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扎根基层30年的农技人员,为农服务收获的是快乐和满足:刘凤弼:为农民服务我很自豪

2015-02-01中国农资史晔坤

中国农资 2015年17期
关键词:宾川推广站农技

□《中国农资》记者 史晔坤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宾川大地的时候,云南宾川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组组长刘凤弼一如往常地早早起了床。30年如一日的生活对于刘凤弼来说是习惯的,但是这种习惯却没有成为麻木。对于一个基层农技推广站的站长来说,为农服务收获的是快乐和满足。“我就是宾川人,而且我是学农的,在我的家乡为农民服务没有什么厌倦的,反而我是很高兴,很习惯的。”在面对一如往常的生活时刘凤弼这样告诉记者,“宾川是全国著名的‘水果之乡’,在全国来说算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单就说我们的葡萄,全县一共有18万亩,这还不算柑橘、火龙果等其他的水果。所以,在宾川搞农业的人是有自豪感的!你可要知道,像袁隆平、凌启鸿这些知名的专家都是要来宾川展示他们的技术、学识的。”刘凤弼的自豪中也透着自信。近30年来专一、专心的工作,让他在葡萄种植技术方面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刘凤弼所在的农业综合推广服务中心前身是农业科学技推广站,是下游基层的农技推广站。宾川县金牛镇农科站1986年建站,到今年刚好是30年时间,刘凤弼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基层。“我每天的工作很简单,也很常态,就是围绕八个字:‘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刘凤弼一字一顿地读出了这八个字,记者能够感受到他默数于心的那种深刻体会。用他的话说,引进就是技术引进和创新,例如,针对农业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寻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和帮助。为此他们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华南农大、南京农大、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云南农大、省农科院等知名的科研院所专家都有联系,并且每年都组织2-3次院校专家培训活动,让种植户、科技人员了解专家的新科技成果,解决生产上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农户种植提供一些技术支撑。试验和示范就是指农技推广人员要掌握验证相关技术是否能够运用于生产当中,因此作为农技推广人员,刘凤弼自己要去实践、消化,提升科研转化速度。特别是从2000年以后,刘凤弼大多围绕葡萄种植技术、服务“做文章”。最后,作为为农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推广”是刘凤弼最为看重的,因此他每年组织大量的农民培训会,有时一天就组织三场,一个月、一个季度下来甚至搞几十场、上百场的农民培训会。

今天记者就适逢参与到了刘凤弼组织的葡萄种植户的培训会当中。“今天的培训会,我们特意请来了华南农业大学作物施肥与营养研究室主任张承林教授,来给我们做葡萄施肥的相关技术培训,这其实就是希望我们能接受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提高我们的葡萄产量。”刘凤弼一边跟来往的种植大户打招呼,一边向记者介绍道,“像这样的会我们经常举办的,现在我们在的这个会议室就是镇政府专门给我们作为培训教室的。”

张承林老师的授课声情并茂、详尽生动,很多农民都听入了迷,甚至忘记了手中燃尽的烟。刘凤弼看到这些感到很欣慰,他告诉记者:“只要种植户们能够学到科技知识,将葡萄产量提高,那我们基层农技人员就放心了。”

培训会结束之后,刘凤弼又忙碌于组织农民散场,解答农民在培训会中没有明白的问题,看着被农民团团围住的刘凤弼,记者由衷地感到作为一个基层农技人员为农服务中得到的快乐和满足,就正如刘凤弼所说,“为农民服务我很自豪!”

猜你喜欢

宾川推广站农技
西双版纳州开展甘蔗收获机 现场演示评价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省农机推广站(省农机鉴定站)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经典诵读集中交流学习活动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创建农技推广新模式助推产业扶贫见成效①
基层农技推广站O2O模式的探索
宾川行(三首)
宾川行(四章)
芒果行道树,宾川亮丽的風景
宾川,我們在詩行上相遇