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

2015-02-01贯玉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椎管高龄股骨

贯玉春

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

贯玉春

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7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 每组39例。A组给予全身麻醉处理, B组给予椎管内麻醉处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情况。结果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B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 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有利于患者术后尽早康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恢复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也不断上升。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多项基础疾病, 在治疗时需采取有效方法进行麻醉, 尤其是伴有心、脑血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伤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 在选择麻醉方法时更应慎重[1]。本院为研究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 选取收治的7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 现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 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9例。A组患者最大年龄90岁, 最小70岁, 平均年龄(79.1±3.3)岁;Evans分型:Ⅱ型3例, Ⅲ型28例, Ⅳ型8例;合并高血压7例, 糖尿病3例, 脑血栓2例;B组患者最大年龄92岁, 最小71岁, 平均年龄(79.3±3.4)岁;Evans分型:Ⅱ型4例, Ⅲ型26例, Ⅳ型9例;合并高血压6例, 糖尿病4例,脑血栓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以及骨折分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及其他常规检查, 均接受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 将患髋垫高10~15°, 在C型臂透视下确定骨折位置, 于大粗隆顶端10 cm位置行约4 cm左右的切口, 逐层分离肌肉直至大转子顶点, 将导针插入, 随后进行扩髓将PFNA主钉置入, 并将导针置入患肢关节面下5 mm位置, 随后置入螺旋刀片且固定, 最后逐层缝合即可;A组给予全身麻醉处理, 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者肌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体内,如静脉注射0.15~0.30 mg依托咪酯;B组给予椎管内麻醉,主要有腰麻(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及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两种,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术后给予所有患者精心护理, 定时帮助患者翻身, 并积极进行抗感染、深静脉血栓及消肿止痛等干预。

1.3 观察指标 综合评价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7例, 呼吸系统感染4例, 泌尿系统感染2例, 心血管系统感染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5.9%;B组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2例, 呼吸系统感染1例, 泌尿系统感染1例,心血管系统感染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2.8%。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本次参与研究的7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平均手术时间为(51.1±4.7)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为(96.8±10.1)ml。治疗后骨折部位固定及复位效果良好,切口愈合理想。A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05.7±37.1)h,术后住院时间为(12.1±3.9)d;B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75.7±28.4)h, 术后住院时间为(8.9±3.1)d。A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多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且近年来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不断增加, 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根据相关研究调查可知,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病死率为35.7%, 但粗隆间骨折不是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2], 患者死亡主要是由于长期卧床,再加上高龄患者各项身体机能严重衰退, 极易出现感染、褥疮等多种并发症, 严重威胁了其生命安全。因此给予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早期手术治疗, 是保证手术成功率、提高预后效果的关键。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PENA内固定治疗, 骨折愈合率、手术时间、术后恢复、住院时间等均较为理想, 是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首选治疗方式。其中采用闭合复位PENA内固定治疗操作简便、稳定性强且安全性高,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治疗效果良好[3]。其中麻醉方式是影响患者手术效果的重要内容。在本次观察中, A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处理,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9%;B组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8%,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05.7±37.1)h, (12.1±3.9)d;B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为(75.7±28.4)h, (8.9±3.1)d。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给予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 陆群英, 黄迅.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5):14-16.

[2] 白雪东, 王德利, 李海峰, 等.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15-17.

[3] 袁志忠.两种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影响观察.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5):4795-479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0.131

2015-02-03]

130021 吉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猜你喜欢

椎管高龄股骨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CT与MRI诊断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