着文化元素,商品消费中体现着审美意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要确保人们购买产品,要激起人们的需要和对消费的热衷,就必须培育人们的某些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铸造某些幸福观和成功观,而这正是文化的用武之地。因此,当今的商品生产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要素渗透到商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消费者购买商品不仅是为了获得它的用途,更是为了追求商品的形象价值,以审美的方式进行消费。由于广告在商品形象设计中的独特功能,詹姆逊指出“广告业已成为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一个根本的中介,它确实可以被看作是林林种种的审美产品中的一种形式”①[美]詹姆逊:《全球化与政治策略》,刘春荣译,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5页。。可以说,随着文化向全球的四处伸展,经济也随之伸向世界各地,把市场推广到最遥远的区域。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就在由形象、颜色、精巧的技术制作、联想以及隐藏的欲望和冲动所组成的广告世界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幻想、选择和消费。
另一方面文化趋向于经济,文化完全渗透着资本的逻辑,发展成为文化产业。詹姆逊指出,进入后现代主义之后,文化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于商品化对文化的入侵,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高雅文化,而转变为一种普遍的消费形式。“文化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式,而且在整个日常生活中被消费,在购物,在职业工作,在各种休闲的电视节目形式里,在为市场生产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隐秘的皱折和角落里被消费,通过这些途径,文化逐渐与市场社会相连。”②[美]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在文化与市场的这种紧密联系中,文化的资本逻辑清晰地显现出来。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资本化更是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突出的表现在文化产业中。众所周知,娱乐业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利润最高的产业之一,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詹姆逊以美国电影业为例来说明文化所内涵的资本逻辑。美国为了确保其制作的影片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制定种种有利于美国公司的国际规则,将相关条款写进各种条约和一揽子援助计划中,迫使签约国或受援助国为美国电影敞开国门。美国之所以热衷于对电影业的保护和支持,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电影在世界各国的发行能给它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詹姆逊提醒道,美国电影从来都是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经济基础的,它们的经济性与它们的文化性一样强。说白了,文化产业就是服务于资本增值的逻辑。
第五,从社会层面上来看,消费文化在全球的蔓延将我们带入了消费社会。詹姆逊指出:“二战以后的某个时刻,一种新型的社会开始出现(它被描述为消费社会、媒体社会等等)。”③Fredric Jameson.The Cultural Turn:Selected Writingson the Postmodern 1983—1998,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8,p.20.詹姆逊认为,消费主义的流行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已不再是物质匮乏时期,生产不再是主要问题,产能过剩才是问题。由于产能过剩,拉动消费以维持生产的持续进行才能使资本主义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刺激消费成为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但如果消费只停留在对物的使用价值的满足上,那么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商品就会积压,资本的利益链条就会断掉,于是乎,虚假消费被制造出来,文化则成为制造虚假消费的推手。所谓虚假消费是指我们消费的不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消费的是作为一种形象、一种符号的商品,我们拥有了这样的商品也就拥有了它所表征的身份、地位、品味等符号价值,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显然,形象、符号的设计创造、欲望、趣味的操纵都依赖于文化。同时,资本主义生产的持续进行还必须加快消费速度,这就决定了新的需求、新的形象必须被不断制造出来。因此,当前的商品生产培育出了一个追求时尚的消费市场,时尚就是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形象不断变换,整个世界成为短暂创造出来的形象世界,或者如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德波所说的景观社会。文化商品化、商品形象化、形象符号化这就是消费文化的逻辑,它已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定生活方式。正如詹姆逊所说:“消费主义,我们经济体系的关键。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有的大众文化与娱乐产业用一种史无前例的形象与媒体轰炸对我们日复一日地进行无止境的训练。”①[美]詹姆逊等主编:《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而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这套逻辑正日益威胁和破坏着其他文化的日常生活样式。
二、全球化的抵抗策略
在全球化进程中,美国以其全球霸主地位将美国化、标准化的产品以及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推向全球,从而破坏、摧毁了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这势必会激起各民族国家的反对与抵抗。詹姆逊认为,当今民族主义的崛起正是这种反抗与抵制的具体表现。
我们首先来看民族主义的政治斗争。为反抗美国霸权政治,民族主义首要的目标就是争取民族独立,维持民族自尊。然而,世界民族主义斗争的事实表明民族解放事业常常陷入一种悖论:“无论多少国家从其前宗主国那里获得独立,它们毫无例外地又立刻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权力场’,屈服于货币市场及外资的控制。”②[美]詹姆逊:《全球化与政治策略》,刘春荣译,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这是因为,资本的全球扩张使自治的民族市场和生产区域迅速同化,地球上所有国家都被整合成一种全球性的劳动分工和生产车间。民族市场想要摆脱这个世界体系已不再可能。即使在社会和经济方面最有实力对抗全球化的日本和欧盟也都深深卷入了美国的全球自由市场计划中,忙于在关税、贸易保护、专利许可证等问题上讨价还价来维护它们自己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詹姆逊说:“一个独立自治的政权可以使民族自尊得到满足,但那可能只是一种奖赏和附带的利益。”③[美]詹姆逊:《论全球化的影响》,王逢振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5期。之所以要给出这种奖赏和附带的利益,是因为受赏者已经完全臣服于全球化。詹姆逊又指出,或许南斯拉夫和伊拉克这两个国家目前尚处于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之外,但他们所奉行的纯粹民族主义的发展道路并没有使其自身繁荣富强起来,因而也难以为民族主义激发出更多的信任。当然,詹姆逊并不否认民族主义的激情是对抗全球化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但是以民族主义精神展开的反全球化斗争是无法取得最终胜利的。究其深层次的哲学根源在于,民族主义内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当民族国家以民族主义立场来抵抗美国时,美国同样以这套民族主义的话语来保护自身,“这就使原先的反对新自由主义的民族抗争,转变为保卫美国人‘人权’之普遍主义的战争,于是掏空了这场独特战争的反帝国主义内涵”④[美]詹姆逊:《全球化与政治策略》,刘春荣译,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可以说,全球体系中的民族国家都是围绕着权利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而展开斗争。
其次,文化层面上的政治抵抗。面对打着全球化旗号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国家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文化将不可避免地遭受破坏与摧毁,由此提出了文化保护主义。但在詹姆逊看来,文化保护主义是无法将民族文化从危险处境中解救出来的。因为美国为对付文化保护主义早就制定了对策。一方面,跨国公司为使当地人接受其产品,为自己的产品选择了合适的、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包装,这一做法使得文化保护主义的力量被轻易化解了。另一方面,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国际规章来干预地方性法律,从而保障其文化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畅通无阻。因此,传统的文化保护主义是难敌文化帝国主义的冲击和侵蚀的。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人们往往就会选择退回到老式的民族主义,即诉诸宗教传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销声匿迹之后,看来在世界的舞台上,只有伊斯兰教中的某些运动(通常被称为‘原教旨主义’)才真正地有步骤地抵抗着西方文化或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⑤[美]詹姆逊:《全球化与政治策略》,刘春荣译,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表面上看,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运动似乎是抵抗文化帝国主义的一股有力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不可能再像伊斯兰早期那样能构成一种真正的普遍性的对抗,反而在全球化资本的巨大侵略力量刺激下,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经济领域的斗争。詹姆逊指出,在文化帝国主义的种种破坏性背后真正的动力是资本的逻辑,资本追求利润的本质决定了资本必然要进行剥削。在老式帝国主义时代,剥削方式是公开的、赤裸裸的,具体表现为发放高利贷、掠夺地方矿产资源和剥削地方劳动力等。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剥削方式则是隐蔽的、巧妙的。资本主义借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立起了全球金融资本市场。在这一金融体系中,第一世界核心之外的民族国家在获取贷款、援助与投资等方面处于对国外资本的绝对依附状态,这就会造成“资本的瞬间转移将会导致整个地区陷入一贫如洗的状态,一夜间国内劳动力数年积聚的价值丧失殆尽。”⑥[美]詹姆逊:《全球化与政治策略》,刘春荣译,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可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牢牢控制着广大发展中国家,从这些国家和地区攫取了大量金钱和财富。针对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本主义,经济斗争的目标和内容也必须随之发生变换。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由于低估了金融资本的强大侵略力量,经济斗争仅仅将矛头指向高利盘剥,一味指责西方跨国公司对地方的掠夺和剥削,而没有将斗争领域延伸到对金融资本主义的抵抗。这种局限于古老的、反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范围之内的经济斗争是难以与新型全球资本的强大力量相抗衡的。
由此看来,民族主义是无法有效抵抗全球化的挑战和扩张的。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呢?詹姆逊认为,真正的斗争策略不应是局部的、保护性的抵抗,而应联合起来以抵抗资本和文化帝国主义。当前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强劲势头决定了反全球化运动必然是一场规模宏大、时间持久、困难重重的斗争,任何个别的、局部的力量都是无法对抗资本的强大力量的。因此“对全球化做出真正的能够稳步推进的并具有创新性的政治回应,社会集体性必然是关键与核心”①[美]詹姆逊:《全球化与政治策略》,刘春荣译,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页。。那么,如何能够将碎片化的斗争力量凝聚起来呢?詹姆逊认为,联合的基础就建立在对资本霸权的共同批判与抵抗上。然而,全球化使我们置身于庞大的全球空间和跨国网络里,从而失去了替自己定位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消费主义又使大众沉浸在当下的消费中,不再去想象资本主义体制之外的世界。这就使人们难以认清自身仍然遭受资本统治的真实处境。为此,詹姆逊指出,只有借助于认知图绘策略才能帮助我们辨清当前复杂的全球体系的本质以及自身在全球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詹姆逊受到凯文·林奇的“认知地图”②凯文·林奇在《城市的意向》一书中借“认知地图”这个概念来表述人们通过认识城市周围环境而为自身定位的方式。林奇认为,在传统城市中,人们能够在头脑中绘出自己的认知地图,从而获得一种总体性的空间认识。但异化了的城市却不是这样,人们在其中既不能够在他们的头脑中绘出自己的位置,也不能绘出他们所处的城市的整体空间。詹姆逊将林奇的研究扩大到国家和全球空间上,以此来说明人们在全球空间中迷失方向的状态。概念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启发,而提出了“认知图绘”这一术语。“认知图绘”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再现”,确切地说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阶级关系的“再现”。詹姆逊说在最宏观的意义上“‘认知图绘’实际上只不过是‘阶级意识’的符码:它的意义仅在于提出需要一种新的和到目前为止还未想象到的阶级意识”③[美]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通过急剧扩张生产出了后现代的超空间,在这个超空间里,庞大的跨国企业和信息媒介通过网络占据全球,使得个体无法找出自己跟本地、本国乃至国际上的阶级现实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合时地在社会和空间的层面发现及投射一种全球性的‘认知图绘’,并以此为我们的文化政治使命。”④[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15页。“认知图绘”的功能就在于通过对各个局部的勘测,找出各局部之间的关系,绘制出一张总的地图,帮助人们认清形势,揭示社会空间中的权力关系,找到自己在社会阶级结构中的位置,进而联合起来打破全球资本主义的无形统治。实际上,认知图绘策略体现了詹姆逊一贯坚持的总体性研究方法。“认知图绘”的目的是通过对主体与其真实生存关系的想象再现,从而获得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把握。这一总体性把握的结论就是:当前的全球化是由资本的总体化逻辑所主导的,全球化既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同时又造就了新的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因此,我们应该自觉运用认知图绘策略来认清自身的阶级地位和阶级使命,结成全球规模的联盟政治,打碎资本统治的链条,将自身从资本总体化逻辑中解放出来。在詹姆逊看来,认知图绘策略是“任何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⑤Fredric Jameson,“Cognitive Mapping,in Nelson”,in Cary&Grossberg,Lawrence(eds.),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0,p.353.
三、詹姆逊文化全球化理论评析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全球化中,文化问题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晚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对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后果以及抵抗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与批判。具体来说,詹姆逊的文化全球化理论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分析范式,揭示出后现代主义与资本全球化之间的本质联系。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为文化研究提供的分析框架是生产方式分析范式,即将文化置于经济中去考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具体的生产方式作用的结果。詹姆逊在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问题的研究中依然坚持了这一分析框架。他说:“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两个现象根本上是完全相同的一件事。我们现在称之为全球化的经济组织形式,其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层面就是后现代。”①[美]詹姆逊等主编:《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也就是说,全球化背景下盛行的文化多元主义、文化商品化、消费文化等后现代主义文化都是资本主义全球生产和全球扩张在文化层面上所引发的结果。因为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不断突破民族国家界限在全球进行生产,生产方式的改变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物质匮乏时代被丰裕社会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变为了如何刺激消费,以保证资本的不断增值。为此,资本将触角深入文化领域,借助于文化引导人们进行虚假消费。于是,文化逐渐沦为资本获利的工具,成为普遍化了的商品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詹姆逊还特别指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抽象化特征是与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密切相关的。在金融资本的扩张中,“资本本身变成了自由流动的了。它脱离了生产的具体环境。……这一自由流动的资本将在一个新环境中开始生存:不再是厂房、开采和生产的空间,而是在股票市场上,为更大的利润而忙碌着。”②Fredric Jameson,“Culture and Finance Capital”,in Critical Inquiry,Vol.24,No.1.Autumn,1997,p.265.可见,金融资本已脱离了实体生产过程,而靠操纵抽象的数字获得增值。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金融市场的建立与运作不断强化着金融资本的抽象化。金融资本的这一特质反映到文化领域,造就了一种高度抽象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后现代主义通过对深度、历史意识、主体的消解使语言符号、艺术作品都变成了纯粹的能指,不再与外部的客观世界相关,“真实的世界已经被文化所浸透,被文化所抽象了。”③Fredric Jameson,“Culture and Finance Capital”,in Critical Inquiry,Vol.24,No.1.Autumn,1997,p.251.在詹姆逊看来,后现代主义的抽象化既是文化自身抽象程度愈益加深的表现,也是金融资本抽象程度愈益加深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显而易见,后现代主义与资本全球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后现代的空间绝不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或者文化幻象,而是有确切的历史现实根据的——它是资本主义全球性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扩张”④[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07页。。资本在向全球扩张的进程中,同时也将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向全球撒播,使全球文化趋于同质化。因此,文化多元化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基于资本同一性的文化的同质化才是当前文化的本质所在。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技术、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趋势。所谓总体性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一种方法。面对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典型的总体化和同一化体系,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唯一一个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的科学体系”⑤[美]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页。。随着资本逻辑在全球的运作和扩张,资本主义的总体化趋势日益得到加强。因此,在探讨全球化时不应该抛弃而应该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具体到文化问题,由于资本对文化的入侵在全球化时代日益严重,文化不再是作为一种培育人性的纯粹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现象而存在,而是与技术、政治、经济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总体,这个总体仍然是被资本所控制和操纵,最终造就了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研究,詹姆逊运用的总体性方法告诉我们,既不能单从文化主义的立场出发,因为最后的结果可能会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也不能单从经济的层面去考察,因为最后的结果可能是重蹈经济决定论或新自由主义的覆辙,而忽视全球化背景下重大的文化问题。因此,关注文化中蕴含的多种权力关系,从总体上揭示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内在互动与建构关系可能是一条更加合理全面的研究路径。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解放政治学,主张联合多种革命主体力量以抵抗资本霸权。如何反抗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是詹姆逊文化全球化理论的落脚点,这一问题同样也是后殖民主义的重要理论旨趣。后殖民主义理论通过批判全球化语境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帝国主义,旨在推翻西方文化霸权借全球化之势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殖民统治。后殖民主义的实质是从文化角度来反思殖民问题,这一文化主义的分析范式也就决定了后殖民主义无法认识到文化批判与政治、经济批判的关系,导致完全倚重于文本话语批判来消解文化霸权主义。可见,后殖民主义虽然从反抗文化殖民主义开始,但最终仍然陷入了后现代主义政治的窠臼。由于詹姆逊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立场不同,在探寻如何反抗文化霸权时就能够将文化批判与政治经济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发现文化霸权背后仍然是资本的逻辑在起作用。因此他认为,在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政治学仍然是唯一正确有效的解放道路。资本的全球扩张使越来越多的主体遭受到资本霸权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孕育了反抗全球资本主义的多种革命主体力量。
革命主体力量的多元化决定了不能局限于传统的阶级斗争模式,而应该在坚持阶级政治的主导地位和总体解放目标的前提下,将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社会主义政治与文化政治相结合,建立起全球反资本主义政治联盟。
由此可见,对于全球化过程中复杂的文化问题,詹姆逊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工具试图揭示出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这使其全球化理论更加深刻也更能切中实质。同时詹姆逊的文化全球化理论有力论证了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更大的意义,依然是我们分析批判资本主义不可超越的理论视野。当然,詹姆逊的文化全球化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突出体现在他对后现代主义的矛盾态度上。一方面,他批判后现代主义对差异的颂扬表面上激发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而实际上却没能真正有效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因为后现代主义在强调差异、解构总体性的同时也失去了能真正有效与资本主义总体化相抗衡的武器,因而无法指导我们结成一体对抗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所以詹姆逊说:“后现代主义制造的文化超级市场似乎包容一切,可实际上它除了维护全球化经济外一无用处,因为它拒绝具体环境,拒绝人类的共同目标,拒绝建立在团结之上的人民解放运动。”②詹姆逊等编:《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另一方面,詹姆逊又对后现代主义在反抗资本全球化中的作用寄予了期望。在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中,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革命力量显然是弱小的,而真正活跃的却是各种民族、种族、宗教力量。现实的斗争形势促使詹姆逊不得不寄希望于这些局部的、微观的政治斗争。可见,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的矛盾态度反映了他对于现实的一种无奈。面对资本在全球的肆虐,詹姆逊的社会主义政治方案将有一段漫长而艰苦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陆晓芳)
G02
A
1003-4145[2015]11-0160-06
2015-10-12
张佳,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3CZX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