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妇科护理体会
2015-02-01张建琼
张建琼
产后抑郁症的妇科护理体会
张建琼
目的 讨论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妇科护理体会。方法 236例产后抑郁症患者, 随机分成护理组及对照组, 每组1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抑郁症护理措施;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入全面优质护理措施干预,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组痊愈159例(94.64%), 有效9例(5.36%),无效0例;护理满意者165例(98.21%), 不满意者3例(1.79%);对照组痊愈150例(89.29%), 有效13例(7.74%), 无效5例(2.98%);护理满意者135例(80.36%), 不满意33例(19.64%);护理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后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中, 加入全面优质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 广泛受到患者欢迎,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产后抑郁;护理;妇科
产后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系统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发于产后1个月内,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产后孤僻、失眠、睡眠过多、爱哭、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甚至出现厌世悲观情绪或自杀倾向等, 严重威胁产妇健康,进而影响婴儿的情感、智力或行为方面向不利方向发展[1]。本次研究选择2011年8月~2012年9月在本院妇科治疗的产后抑郁症患者168例, 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 加入全面优质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2年9月在本院妇科治疗的产后抑郁症患者236例, 随机分成护理组及对照组,每组168例。所有受试者均自愿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护理组年龄19~35岁, 孕周37.5~42周分娩, 初产妇139例, 经产妇29例;分娩男婴53例, 分娩女婴115例;对照组年龄18~36岁, 孕周38~41.5周分娩;初产妇133例, 经产妇35例;分娩男婴56例, 分娩女婴112例。两组产妇年龄、分娩孕期、婴儿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抗抑郁治疗的同时, 给予常规抑郁症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精神、情绪、饮食等临床表现。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入全方面优质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及医学常识普及等[2]。产后抑郁症患者发病可能原因在于其尚未做好从女人到母亲之间角色转换的准备及心理认同。部分患者由于受到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影响, 害怕因生女孩而受到家人冷落或责备, 也可能因丈夫的大部分注意力在孩子身上而情绪低落[3]。因此, 护理人员应采取患者能够接受的语言及行为, 疏导患者不良心理情绪, 积极解决产妇的多种心理问题。科室内开展关于护患关系及产妇心理咨询相关内容的培训课程, 安排护理专业素质过硬、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培训讲师, 组织科室内护理人员分批接受培训, 并进行考核。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护理效果判断标准主要包括:痊愈:患者的精神异常症状完全消失, 情绪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心理抑郁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无效:患者抑郁症状改善不明显, 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组痊愈159例(94.64%), 有效9例(5.36%), 无效0例;护理满意者165例(98.21%), 不满意者3例(1.79%);对照组痊愈150例(89.29%), 有效13例(7.74%), 无效5例(2.98%);护理满意者135例(80.36%), 不满意33例(19.64%);护理效果及满意度比较, 护理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诱发的一种综合性病理反应, 严重威胁产妇身心健康,进而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产后抑郁诱发因素具体包括以下:①生理:在妊娠及分娩的过程中, 特别是分娩前后24 h内, 产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剧烈, 成为产后抑郁症能够发生的生理学基础[4];②心理:产妇平素性格或好强、或固执、或敏感, 可能因婴儿性别造成的心理落差, 或婴儿身体情况较差以及分娩前后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不够, 或者因育儿知识或经验较少, 存在较重的育儿挫败感;③社会:丈夫及家人对产妇的关心不够、婆媳关系是否和谐以及家庭是否和睦或产妇工作意向等;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对产妇的关心情况也可能造成其产生负面情绪。据临床调查显示, 产妇抑郁症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自我评价降低、情绪低落、暴躁等;也能够出现无食欲、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或思想无法集中、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综合判断能力下降等全身症状。医护人员在发现产妇表现抑郁症状后, 应高度重视,尽可能选择对哺乳无影响的抗抑郁药物, 帮助产妇完成日常产褥期保健工作, 对其进行心理治疗, 助其适应母亲角色、建立对自身的认同感, 同时在患者不排斥同护理人员进行身体接触的情况下, 进行物理按摩治疗;住院期间产妇可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陪伴下, 进行适当体育锻炼, 以舒缓情绪。
综上所述, 在产后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中, 加入全面优质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 受到患者广泛欢迎,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1] 于建红.产后抑郁症护理干预措施临床研究现状.吉林医学, 2015(2):397-398.
[2] 龙海维.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的研究及护理分析.大家健康(中旬刊), 2015(1):205-206.
[3] 吕翠, 邱忠君, 唐慧艳.优质护理对母婴分离产妇产后抑郁症影响的研究.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 17(2):321-323.
[4] 唐小红.关于产后抑郁护理的总结.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2, 11(3):36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156
2015-04-15]
746412 文县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