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在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2015-02-01尹玲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脑水肿脑损伤脑室

尹玲娟

超声在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尹玲娟

目的 探讨超声在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5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超声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5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 34例痊愈, 16例留有或轻或重后遗症, 5例死亡。结论 超声以其简便、无创的优点, 使医生在活体上直观、动态地了解颅内的病变过程及演变过程, 对估价预后及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价值。

超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用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围生期缺氧所致的颅脑损伤, 是新生儿死亡和婴幼儿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发生率约占活产儿的6/1000, 其中15%~20%在新生儿期死亡, 存活者中25%~30%可产生智力损害、脑瘫、惊厥和认知缺陷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影响[1]。超声以其简便、无创的优点, 使医生直观、动态地了解患儿颅内的病变过程及演变过程。超声有时可以先于临床发现异常, 对估价预后及早期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近4年经临床确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55例, 其中男31例, 女24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肌张力的改变。严重病例可出现脑干功能障碍, 如瞳孔大小改变, 眼球震颤和呼吸节律不整。抽搐常发生在生后12~24 h或更早期, 特别在严重脑病的患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在生后6~12 h, 72 h达高峰, 随后症状逐渐改善。严重者患儿可在此期死亡。缺氧缺血时, 与缺血有关的其他器官系统(如心、肾、消化、呼吸等)的损害也常伴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而发生。

1.2 方法 采用TOSHBA-TA510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7.5 Hz, 检查时患儿处于比较安静的状态即可, 好动的婴儿可在母亲哺乳时检查或给予安抚奶嘴, 一般不用服镇静剂。患儿取仰卧头正位。进行经前囟或侧囟的超声检查。探头注意清洁, 避免新生儿皮肤交叉感染。

2 结果

本文收集的5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 34例痊愈, 16例中留有智力损害、脑瘫、惊厥和认知缺陷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5例死亡。

3 讨论

3.1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 在患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足月儿中, 出生前因素占总数的20%, 如孕妇妊高症、大出血、严重贫血等;出生时因素占总数的35%, 如各种原因难产, 胎盘破裂或脐带脱垂等;<10%的患儿也可由产后因素如新生儿出生后严重的心肺疾病所致;还有35%的患儿既有出生时又有出生前因素。

3.2 病变过程 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后早期典型的病理改变过程是脑水肿, 继之神经元坏死, 直至脑组织发生萎缩或液化形成空洞、囊腔。缺氧缺血性脑病超声诊断的基础是该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超声检查的目的是活体上直观地显示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过程。

3.3 超声影像 脑水肿是缺氧缺血脑病早期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本质是细胞内外水分增加, 脑容积增大, 脑水肿时超声影像变化是脑实质回声增强, 轻时局限于脑室周围白质,重时高回声范围扩大, 波及皮质下、皮质, 甚至可以弥漫于双侧脑半球, 包括丘脑、基底核区域[2]。脑实质回声越强,提示神经元损伤越重。脑水肿时脑实质广泛性回声增强时,超声显示脑整体结构模糊, 清晰度降低, 甚至脑的正常结构在影像上消失, 脑血管搏动减弱。脑室变化, 脑水肿脑容积增加时, 脑室受挤压变窄。冠状面检查时发现侧脑室前角及第3脑室边界模糊难辨, 脉络丛周围无回声的侧脑室带消失,脑室旁回声异常增强, 脑室边界模糊不清。在矢状面检查时常见脑室窄如缝隙, 有压迫感。

神经元广泛坏死的征象, 在原有严重脑水肿的基础上,病变持续7~10 d后, 双侧脑半球高回声持续不消退, 但很不均匀, 甚至形成散在分布的粗大颗粒、点状高回声。脑室重现, 恢复至正常大小。神经元坏死的超声影像一般在中度偏重和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才会出现, 是继发急性脑水肿之后最早表现出的脑损伤后遗改变。

脑萎缩性改变, 超声在病变1个月左右发现异常。全脑性萎缩:继发于严重、广泛的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超声表现为脑容积缩小, 脑裂、脑外间隙变宽, 脑回密集, 脑沟加深, 其底部与脑室间距离缩短。 中央性脑萎缩:脑室轻-中度扩大, 脑室不规则变形, 双侧不对称。应注意与梗阻性脑积水鉴别。中央性脑萎缩是脑室周围脑组织损伤后萎缩,脑室受牵拉而被动变形, 所以脑室扩大是轻度的, 不对称,内部张力不高。而后者是梗阻所致, 脑脊液循环受阻, 积于脑室内, 双侧脑室基本是对称性扩张, 有张力感。另外, 脑室内出血后, 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 常局限于后角部位, 且有出血迹象, 不难鉴别。

脑囊性改变, 是脑损伤后最严重的结局, 意味着成片神经元完全坏死、崩解, 形成液化灶, 有人称之为“孔洞脑”超声可见典型的液化灶, 常是多灶性、难以计数, 可存于各个脑区、脑病越重, 囊腔分布越广泛, 所占区域也越大。囊腔大小不等, 大者可占据大片脑区, 有完整的囊壁, 也可与脑室相通。极小者直径1~2 mm, 甚至难以清晰辨认, 故无囊壁。囊腔中央部位呈不均匀的低回声或无回声, 有时囊中可见纤维状高回声。

3.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与缺氧缺血事件持续的时间及严重程度有重要关系。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神经系统严重疾病, 所以尽早识别处于中重度的高危新生儿有重要意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原则:①尽早识别处于中重度的高危新生儿;②支持疗法维持足够的灌注和营养;③对抗缺氧缺血性瀑布, 改善正在进行的脑损伤过程。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重点应当放在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上, 轻度仅需适当的支持疗法。

综上所述, 超声在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具有重要价值, 是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首选的检查方法。

[1] 周丛乐.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287.

[2] 夏焙, 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9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9.081

2014-11-18]

132001 吉林市儿童医院电诊科

猜你喜欢

脑水肿脑损伤脑室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脑损伤 与其逃避不如面对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联用吡拉西坦与甘露醇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
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治干预探析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