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15-02-01洪美兰
洪美兰
门诊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洪美兰
目的 分析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 并且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50例发生意外针刺伤的护理人员, 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 统计发生意外针刺伤的时间、次数以及具体情况, 分析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 并提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50名护理人员中主动报告刺伤的护士占70%, 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正确使用针头或注射器为主要因素。结论 正确的操作方式、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促使护士针刺伤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护士;意外针刺伤;预防措施
针刺伤害属于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多发事件, 主要是指护理人员使用针头或者注射器等的工作过程中对皮肤造成的损伤, 针刺伤害在护理人员的所有工作内容中是伤害发生率最高的[1]。受到针刺伤害主要是由于手术刀片、穿刺针、缝合针以及注射针等多种医疗器械的不当操作以及实际操作中医疗器械的具体问题造成的, 将会导致护理人员多种经体液或血液传染疾病的感染率不断增多[2], 不利于护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 通过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具体原因, 研究并讨论具体的预防措施, 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确保护理人员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本院发生过意外针刺伤的50例护理人员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式, 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具体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4年1~12月发生过意外针刺伤的护理人员中任意选取50例, 年龄20~42岁, 平均年龄(31±4)岁, 工作时间1~20年。
1.2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护理人员发生意外刺伤的原因、时间、是否已上报以及个人说明进行调查。被调查对象需对问卷做肯定回答, 确保其准确性, 并且通过个人说明的填写, 提出个人对意外针刺伤原因的分析以及预防措施的建议。
2 结果
通过对发生过意外针刺伤的护理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 50例发生意外针刺伤护士中主动上报的有35例, 占70%。发生原因的调查结果中发现, 42例为自身操作技能不足, 4例自身防护意识不足, 3例工作经验不足, 1例工作量大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调查结果发现, 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正确使用针头或注射器为主要因素。并未说明自身操作上存在的问题, 没有意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缺乏自身防护意识 大部分的护理人员严重缺乏自身防护意识, 就职前的学习阶段没有学习到大量的职业防护知识, 导致就职后缺乏自身防护意识。其中一些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存在严重侥幸心理, 导致操作不规范, 发生意外针刺伤害, 多数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后果认知较弱, 缺乏对感染的认识, 认为针刺伤后发生感染率极低。目前已经证明有大约20种病原体能够通过针刺途径, 目前危害最大的最常见的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我国的HCV、HBV感染率极高, 而且HIV感染率也在不断攀升, 应当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
3.1.2 操作的规范性不足 很多护理人员在操作时严重缺乏规范意识, 导致意外针刺伤害发生率增加。主要表现有:注射后直接将空针置于操作台, 清洁工作不规范导致被刺伤,甚至未进行及时的处理等,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过程中, 极有可能因体液污染缝针、病原微生物血液以及各种穿刺针伤害等, 从而导致皮肤损伤。容易导致发生针刺伤的过程主要包括:①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拔针与注射、回套针帽、吸取药液、患者不配合注射;②未用利器盒;③接触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不佩戴手套。目前大部分的医院均已经开始使用专门针头收集盒, 但是通常放置在治疗室, 在护理人员拔针后放入收集盒的过程, 也极有可能发生针刺伤。
3.1.3 工作环境、工作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不良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发生针刺伤, 比如照明不良、嘈杂、环境拥挤等。护理的工作量也和针刺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联系, 目前医院的医护人员责任大、工作忙, 经常会发生倒班现象, 导致护理人员的生活规律极其不规范, 但是针刺工作需要较高的精力集中因此在疲劳以及超负荷状态下, 在加上操作水平有限,将会导致护士发生刺伤现象。据相关报道表明, 针刺伤的时间分布与工作时间基本一致, 在工作时间内, 护理人员将要完成大量的工作, 因此针刺的发生率将会得以攀升。
3.1.4 废弃医疗用品处理不规范 废弃针头在处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合理的放入锐器盒将极其容易导致针头刺伤的事故发生, 而且如果锐器盒保存不当, 也会发生针刺伤现象, 与此同时, 护理人员在操作时没有佩戴必要的防护措施, 比如手套等, 也容易发生针刺伤现象。
3.2 预防措施
3.2.1 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要使用持针器等工具进行处理, 不得徒手把锐器弯曲或折断毁形。传递和接受锐器时要通过容器, 不能手对手传递。处理污物时, 禁止用手直接抓取, 尤其不能将手伸入垃圾容器中向下压挤废物。建议乙肝两对半全阴的护理人员接种乙肝疫苗, 其有效期为5年, 接种5年后若HBSAg(-), 建议重新接种。
3.2.2 严格操作规范的监督和管理 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操作规范的监督和管理, 以降低针刺伤害发生率。确保护理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具体要求:一旦涉及到血性物质的操作都应提前带好手套, 必要时可以戴双层手套。操作时若出现患者抵抗等情况, 可求助。使用后的针头不应用手直接接触, 并且用完后应及时处理。
3.2.3 改善医院工作环境、科学合理安排工作量、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水平 医院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倒班制度, 确保护理人员不会超负荷工作。医院还应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制度,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和专业技能。为易发生针刺伤的工作人员注射乙肝免疫疫苗, 尽可能的降低针刺伤害的发生率以及发生后的损伤程度。严格监督护理人员操作的规范性, 一旦发现违规操作, 应及时纠正和处理, 进而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长时间的接触穿刺针、注射器等锋利医疗器械, 如果操作不当很有可能会出现针刺伤害的情况, 并且医院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 一旦发生针刺伤害, 极易造成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后果不堪设想[3]。
经本研究的调查发现, 工作时间较长且护理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情况相对较少, 文化素质较高的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情况也相对较少。由此可见, 合理人员的文化素质高低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将会直接影响针刺伤事件的发生率。因此, 医院应加大力度对护理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 使其切实的掌握自身防护知识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并且建立完善的有关针刺伤害预防的管理制度, 且严格执行, 从而降低针刺事件的发生率。一旦发生针刺伤害, 应采取及时、有效地处理办法, 将损害降到最低。
3.2.4 规范废弃医疗用品的处理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 防渗漏的锐器盒或用针头处里设备进行安全处理。
[1] 姚颖.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中外医疗, 2010, 29(2):148.
[2] 罗彩娟.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按摩与康复医学(中句刊), 2012, 3(11):455-456.
[3] 高永芳, 申艳君.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29(2):14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0.221
2015-07-27]
361000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